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乘坐哈大高鐵由北向南,沿途風光如畫,一眼望不到邊的莊稼好似嫩綠的絨毯。高鐵縮短了城際間的距離,綠樹掩映之下,不知有多少人還能記起這條鐵路沿線100多年前的模樣。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正是軟弱腐敗的清政府風雨飄搖之際,民族工業在夾縫中艱難生存,日俄殖民者的鐵蹄踏上北方土地,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瘋狂掠奪。也同是在這條鐵路沿線上,76年前,新中國勝利的號角響徹東北大地,老工業基地拔地而起,創造出共和國波瀾壯闊的工業輝煌。鐵路沿線上的建筑遺存猶如一塊塊歷史“活化石”,講述著工業百年故事。
中東鐵路南支線(哈大鐵路)建于1898年,在遼寧段共24站,從鐵嶺雙廟子起,途經沈陽、遼陽、鞍山、營口,到達大連旅順。百余年間,在這條串起遼寧6個城市的鐵路沿線上,出現了成百上千的工廠。在“煤電能源之城”鐵嶺,調兵山蒸汽機車博物館內保存著20余臺蒸汽機車,20世紀,它們主要用于煤炭運輸,如今,這里已成為攝影愛好者的打卡地。在“石油化纖之城”遼陽,中國最大的綜合性火炸藥生產基地慶陽化工廠完整保留著不同時期的TNT生產線,以及工廠配套職工生活區,是一處聚落類型工業活態文化遺產。
穿過遼陽沿鐵路線南下,“鋼鐵之都”鞍山坐落于遼寧中部的山地丘陵與平原之間。“共和國鋼鐵工業的搖籃”鞍鋼親歷了新中國鋼鐵工業的騰飛,創造了無數個“第一”。這里也是一片英模輩出的沃土,孟泰、王崇倫、雷鋒、郭明義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涌現出5800余名各級勞動模范,人才燦若星河。在鞍鋼集團博物館,一臺 2300mm 三輥勞特式軋機至今保存完好。20世紀60年代,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59式坦克、解放牌卡車等重大建設項目和代表性工業產品,都采用過這臺軋機軋制的鋼材。今天的人們可以近距離觀摩先進的鋼鐵生產工藝,通過數字沙盤、虛擬漫游感受智能化作業,觀看“鋼花飛舞”的壯觀場景。

鞍山之南,大遼河畔,營口造紙廠的廠房仍保留著20世紀中期的建筑風格。50多年前,新中國的第一張凸版印刷紙、第一張電容器紙、第一張涂布白板紙均產于此地。
繼續南下便是“港口工業城市”大連。位于遼東半島南端的大連灣東臨黃海,是北方重要的港口和經濟中心。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個天然港灣曾籠罩在日俄殖民統治之下40余年,作為近代歷史的見證,留下了眾多工業遺存。
在當年的哈大鐵路列車終點站旅順,一艘巨大的輪船、一根大鐵錨、一部青銅的《大塢事略》,將人們帶回旅順船塢的創建之初:清光緒八年十二月(1883年1月),北洋水師建起當時北方最大最完善的修理船廠。這個浩大的工程記錄了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帶給中國人民的屈辱與淚水,也見證了新中國造船工業的興起與輝煌。
從沈陽去往丹東,如今乘坐沈丹高鐵1個多小時即可到達。而在100多年前,安奉鐵路曾是進入安東(丹東)的唯一通道,這條鐵路線起于奉天(沈陽)蘇家屯,途經本溪,到達安東。
在本溪湖工業遺產群,煉鐵高爐展示著百年滄桑歷史。本溪煤鐵資源豐富,在明代時已是遼東重要產鐵區,清代時成為中國東北采煤冶鐵中心。新中國成立后,本溪煤鐵產業得到大力發展,這里生產的鋼鐵,曾用來制造共和國的第一桿槍、第一門炮、第一艘輪船、第一顆衛星。
在終點站丹東,時光回溯到70多年前,遼寧作為抗美援朝“前線的大后方,后方的最前沿”,積極支援前線。東北機器制造廠生產的步槍、機槍、迫擊炮,鞍鋼供應的鋼材、軍用鋼盔,營口、遼陽等地紡織廠日夜趕制的軍服,沈陽、大連等地食品廠加工的軍用罐頭,從丹東源源不斷地運往朝鮮戰場。老一輩軍工人曾創下“19天生產10萬把軍鎬”的紀錄。
當年另一條從沈陽起始的鐵路是撫順鐵路,從蘇家屯向東延伸,通往撫順西露天礦。20世紀初,沙俄和日本殖民者利用這條鐵路線對撫順煤炭資源進行瘋狂的掠奪。1948年,西露天礦被收歸國有,成為新中國重要的能源基地。在裸露的地層剖面,除了煤礦,還包含大量古生物化石,為人們留下了獨具特色的工藝精華:昆蟲琥珀與煤精雕刻。
百余年前,哈大鐵路、安奉鐵路、撫順鐵路,三線相交于沈陽。在今天的沈陽站前廣場,奉天驛建筑群舊址依然保存完好。從這里向西望去,“因工業而誕生、為工業而成長”的“東方魯爾”鐵西區,高樓鱗次櫛比,處處能見到老工業基地的印記。
衛工北街14號,是中國工業博物館所在地,2024年央視春晚沈陽分會場就設在這里。在博物館3萬余件藏品中,有曾被印在1960年版2元人民幣上的中國第一臺C620-1普通車床,有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一枚地空導彈“紅旗二號”,有等比仿制的新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在鑄造館、機床館、汽車館等各場館,孩子們可以體驗VR工業場景、觀看機器人表演,青年人能夠模擬操作機床、品鑒巨型文物,而很多老年人則是這座城市工業發展的親歷者。
在重工文化廣場,1905文化創意園的外墻上,“鐵西”兩個鐵鑄的大字赫然映入眼簾,每個字約有三噸重。這里曾是沈陽重型集團二金工車間,1949年10月,新中國第一爐鋼水在這里煉成。60年后的2009年,集團整體搬遷,工人師傅用最后一爐鐵水澆鑄了“鐵西”二字,從此這里成為一座展館。如今的1905文創園完整保留了近萬平方米的工廠原貌,時尚藝術文化活動吸引著大量工業游愛好者前來打卡。1905,是遼寧地區近代工業企業出現的年份。當流行音樂的旋律與香醇咖啡的氣息飄蕩在園區的文化墻上,120年工業歷史的厚重感隨之撲面而來。
列車穿越時空,在遼寧的山川平原上來來回回,在百年的時光游廊里進進出出。矗立在各地的建筑遺存好像一面面鏡子,照見了工業經濟的勃興,也融入了工業文化的血脈。走在巨大的建筑群落之間,仿佛看見百余年來一代代民族英雄、革命英雄、勞動模范與無數杰出前輩在歷史的煙塵中驅馳奮斗,不斷地向新時代的旅者伸出雙臂,而今天的人們也同樣站在這里,向他們深情地揮手。
本欄編輯/牛澤群gcdynz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