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塔,是中華文化的時光印記。它們矗立千年,凝結了歷史的智慧,承載了信仰的力量,見證了文明的交匯。作為中式建筑美學的巔峰造詣,古塔不僅是建筑物,更是文化的象征、歷史的見證者、藝術的靈感源泉。本期《攝影之友》以“古塔”為主題,試圖通過影像、聲音與文字的交融,為讀者打開一扇通往古塔世界的多維之門。
中國歷史上累計建造的古塔數量超過十萬座,而今僅存約 2%-3%。這些幸存的古塔,分布在祖國的山川大地,從漢代到清代,跨越千年的時光。它們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結晶,是宗教信仰的載體,也是地方文化的縮影。我們選擇聚焦古塔,不僅是為了追溯它們的歷史,更希望通過攝影、音樂和文字的跨媒介表達,探討古塔在當代的文化意義,以及它們如何在現代語境中煥發新的生命力。
在本期專輯中,我們邀請了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和學者,從攝影、音樂、建筑等多個維度重新審視古塔。
攝影師以鏡頭捕捉古塔的空間美感與歷史痕跡。無論是敦煌研究院的孫志軍老師考察新疆莫爾佛塔的田野記錄,還是袁蓉蓀老師從文化融合的關注出發,談古塔與民間信仰、文化的關系。他們的作品不僅呈現了古塔的外在形態,更展現了古塔與自然、人文的深刻關聯。自由攝影師林舒則從靜物和場景美學的角度出發,在拍攝古塔的過程中反思攝影的本質。陳見非、陳雨星等跨界創作者,則用影像和檔案的方式重構古塔的文化記憶,賦予這些古老建筑新的敘事。
音樂家們則將古塔與聲音連接起來,通過演奏傳統樂器、采集環境聲音,探索建筑空間與聲音共鳴的關系。從北京燃燈塔下的呼麥,到白塔寺的鐘聲,他們用音樂激活了古塔的空間感知,讓這些靜默的建筑在聲音中“復活”。
學者們則以文字為媒介,為我們梳理了古塔的建筑邏輯與文化系統。王南老師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角度出發,講述了古塔的前世今生,以及它們在當代的文化表達。通過這些多維度的解讀,我們希望呈現一個更立體、更豐富的古塔世界。
如果說古塔是歷史的遺存,那么年輕人則是未來的創造者。在本期特別策劃中,我們特別邀請了幾位年輕攝影師和攝影專業學生,用他們的鏡頭與文字,表達對古塔的全新理解。在他們的作品中,有對古塔宏偉結構的敬畏,也有對其細節之美的挖掘;有對古塔本身的關注,也有對其周邊生活場景的捕捉。
與前輩攝影師不同,年輕人看古塔的視角更加多元化,更加貼近當代語境。他們不拘泥于傳統的審美框架,而是嘗試用新的語言、新的媒介打開古塔的當代表達。例如,一些攝影師通過短視頻記錄古塔周圍的日常聲音,另一些攝影師則結合個人經歷,探討“我與古塔的距離感”。這種視角的轉變,不僅讓古塔更貼近年輕一代,也讓我們看到這些古老建筑在當代文化語境中的新可能。
“塔,塔塔,塔塔塔!”不僅是一種節奏,更是一種象征,我們希望通過影像、音樂與文字的結合,讓古塔在當代煥發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