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天津是北方洋務運動的中心。1867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訓練洋槍隊,籌建天津機械局,開洋務之先。1870年李鴻章接替曾國藩出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大力推行洋務運動。
大量洋務工礦企業的創辦,對于掌握近代文化知識各方面人才的需求劇增。清政府在派幼童赴美留學、雇傭洋匠、洋師的同時,創辦了一些服務洋務運動的文化教育機構,諸如天津海關書信館、運書局、電報學堂、水師學堂、西醫館、武備學堂等新式學校相繼出現。但天津本地生源嚴重不足,不得不派人遠赴上海、廣州、香港等地招募。
1886年,奉皇太后懿旨,和碩醇親王奕率大員巡閱北洋。回京后,上奏皇太后《查北洋炮臺、水陸操防、機器、武備、水師學堂情形折》,提出諸多建議,清廷隨即把培育海軍、陸軍人才列為國家戰略的兩個“根本”。李鴻章感到,補齊短板、就地取材,創辦新式基礎教育學堂,成為一項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
培育地方人才的重任,落在負責洋務的津海關道周馥身上。就在奕巡視北洋離津后僅4天,一份由津海關道周馥起草,要求創辦博文書院的奏稟擺在了李鴻章的案頭。
周馥(1837—1921),安徽建德人,是李鴻章幕府的核心人物。1871年,直隸總督李鴻章函招抵津,他便奉命籌劃西沽筑城事宜。因辦理水患有功,曾署永定河道。1875年,李鴻章為建設北洋海軍籌措經費,任命4人會辦海防支應局,專責周馥一人駐局經理,每年各省協餉300萬兩。1881年7月,李鴻章委周馥署津海關道兼北洋行營翼長。第二年,補授津海關道,參與洋務活動。周馥熱心教育,捐銀1萬兩,助本邑研經書院;稟立集賢書院,捐銀2600兩購買三岔口河地,是一位對天津教育事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人物。
周馥在《津海關道周馥稟北洋大臣李,光緒十二年四月二十九日》中提出:“國之強弱以人才為根本,而人才之盛衰以書院多寡為消息。講西學者原在實用。”還提到,西方人最擅長技藝,例如:船政、軍政、步算、制造諸學,我們應當從善如流。派學生出國留學是一種方法,但費用高,能去的人有限,不如在沿海地方多設書院,養成講求中西學問的風氣,培植的人才會一天比一天多起來。
他說:“天津為北洋總匯之區,民貧地瘠,生齒日繁,水師各學堂招募學生反遠求于閩粵。本地俊竟不知力圖上進,致使謀生日拙,雖愚民囿于識見,亦有司應有以提倡而培養之也。”
為此,周馥一是多方籌募經費。經過估算,建造書院、置辦設備等各項費用需約3萬兩。周馥致函海關總稅務司赫德請求幫助,對方不但樂見其成,還郵來銀子7千兩(5千由海關出資,兩千為赫德捐助),答應:學堂開辦后,每年由總稅務司撥銀5千兩,作為日常辦學開銷。又與天津稅務司德璀琳酌商后,獲得一次性捐款銀子8千兩。兩項合計為1.5萬兩,其缺口1.5萬兩,建議由海防支應局撥付。
二是置辦購買建校的地產。他認為:“創建書院地基必須妥擇閑靜寬敞處所,俾與市塵相遠,方足以攝紛心而專學業。”經過細心勘覽,他在梁家園營門墻外看上一處地產,此地系一戶李姓人家擁有。土地面積為1頃87畝8分5厘,價格為1400兩銀子。并與地方官員肖世本談妥,暫挪款與業主簽字畫押,訂立收買契書,落實了建校地產。待總督批準后,即可還上肖世本的墊款,亦可從容繪制圖紙興工建造了。
三是推薦稅務司德璀琳為幫辦,承攬建造校舍,襄辦一切。
四是草擬了《博文書院章程》,明確辦學方向,實行院監管理制度。生徒住校,學期6年。
五是規劃了畢業生的3條出路。六是為即將創辦的書院起了一個含義豐富的名字,“略仿宋儒胡瑗經義治事兩齋之意,顏曰博文書院”。一應周全后,周馥擬稟文呈李鴻章。
讀罷稟文,李鴻章批復:“據稟已悉。西人擅長之技,如船政、軍政、步算、制造諸學,雖曾選雇洋師來華教授,并派生徒出洋肄業,但勞費不貲,成就有限。民間子弟可學者眾,公家亦需才甚亟,自應妥籌培養。該道擬于津郡設立博文書院,招募學生,課以中西文字,講求有用之學,以備北洋水師、武備、電報各堂挑選,再授以專門藝事,庶循序漸進,成就日多,洵為切要之圖,亟應照辦……”
從直隸總督李鴻章的批復看,周馥與李鴻章就創辦博文書院的性質達成共識,從“以備北洋水師、武備、電報各堂挑選”看,其辦學性質屬于基礎教育范疇。另外,從周馥自編年譜中記載:“四月稟建博文書院于東圩門外,招學生,習洋文”的表述看,相當于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上海同文館”,其辦學宗旨是為洋務高一層學堂輸送可堪造就的人才。
根據直隸總督李鴻章的批復,津海關道周馥會同總稅務司赫德以及各方人士籌商,完善《天津博文書院章程》。李鴻章與周馥達成的就地取材辦基礎教育的共識,予以固定。
1886年8月,李鴻章札委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為博文書院幫辦,負責襄辦建筑校舍事宜。
德璀琳(1842—1913),德國人。1864年夏來華,在北京海關總署任四等幫辦,曾參與李鴻章的外交活動。1877年,任天津海關稅務司。1880年,李鴻章為北洋水師修造大沽船塢,委派德璀琳為督辦,負責船塢“鳩工庇材”諸事宜,有基建經驗。自“本稅務司承辦之博文書院”建設,亦是雷厲風行。他將建設書院工程發包給永順號承建,并于當年9月30正式開工。為了加快進度,還請津海關道衙門擬寫了一份公告,廣為張貼,以防止附近或有滋擾、作賤、偷竊事件發生。在備購建筑材料,如石料、石灰、青磚等,請海關道衙門發給護照,確保沿途運輸予以放行。總辦周馥積極配合,不但自己捐款3千兩,還把修建武備學堂的剩余之木石、磚瓦,開價2991兩3錢3,發往書院工地。
1887年8月8日的上海《申報》記載:“津海新關稅務司德璀琳奉李傅相(李鴻章)之命,就梁家園營門外建造博文書院,教授中西各學。自去冬興工,業今,工已及半。核其基址,一百一十余畝(約7.33萬平方米)。所建西式樓房,南北長英尺二十一丈九尺二寸(66.8米),東西二十二丈五尺二寸(68.6米),地上墊高一尺五寸(0.45米),平房高十七尺(5.1米),(二層)樓高十五尺(4.5米)。每日工匠約三百人。”另據,1888年9月24日《申報》記載:“紫竹林下,起蓋博文書院……基址之宏敞,工程之鞏固,旬津城居屋中首屈一指,籌建三年,業將告竣。”
博文書院興建10年,因個中緣由卻未能招生。其中主因是總辦周馥推薦德璀琳充任“幫辦”,德璀琳挪用建校資金,在海河沿蓋棧房,搞起“第三產業”,又修了一條造價不菲的馬路。一來二去,經費虧空巨大,德璀琳又擅自將博文書院房屋抵押給德華銀行商得借款,累計欠銀32593兩。由于德璀琳的越權擅為,使李鴻章、周馥培養當地人才計劃擱淺。李鴻章隨后重用盛宣懷,寧可書院房屋閑置,也不再把教育大權交給德璀琳。而從整個事件看,得利最大是德國德華銀行。
1895年,李鴻章、盛宣懷決定在天津建一所頭等學堂,即是“外國所謂大學堂”。此前,盛宣懷多次與李鴻章的家庭教師丁家立(Charles Daniel Tenney)商議創辦一所新式大學。丁家立早年畢業于美國達特茅斯學院與歐柏林學院研究院,曾任前公理會傳教士、后又出任美國駐天津副領事。
1895年9月10日,丁家立起草了一份規劃書,將這所籌建中的大學命名為“天津大學”(Tientsin University),并參照美國的高等教育體制,將其辦學層次劃分為“預備學校”(PreparatorySchool)與“技術學院”(TechnicalCollege)兩級,也就是美國大學中的預科與本科,其中譯名后來分別定為“二等學堂”與“頭等學堂”。
此外,丁家立還提出要組織一個考察團,赴歐美主要國家搜集各國大學章程,比較其大學體系之優劣,并在其報告書中完整、詳盡地闡述如何建立一所能夠滿足中國之需要、并且適應中國之國情的“技術學院”。
隨后,盛宣懷任命伍廷芳為學堂總辦、丁家立任總教習,派糧臺胡鞠棻用資32593兩3分白銀,從德華銀行贖回博文書院作為大學堂校址。此事由一位在馬廠練兵的軍爺辦理,巧妙地掩蓋了贖回書院的真實意圖,從而徹底地擺脫了德璀琳的糾纏。10月30日,德國政府與天津地方當局簽訂了《德國租界設立合同》,其中明文規定:“博文書院及博文書院所有之地,現在中國官改為大學堂。”11月17日,大學堂正式開學。
大學堂(即頭等學堂)即設在博文書院舊址(今海河中學、大沽南路花園一帶),該校園占地110畝,所建西式樓房“千門萬戶,極為寬敞”。計劃4個班,每一年級一個班,每班30人,學制4年。由總教習丁家立聘請西方知名學者、教授,實行全英語教學,課程“凡經史法律工程礦務天文算學,無不賅備”,還引西方田賽、徑賽、球類等項目為學生體育正課。教育器材、實驗室、圖書館等完備。二等學堂(即為預科),亦有4個班,每一年級一個班,每班30人,梯次遞升,為頭等學堂輸送合格生源。
1896年2月,盛宣懷決定校名為“天津大學堂”。于3月1日在《申報》《新聞報》上發表“督辦天津大學堂正任津海關道盛示”的招生廣告,這是經過半年籌備后校方第一次在新聞媒體上公布,標志著大學堂經過籌備已走上正軌,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正式誕生。
1898年1月,大學堂內附設盧漢鐵路學堂,專授鐵路工程學、法文,以便達到與洋員交涉,并接替洋匠的水平。1899年底大學堂第一批畢業生學成,計18人。其中王寵惠榮獲蓋有“欽差大臣關防”的大清皇帝欽字第一號大學堂考憑。1900年庚子之亂,大學堂淪為德國兵營,被迫停辦。1902年新任直隸總督袁世凱任命蔡紹基為總辦,選擇西沽武庫復建天津大學堂。第二年開學,1905年更名為北洋大學堂。
北洋大學堂,既有國家批準的正式文件予以明確記載,又有上海圖書館館藏《天津頭等學堂章程》文獻存世,國內新聞媒體諸如:《直報》《申報》等刊登《啟事》予以印證,以及眾多第一手歷史資料支撐,是為中國最早的大學雛形。經過4年不斷創新、完善,在讀學生4個年級,計約120人,已名副其實;另有預科(二等學堂)為其源源不斷輸送生源,教育體系日臻完備,實開中國人創辦大學教育之先河。
(摘自《炎黃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