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個圖像泛濫的時代,我們對攝影的信任從未像今天這樣脆弱。
奧斯威辛紀念館——這座承載著無數悲劇與哀悼的歷史地標——近日在社交媒體平臺X(原推特)上發布了一條嚴正聲明,矛頭直指Facebook上的一個名為“90年代的歷史”的頁面。該頁面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生成大量以真實大屠殺受害者為原型的“紀念照片”,其中姓名、個人信息甚至生卒日期都源自奧斯威辛的官方檔案,但圖像卻完全由AI捏造。
“這不是致敬,而是一種深深的不尊重。”紀念館在聲明中寫道。
他們特別指出一個案例:萊昂·戈芬克爾,一名法國猶太男孩,1942年9月2日被驅逐至奧斯威辛后遇害。紀念館曾發布他的真實照片,而“90年代的歷史”頁面則將其姓名與資料復制過去,換上了一張美化后的AI合成照片,并配上虛假的“拍攝日期”,仿佛這是一張真實的歷史遺照。
紀念館直言:“用人工智能圖像改變其視覺記錄,無論其意圖如何,都會造成扭曲。使用虛構的圖像,無論看起來多么‘令人心酸’,都是對事實的危險篡改?!?/p>
這些人工智能圖像往往風格化、美化,呈現出一種“博同情”的視覺語言。它們構圖優雅、色彩溫潤,人物眼神深邃,仿佛從歷史的塵埃中穿越而來。但它們的唯一問題是——它們不真實。
在頁面下的評論區中,常見的留言包括“真心疼”以及“歷史不能忘記”。評論者大多為中老年用戶,對影像的真實與否并無辨識意識。在沉重題材與悲情故事的情感催化下,這些AI圖像得到了大量互動、點贊與轉發。然而,真正的問題卻被埋沒在感動的淚光背后。
這類內容已被定義為“悲情內容”,一種以悲傷吸引情緒共鳴進而謀取流量甚至金錢利益的網絡現象。

攝影,從達蓋爾時代以來,一直承載著“現實的證據”這一社會契約。尤其在歷史創傷領域——如納粹大屠殺、種族清洗、戰爭遺址——攝影不僅是記錄,更是見證與警示。
奧斯威辛紀念館的回應揭示了一個關鍵議題:當AI圖像進入歷史影像領域時,原始的、無法替代的真實圖像正遭遇重寫的風險。圖像失去了索引現實的能力,成為“表演”或“敘事”的工具。
紀念館寫道:“奧斯威辛的歷史是一部有據可查的故事。任何用AI篡改視覺記錄的行為,無論看起來多么‘令人心酸’,都是對受害者記憶的扭曲與傷害?!?/p>
這一事件讓攝影界和歷史學界都陷入深思:在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AI是否擁有“紀念”的合法性?攝影師是否應該加入這場討論,重新定義“視覺證據”的邊界?博物館、檔案館又應如何應對人工智能對歷史圖像的挑戰?
正如紀念館在聲明中所寫:“我們強烈譴責這種做法,并敦促任何致力于保存奧斯威辛記憶的人核實消息來源,堅決反對傳播被操縱或誤導的歷史內容。”
紀念,不該成為一場精心策劃的“數字表演”。歷史的面孔不應被美顏濾鏡重塑成感動的幻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