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UCCA館長田霏宇策劃的展覽“陳可:無名包豪斯”于初夏的北京正式拉開帷幕。展覽通過60余件繪畫、紙本創作,以及特定場域毛氈壁畫,回望與審視包豪斯編織工坊的歷史,以充滿情感張力的視覺語言,重新詮釋包豪斯女性先驅的形象與生命軌跡,揭示這些女性藝術家在現代主義運動浪潮中被遮蔽的創造力與歷史貢獻。

此次展出作品的感染力在UCCA所處的北京798藝術區的特殊語境下得到進一步凸顯,藝術區的前身為工業園區,園區內包豪斯風格廠房是由東德建筑師于20世紀50年代設計的。展覽自構思之初就希望與坐落于此的UCCA的建筑空間展開對話,從而展現藝術家陳可對空間與記憶的探索。在《工廠No.3》(2024)和《工廠No.4》(2024)中,陳可描繪了如夢幻般的工廠建筑。這些工廠,無論虛構還是基于現實,皆由抽象的色彩層次、形態以及碎片化的細節構成,仿佛在追溯這片土地從工業園區到中國當代藝術文化地標的變遷,同時也呼應了包豪斯所倡導的藝術、工業與手工藝相融合的理念。

《安妮·阿爾伯斯在織布背景前》(2024)與《睡夢中的安妮》(2024)作為本次展出的兩件重要作品,展現了包豪斯那段被忽視的歷史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安妮·阿爾伯斯(AnniAlbers,1899—1994)。阿爾伯斯進入包豪斯時原本希望學習繪畫,最終卻進入了編織工坊。在那里,她將這一媒介重新定義為一種充滿力量與表現力的藝術表達,如今她已被公認為紡織藝術史上的重要人物。受現代編織與抽象繪畫之間緊密關聯的啟發,陳可拓展自己的繪畫語言,重構了包豪斯歷史檔案中的阿爾伯斯的照片——色彩與線條被視作編織元素,交疊的幾何色塊既建構出人物造型,也構成了畫面的色彩肌理。

場域特定作品Unknown(2025)深入探索了包豪斯學院的歷史與形式創新。這件巨幅工業彩色毛氈壁畫是陳可專為UCCA展廳創作的,展現了藝術家受包豪斯理念啟發,在遵循與突破之間對繪畫語言的持續拓展。作品素材取自兩張歷史照片:一張是知名的包豪斯大師合影,另一張為包豪斯編織課堂的合影。陳可借鑒包豪斯紡織品的鮮明幾何圖案與豐富色彩質感,根據水彩小稿,先用彩紙進行拼貼構圖,再于展廳中組合毛氈,重新建構歷史照片,這同時也是對約瑟夫·阿爾伯斯和安妮·阿爾伯斯的色彩理論的回應與致敬。

展覽還呈現了“黑色背景的彩色夢”(2022)等紙本系列作品。這些作品綜合運用水彩、油畫棒、鉛筆與拼貼等多種媒介,在藝術家最擅長的繪畫領域之外,以細膩而富有表現力的方式探索了其他藝術形式的可能性。藝術家柔化了學院派嚴謹的幾何結構,將其轉化為猶如夢境般的構圖,喚起一種情感上的親密感,與包豪斯結構性視覺語言形成鮮明對比。

“陳可:無名包豪斯”重新審視了通常以男性視角為主導的包豪斯歷史,將目光轉向這場現代主義浪潮中被遮蔽的“另一面”——女性參與者。盡管這些女性藝術家的姓名與故事已隨時光流逝而湮沒,陳可仍以敬意追尋其創造性貢獻,尤其聚焦包豪斯鼎盛時期編織工坊的女性群體——她們極具實驗性的藝術實踐與嚴謹觀念即便在一個世紀后的今天,依然令人深受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