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該做些什么的時候,培養年輕人,一定沒錯。“三大球怎么搞?”
直到坐上去長沙的飛機,我們對于全國第一屆青少年三大球運動會(以下簡稱三大球運動會)仍然滿懷疑問:“這個運動會究竟是什么?它能辦成什么樣?”
“人們對它能有多重視?會認真打嗎?”“比賽的成績有什么用?“這些打球的孩子從哪里來?又將到哪里去?”
而所有這些問題,都指向了一個共同的底層邏輯中國三大球,接下來要怎么搞?
在北京初雪前的徹骨寒冷里,我們向湖南出發,期望找到問題的答案。
“摸底考試
“三大球搞不上去,我死不瞑 目!”
在1962年的全國體育工作會議上,新中國首任國家體委主任賀龍元帥發出了語重心長又振聾發聘的心聲。然而,在中國體育不斷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今天,三大球,卻成為了球迷“難以言說的痛”。
當曾經的輝煌風流云散,擺在人們面前的,是愈發苦澀的事實:

男足長期在低谷中瞞跚掙扎,女足則伴隨著歐非的崛起大踏步后退;女籃國內競技環境與國外差距拉大的矛盾已經凸顯,男籃更是從亞洲王者的位置幾近夸張地自由落體;男排始終不曾躋身國際一流,就連女排,也在經歷“七仙女”時代后的換血陣痛。
巴黎奧運會,中國代表團40金境外新紀錄的背后,男子三大球和女足早早無緣正賽、女籃女排鐸羽而歸的事實,顯得格外刺眼。
對于已經身為體育大國、奧運強國的中國而言,三大球,就是橫亙在“體育強國”道路上必須突破的瓶頸。
突破要靠人才,可人才在哪里?
眾所周知,三大球具備突出的體育、經濟和文化價值,社會影響力巨大。但硬幣的另一面則是,三大球的人才培養,時間周期長、配套要求高、技戰術環節復雜。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確實是一項“回報率”很不穩定且難以在短期見到成效的投資。
在過去一段時間,受困于內外部多方原因,中國三大球青訓系統既沒有得到社會的普遍重視,又面臨著諸多現實的困難。
到了十年后的2023年,在足球報對青訓賽事的報道中,競賽設置不完善、比賽質量參差不齊、各地重視程度不足,卻依然是擺在臺面上的大問題。
足球的問題在籃球、排球領域亦不能幸免。雖然近幾年,在各界的共同推動下,校園青少年賽事一浪火過一浪,但必須承認的是,校園體育距離成為集體三大球最主要的人才選拔路徑仍需時日。在肉眼可見的未來里,精英青訓體系仍將是中國大球的基本盤。促進校園體育建設,并不意味著青訓就要遭到冷遇和忽視。
早在2013年,人民日報等官媒就曾對青少年足球賽事質量低、不系統的問題做過專題報道,時任浙江隊U20教練、也是日本青少年足球大綱編撰者之一的小野剛在采訪中坦言,全運會這種高質量、高強度的比賽,對于人才培養十分必要。
因此,這場在賀龍元帥家鄉舉辦的國家級運動會,就是一場對中國三大球現有青訓成果的“摸底考試”:弄清現狀、掌握實情、發現問題,集中手頭可利用的資源,實現更好的發展。或者按照通行的說法,這次運動會是一場“為振興三大球量身定制的國字號運動會”。
“但更重要的,是有一個連續、穩定的賽事平臺。全運會四年一屆,球隊在大多數時間沒有類似水準的比賽可踢。”
效果立竿見影。在我們的走訪中,許多慕名而來的球迷和湖南省內的從業者都表示,這屆賽事的規格之高完全超出了他們的預期,“把全國青訓系統里1500多個最優秀的苗子拉到一起,在湖南省最好的軟硬件保障中完成如此高質量的對抗,真的特別牛!”

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包括山東男足主教練殷鐵生、浙江男足主教練王政、江蘇男排主教練殷勇等多位長年深耕青訓一線的“老兵”都特別表達了一點共同的看法,“搭建這樣一個平臺,讓我們把這幾年人才培育的成果在球迷面前展現出來,讓全社會看到中國三大球青訓發展,對于今后我們的工作有巨大的幫助。”
這就說到了三大球運動會最令人矚目的地方一每屆賽事成績一比一計入同周期全運會。也就是說,本屆最大贏家、6個項目豪取4冠2亞的山東隊,已經提前為明年的大灣區全運會收獲了4金2銀。
無須諱言,全國運動會,至今仍是撬動包括地方政府在內的社會資源、加大對體育投入力度的“核心引擎”,也是青訓機制下“體校生”培養與選拔最重要的通路和出口。夯實這部分人才基礎,無論是對中國體育的成績需求還是對三大球后續的市場化改革,都有著不可或缺的積極作用。

根據目前的規劃,三大球運動會將錨定U18年齡段,以每年一屆的頻次舉辦。這也就意味著,在每一個全運會周期下,全國大球青訓U15-U18這個人才成長最吃勁的年齡區間,都將穩定獲得最高標準的比賽檢驗,并通過與全運會掛鉤的成績得到當地更有力的支持。
且看,當國青隊的教練、CBA的主帥、中甲俱樂部的經理、甚至來自法國的球探,通通都把目光投向這片后生仔的賽場;當在多年磨礪中苦等機會的年輕人,用不惜力的對抗打出令球迷震撼的表演;當在奪冠哨聲和金色紙花中哭紅眼的孩子們,將青訓一路走來的艱辛化作“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幸福,“振興三大球”的口號,也在這一刻得以真正具象。
“煉金爐”
在運動會開打前,一則新聞曾引發足球圈不小的討論:彼時即將坐鎮成都主場參加“熊貓杯”邀請賽的U19國家隊,卻只能以接近二隊的陣容比賽一因為好幾位主力都被地方隊留下備戰三大球運動會了。
但成都球迷的遺憾,反過來成就 了湖南球迷的歡喜。
上海隊與山東隊的男足決賽,吸引現場6200位觀眾眼球的,不止貴賓席上的徐根寶和武磊師徒,持球突破犀利迅捷的上海10號和沿著邊路橫沖直撞的山東23號,更掀起了球迷的連番驚呼:“這伢子叫什么喲?”
上海10號,就是人稱“蒯球王”的蒯紀聞,他也以5場9球的數據成為了運動會的首位射手王。而攻入制勝一球的山東23號季源捷,還引發了球迷們的竊竊私語:“回頭在國字號看到他,咱們是不是也算見證‘歷史’了喔!”
造星、追星的故事,在每個賽場展開。廣東男籃的“魔術師”楊溢,在岳陽賽區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粉絲團,每次亮相都能引發最高分貝的尖叫。山東女籃年僅17歲、身高2.23米的“女姚明”張子宇更是早就成為鏡頭的焦點,率隊一路平趟奪冠的無敵表現,讓球迷對于中國女籃的未來有了無限豐富的暢想。
冒尖的新星,遠遠不止以上四位。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司司長李輝就對媒體介紹:“賽事涌現出了一批青少年三大球的‘小明星’,讓大家看到了中國三大球未來的希望。”
年輕人,有沖勁、有才華、有勇氣,唯獨缺一個綻放的舞臺。而當一個行業不知道該做些什么的時候,培養年輕人,一定不會錯。
對于接受體育青訓的年輕人來說,尤其如此。
必須承認的是,面對伴隨著年齡增長不斷發生的篩選和淘汰,相當一部分選手其實連參加全運會成人組都是奢望,進入職業聯賽更是鳳毛麟角。
狹窄的上升通道,反而讓“缺乏意義”的青少年賽場滋生出了更多亂象。許多比賽盲目求大而犧牲質量,成了走過場的面子工程;某省省運會震驚全國的假球事件,則讓青少年足球淪為業績分配的玩物的現實赤裸裸地展現在公眾眼前。所以,當三大球運動會得到全國體育系統最高級別的重視;當賽會后半程得到央視的全場次直播;當職業聯賽的名哨們紛紛來到湖南執裁比賽;當年輕人穿著和全運會相同制式、寫著省份名字的隊服,如此種種,都給這群練體育的孩子帶來了扎扎實實的意義。
本屆賽事的服務商之一茵浪體育的工作人員表達了同樣的感觸:“上上下下的決心和力度非常大。不是那種用一紙文件來通知你要辦成什么樣,是通過對接的所有人的態度來讓我們這些贊助商真切地感受到,這次比賽務必要辦得漂亮。”
給年輕人舞臺,總能得到回報。男足決賽場邊,一位本地球迷半開玩笑地感慨:“這球比湖南湘濤的好看多了哦!”而從筆者的個人觀感來看,決賽的競技質量甚至已經完全不遜于中超部分保級隊伍的比賽。
真金正需大火煉,三大球運動會,就是要給全國待試的“金子”一個最好的“熔爐”,用高水平的競賽刺激人才的加速成長。
有趣的是,就在運動會三個項目陸續結束后,有關他們的新聞反而“多”了起來:
浙江隊的國青球員王鈺棟,被上調一隊,出戰亞冠二級聯賽,并在與獅城水手的比賽中用一球一助攻,親手導演了4-2的超級大逆轉;
張子宇不僅第一時間接受了人民日報的專訪,還引得國際籃聯FIBA在社媒上為她強勢打call;

而就在女足決賽僅僅一天后,中國足協順勢發布了U20女足最新的集訓名單,包括冠軍遼寧隊6人在內,眾多在三大球運動會上發揮亮眼的女足姑娘紛紛入選。
其實這些新聞說明的無非就是一件事:大眾普及和精英培育,從來不是矛盾命題。以中國的人口基數,只要讓整套自下而上的培養和選拔機制開足馬力運轉起來,我們永遠可以對人才養成保持樂觀和期待。
在長沙初冬的暖陽里,我們感受到了希望的溫度。
還能期待什么?
東道主湖南,是首屆三大球運動會尤為特殊的參考樣本。
由于省內足籃排頂級職業俱樂部的缺位,湖南在大球項目里闖出了一條以中高院校校園體育為主的“學生軍”發展模式。地質中學、明德中學、雅禮中學都是中學籃球界的王者之師,足球和排球也同樣以校園隊伍為班底,直面職業青訓的挑戰。
最終的結果令人驚喜,以雅禮中學為骨干的湖南女籃僅僅在決賽中輸給了有“外掛”張子宇的山東隊,收獲了含金量十足的銀牌;而湖南師范大學的男生,也在一場“打光最后一顆子彈”的爆分大戰中,把男排的銅牌留在了瀟湘大地。
毋庸置疑,體教融合是未來必然的趨勢,但同時也是中國體育仍需不斷試錯的探索。恰恰因此,以全運會成績為抓手、調動各地主觀能動性、多種模式精英盡出的三大球運動會,將成為校園體育與職業青訓一年一度的全國交流平臺。
事實上,本屆賽事中,許多以職業青訓為骨干的隊伍,本身就與當地學校達成了共建合作,也都積極挑選了本省校園體育冒頭的尖子生入隊,人才來源與儲備得以豐富。內蒙古包頭一中、重慶七中、黑龍江鐵力一中、北京清華附中等名校的學子,都在運動會上拿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表現。

但也要看到,至少目前,校園體育和職業青訓仍然存在明顯的壁壘,如何在今后借助三大球運動會深度打通校園和青訓的培養模式,會是一個值得長期觀察和思考的問題。
正如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司司長李輝在新華社采訪中明確表示的那樣:“希望把體育和教育部門的力量融為一體,探索舉國體制與市場機制的深度結合,校園抓普及、專業青訓抓提高,形成更大合力。”


此外,當首屆三大球運動會正式提出要打造全國頭部青少年品牌賽事時,就注定了業界對其IP化產生的更多期許一畢竟,競技水平首屈一指、又堪稱新星創造營的比賽,理應造就更大的品牌效益。并非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在我們與球迷和從業者的交流中,很多人就提到,賽事現有的logo和吉祥物辨識度并不算高,設計也有些低幼。尤其是以學生黨球迷的同齡人視角來看,他們希望品牌標識更加簡約、鋒利和時尚化,更好地體現出青春競技場的熱血。
另據我們了解,到場的球迷們在欣賞完高質量的比賽后,對于賽事周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購買沖動遠超相關供應商的預期,紀念品一度脫銷,需要先預訂再生產,很多消費者只能空手而歸。“真是沒有想到能這么受歡迎。”
一個成功的賽事IP,必然伴隨著品牌商業價值的提升;而能夠引發消費熱潮的商業化運作,又會進一步推動賽事品牌的打造與傳播。翻看首屆賽事海報下的合作名單,21家上榜企業中有10家都來自銀行系統,同時還有多家負責賽事組織和場館運營的服務商。顯然,三大球運動會的市場開發還有巨大的潛力有待挖掘。
而根據我們在賽前得到的一份招商方案顯示,本屆運動會其實為三個項目分別設置了冠名權益,報價在千萬元出頭,但最終這一招商舉措未能落地。
包括賽事的轉播。央視的傾力支持無疑寶貴,但事后來看,三大球運動會的競技質量過硬,也完全值得讓更多體育迷在更多平臺方便地收看一一想要持續放大賽事的價值與影響力,媒體版權還可以有更多玩法。
回到開頭,在來到三大球運動會前我們提出的問題找到答案了嗎?似乎找到了,但好像又不夠完整。
同時,我們也產生了更多新的問題:
“三大球運動會,能否為中國的體教融合發展帶來更多新意?”
“運動會如何與已有賽事更好地銜接整合,成為全國青少年精英的最高舞臺?”
“賽事的品牌化還有哪些可能性?對于中國體育產業還能釋放多少想象空間?”
問題很多,難免焦慮。但解決焦慮的最好方式,就是開始。
就像這屆運動會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