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甘肅省博物館的展廳里,一盞幽藍的蓮花形玻璃托盞靜靜綻放,仿佛凝固了七百年前的月光。這件蓮花形玻璃托盞出土于甘肅漳縣徐家坪的元代汪氏家族墓,是迄今為止中國出土最完整的元代玻璃托盞,被譽為“絲路藍蓮”。
托盞由盞與托盤組成,盞高 4.9 厘米,如七瓣蓮花微微收攏,每片花瓣的尖端都帶著銳利的鋒芒,仿佛能劃破時光的塵埃;托盤直徑 15.2 厘米,八瓣蓮瓣向外舒展,形成優雅的八邊形輪廓。通體普藍色玻璃如深海般深邃,半透明的胎體中點綴著細小氣泡,在燈光下折射出夢幻的光斑。
這種設計暗藏玄機:七瓣盞與八瓣托的組合,暗合佛教 “七覺支” 與 “八正道”的教義,象征修行者從迷到悟的進階之路。而蓮瓣的尖銳造型,則打破了傳統瓷器的柔和曲線,融入了西域玻璃器的硬朗風格。
元代是中國玻璃制造的轉折點。至元十五年(1278 年),忽必烈設立 “瓘玉局”,專門為皇室燒制仿玉玻璃器。這件托盞很可能出自這個神秘機構 —— 其使用的鈷藍色玻璃原料,經科學檢測含有波斯玻璃特有的氧化鈷成分,而鑄模成型工藝又帶有明顯的中原特征。
有趣的是,關于它的用途至今仍有爭議。傳統觀點認為是茶具,但最新研究指出:元代玻璃耐熱性差,無法承受沸水沖泡,且托盤深度僅 1 厘米,既無防燙設計也不穩定盞身。結合同墓出土的青白釉玉壺春瓶(典型酒器),學者推測這其實是一套酒具,用于盛放西域葡萄酒。
在元代,玻璃器是比金銀更珍貴的奢侈品。這件托盞的出現,揭示了一個鮮為人知的事實:中國工匠早已掌握了進口原料與本土工藝結合的秘訣。雖然胎體中的氣泡顯示技術尚未臻完美,但器型之大氣、色彩之純正,已達到同時期玻璃制造的巔峰。
蓮花在中國文化中象征純潔,在佛教藝術中代表覺悟,而藍色則是波斯文化中神圣的色彩。當這兩種元素在托盞上相遇,一場跨越萬里的文明對話就此展開。它不僅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更是絲綢之路文明交融的實物見證,讓我們得以觸摸那個多元共生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