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此次展覽于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而言有何特別意義???
顏為昕:這是兩館重要的跨界實踐,標志著我們從單一藝術史視角,向更廣義的東方美學與國際視野拓展。葉錦添以電影美學為切入點,通過東方美學語言重構藝術表達,不僅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再發現,更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當代藝術認可的印證呈現。
作為深圳新興場館,兩館始終以“創新性”為核心。這場展覽不僅是兩館首次嘗試大型電影美學主題,更通過科技與藝術的融合,彰顯深圳作為創新之都的包容性與前瞻性。我們期待公眾看到:美術館不僅是藝術生態的載體,更是多元文化對話的實驗場。
P:您曾提出“美術館空間應與展覽對話”,此次展覽如何實現這種對話?
顏為昕:兩館的“少柱化”設計:9萬平方米的空間僅依靠極少數核心支柱支撐——旨在為藝術與觀眾留出最大自由度。展覽中,葉錦添老師選擇以建筑核心支柱為裝置Lili的依托,形成“穩定與不穩定”的隱喻——既呼應建筑結構,又暗含對AI技術顛覆性的哲思。
這件作品是葉老師基于此前展覽的反思與策展理念的延伸。通過鏡面折射、AI投影等手法,觀眾得以在虛實交錯中重新審視人與技術的關系。這種“建筑-藝術-科技”三位一體的對話,正是兩館追求的創新方向。
P:展覽中哪件作品令您動容???
顏為昕:有兩件作品讓我駐足良久,其一是影像與服裝裝置:葉錦添老師不同時期的舞臺與電影服飾,與虛幻影像交織,服裝既是藝術家自我表達的符號,亦搭建起現實與幻境的橋梁。影像的流動感與服裝的靜態陳列形成敘事張力,宛若“會呼吸的藝術品”。其二是旋轉雕塑與追光裝置:這件以舞臺追光為靈感的作品,使雕塑旋轉時投射出動態光影,觀眾立于展臺,光束聚焦又失焦,既似被凝視的“舞臺主角”,又陷入對存在本質的叩問。這種沉浸式體驗打破觀展被動性,讓藝術與觀眾產生即時對話。
P:兩館如何通過公共性設計吸引市民參與???
顏為昕:我們堅持用平實語言傳遞藝術價值,其一,是去學術化表達——展覽文本摒棄晦澀術語,以通俗語言降低認知門檻;其二,弱化物理界限——嘗試取消傳統一米線,鼓勵觀眾拍照傳播,借社交媒體形成“二次傳播”的漣漪效應;其三,延伸教育功能——未來擬推出服裝DIY等公眾互動工作坊,將審美教育融入生活場景,消弭美術館與日常生活的壁壘。
P: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如何規劃展覽的長線布局???
顏為昕:作為一個相對年輕的場館,我們以“學術主線+多元探索”為策略:學術層面聚焦“藝術與科技”“公共藝術”兩大方向,每年策劃3~5個大型展覽,引入全球策展資源構建對話平臺。例如葉錦添的展覽既是對中國電影美學的提煉,亦暗含對深圳城市精神的追問。同時依托數據驅動決策:通過觀眾畫像分析(如年齡、停留時長)調整展覽敘事方式。年輕群體偏愛互動技術,我們便在此次葉錦添個展中強化AI與投影的沉浸體驗。長遠目標是以深圳為窗口,展現中國當代藝術的國際話語權。我們期待持續回答“四十年后的中國藝術如何與世界對話”這一命題。
P:您如何看待科技對美術館創新的賦能???
顏為昕:科技不僅是工具,更是藝術表達的“共謀者”。以沉浸式體驗來說:數字化管理方面,從藏品修復到布展流程,我們全面引入AI與大數據。假如通過算法分析觀眾行為,優化空間動線。我們與葉錦添老師探討“AI的創造力邊界”時亦在思辨:正如人類創造AI時需不斷“喂養”知識,藝術創作亦需在技術浪潮中保持主體性。這種雙向賦能,正是兩館對“科技+藝術”的深層實踐。
P: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如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融合???
顏為昕:在地性方面,我們已經做過展覽中,有融合潮汕木雕、廣府剪紙等嶺南元素,如潘魯生個展將傳統工藝與當代裝置并置,展現“新嶺南美學”。在去地域化策展中,我們拒絕“廣深港澳”線性排序,轉而以主題串聯多元文化。例如粵港澳大灣區視覺雙年展打破地域藩籬,凸顯文化共性。我們還邀請參展藝術家為深圳創作專屬作品(如薛松的《深圳地標》),既記錄城市變遷,亦為大灣區文化注入新基因,更為城市留存記憶。?
P:您對深圳兩館的未來有哪些期待???
顏為昕:作為伴隨深圳成長的“老館長”,我希望兩館成為城市的文化錨點:通過收藏與展覽,為深圳留存藝術家對這座城市的思考;作為公眾審美啟蒙地:以輕盈敘事打破藝術門檻;更作為創新實驗田,持續探索藝術與科技、傳統與未來的邊界,讓深圳的“敢為人先”精神在美術館落地生根。
童年步行三公里去看展的男孩,現在想為城市建一座藝術基因庫。依靠支柱的Lili,她身后的斜柱——以堅實根基托舉無限可能。當觀眾在鏡面宇宙中照見自我倒影,顏為昕看見的是更遼闊的圖景:每個人都是時代的創作者,而美術館永遠為未知敞開大門。
展覽首日,顏為昕在監控屏前凝視川流不息的人群。2021年引入的大數據分析系統顯示,約三分之一觀眾購票入場——這組數字點燃了他的思考:“美術館不能僅為圈層存在。”這些年兩館啟用20多位跨界策展人的實踐,正是打破學術壁壘的注腳。大數據揭示的短板催生變革:在展覽出口,團隊正在醞釀推出AR頭盔項目,帶觀眾漫游數字宇宙。“科技非炫技。當人類首次看見馬蹄騰空的真相,藝術便被徹底重構。今天AI對藝術的沖擊,不亞于當年照相技術的誕生。”
談及粵港澳大灣區,顏為昕眼中泛起熾熱。“生于斯長于斯的我,親歷了深圳從邊陲小鎮到創新之都的蛻變。”他歷數城市文化包容性:“這里沒有強勢的本土文化,卻如海綿般吸收不同的文化,如潮汕木雕、廣府剪紙、客家山歌。潘魯生的展覽的嶺南文化,在當代語境中毫無違和。”
這種包容性正注入兩館的收藏血脈。顏為昕向每位參展藝術家發出特殊邀約:“請為深圳創作一件作品,不是復制風格,而是傳遞對城市的思考。”蘇新平、薛松等藝術家相繼響應,后者更以燃燒拼貼手法重現深圳天際線。
“當美術館不再害怕觀眾看不懂時,它才真正屬于城市。”顏為昕的這句話,或許正是兩館存在的終極意義——在藝術與公眾之間,架一座無需翻譯的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