侯愛科是山西省壽陽縣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縣長,長久以來他的革命事跡與犧牲情況鮮為人知,經過筆者多年尋訪,終于了解了這位烈士的一生。
侯愛科的抗戰歷程
侯愛科(1910—1940),山西壽陽甘草惱村人,20世紀30年代初加人中國共產黨。1935年從山西省立國民師范學校畢業,不久就參加了革命。曾擔任壽陽縣溫家莊聯立學校校長。
七七事變后,日軍入侵山西,侯愛科受地方黨組織派遣加入八路軍第三五九旅戰地工作團。1937年11月2日,壽陽縣城淪陷。工作團會同中共壽陽縣工委一班人在書記李雪瑞的帶領下,進駐壽陽縣崔家惱村,在縣境石太鐵路以北,成立壽陽(路北)抗日縣政府,侯愛科出任縣長。

同年12月,侯愛科調任晉察冀邊區視察員,在晉東北各縣開展巡視,考察各地抗日工作。這期間,他多次孤身一人深入代縣、哼縣(今原平市)等地敵占區開展抗日宣傳。
1938年3月,侯愛科出任代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他出身農家,對種田很是在行,在代縣灘上村經常幫助村民開展春耕勞動,還挑著糞桶往田間擔肥施肥。當時,縣長下田轟動全縣,大家都夸贊說:“國民黨的縣太爺就會刮地皮,鬼子還沒來就南逃太原了。共產黨、八路軍的縣長不嫌臟、不怕累,幫著窮人下種,真是好官,跟這樣的政府抗日沒錯,中國亡不了!”
1938年12月,侯愛科被派往繁崎縣開辟工作,出任縣政府民政科科長。他經常前往距繁崎縣城僅8華里的澤萌泉村開展工作,多次在情報站站長孟蘭芝家借宿。當時,孟家全家參加抗日工作。侯愛科以孟家為立足點,開始在周邊村落訪貧問苦,慰問軍烈屬。他還在孟蘭芝的陪同下多次出入日軍占據的縣城購買抗日物資,刺探日軍情報。
1939年6月,侯愛科調任繁峙縣五區鋤奸團團長。他堅決執行上級“鐵血鋤奸”要求,緊密聯系和依靠繁峙縣情報站傳遞的情報,短時間內抓捕了一批通敵有據、敲詐民財的漢奸。敵人視繁峙縣南部半坡村落一帶為“禁區”,視侯愛科為“瘟神”,輕易不敢到這里為非作歹。
1939年初冬,他又到孟蘭芝家借宿,不料當天下午卻被從縣城來的日軍包圍在村里。日軍挨家挨戶搜查抗日干部,當搜到孟家時,幾個日本兵一進屋子就看到了侯愛科,孟蘭芝的父親孟銀連忙擋在他面前說:“他是我的兒子,是好人!”就這樣避免了一場危機。
1940年1月29日,侯愛科一行正在大木瓜村開展工作。晚上,因漢奸告密,他們被敵包圍。在突圍時,侯愛科壯烈犧牲。一名叫石邊的日本兵泄憤似地在侯愛科的遺體上連捅數刀,還砍下他的頭顱掛到繁崎縣南城門上示眾。
孟蘭芝得知消息后第一時間趕到縣城,當時的場景慘不忍睹,被示眾的除侯愛科外,還有幾具尸體,孟蘭芝是從侯愛科穿的棉衣和鞋子認出他的(因為他穿的是孟蘭芝母親新做的棉衣、棉鞋)。后來,孟蘭芝通過內線關系,用80塊銀元才從看守那里將侯愛科的頭顱贖回來。
尋找烈士親人
一年后,孟蘭芝也壯烈犧牲。孟蘭芝的妻子秦貞茹每年都去給他們二人掃墓。她只知道侯愛科是壽陽人,但不知道他家具體在哪個村,每次遇到壽陽縣及周邊縣的人就拜托對方回去打聽侯愛科的情況,希望告知其家人烈士埋葬的地方。
后來,孟蘭芝之子孟生保繼續尋找侯愛科的家人,這一找就是81年!
孟蘭芝是筆者的太姥爺,十余年前,筆者接過尋找的“接力棒”,通過不斷搜集當年的資料,還原了侯愛科在抗戰期間的革命事跡,還從日本找回了殺害他的日軍兇手照片,并在烈士的犧牲地焚燒,以告慰烈士英靈。筆者還多次前往壽陽縣所轄各村尋找烈士的出生地,最終得知是在壽陽縣甘草惱村。

2021年9月19日,筆者寫出一篇緬懷侯愛科烈士的文章在微信公眾號上推出,其親屬偶然間看到后就在文章下留言。這才得知他們已搬至晉中市定居。9月25日,筆者匆匆趕到晉中市,見到了侯愛科烈士的親屬,告知了他們烈士的革命事跡與犧牲經過。隨后,相約一同前往甘草惱村,詳細了解侯愛科的家庭情況。那天,剛下過大雨,通往村子的土路滿是泥濘,筆者一行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步行進入村莊。
來到烈士老家,他出生時的窯洞已經坍塌。聽他的親屬介紹,烈士的父親名叫侯進金,母親姓馬,育有子女8人,侯愛科排行第三,他參加抗戰時已經娶妻,但沒有生下子女。在這里筆者看到了侯愛科烈士的幾件遺物,其中一件是他結婚時用的柜子。回程時,天又下起大雨,仿佛在為烈士致哀。
通過三代人的努力,終于找到了侯愛科烈士的親屬。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但烈士不會被遺忘。清澈的滹沱水會記得他,巍峨的五臺山會銘記他。青山埋忠骨,浩氣永長存。
追尋英烈革命足跡的意義不僅在于是否能找到烈士的親人,更是要讓大家知道,凡是為祖國和人民作出貢獻的英雄前輩,祖國和人民永遠都不會忘記他們。
(責編 王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