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6月,超1450萬來自不同區域不同家庭、正處于18歲的年輕人通過高考,期待進入滿載著希望與未來的大學。對于即將進入大學的中學生,大學的環境既與父母分離,又與社會游離,是練習“成人”最好的場地。
1807年,創建于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是公認的世界第一所大學。而在中國,在“中體西用”的思想指導下,誕生了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北洋大學堂。大學是什么?康德作為近現代哲學家第一人,第一個回答大學是什么:“大學是學術共同體,它的品格是獨立追求真理和學術自由。”大學由此成為一個特殊的生命體,蘊含著獨一無二的特質。
在《大學的精神》一書中作者這樣寫道:“University(大學)的詞根是universus,意指世界的不同部分相遇之處。所以,大學從一開始就有宇宙論的概念在里面,我至今認為這是大學所代表的最純粹的意義——它是一個世界相遇、討論、生產知識的場所?!?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任何一所大學,便會驚訝地發現,無論是校園里的建筑,還是里面的教學科研活動,亦或是組織與管理,都是圍繞著知識系統而建立和組織起來的。所以蔡元培強調知識之于大學的重要性,說“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克拉克也很強調知識在大學中的核心地位。
對于大學生而言,讀書求知這一自我提升的過程也許并不完全依賴于外部環境,不在于你在哪里讀大學,而在于你身體內對于知識的渴望是否能長久在于你的內心,需要我們在大學讀書求知的過程中,不斷擴大、伸展著自己。正如馬斯洛所說:“教育就是讓一個人成為最好版本的自己?!?/p>
如果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那么大學無疑就是這一階梯的重要鑄造者。循著歷史的脈絡,大學經過文明的積淀,文化的砌構,一次次涅槃,一次次拓展,面對重重考驗卻歷久彌新。在人類的種種創造中,沒有任何東西比大學更經受得住漫長的吞沒一切的時間歷程的考驗。在人們的心目中,大學始終是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的綜合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