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來,防曬話題熱度如氣溫般持續飆升。近日,媒體曝光了部分防曬衣品牌存在虛標防紫外線指數(UPF)現象,大量“不防曬的防曬衣”悄然流入市場,公眾對防曬衣的真實效果普遍存疑,甚至陷入選擇困難。
“防曬的本質是構筑一道堅固的屏障,最大限度地阻隔陽光中會造成皮膚損傷的紫外線。”江蘇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錢冠宇說,占紫外線95%的長波黑斑紫外線(UVA)像是細密的針,能穿透玻璃直達皮膚深層,催生皺紋和色斑;剩下的中波紅斑紫外線(UVB)則像灼熱的刀,短時間就能讓表皮紅腫脫皮。兩者長期作用會損傷皮膚細胞的DNA,甚至增加人體罹患皮膚癌的風險。
一般來說,防曬衣能同時對UVA和UVB“宣戰”,為人體提供充足且持久的紫外線遮擋能力。衣身或吊牌上通常會明顯標注的UPF,是衡量其防護能力的關鍵指標,數值越高防護能力越強;另一個重要指標是UVA透過率,數值越低越好。
“當然,UPF也并非評判防曬衣優劣的唯一‘金指標’。”合肥工業大學機械學院副教授李磊認為,面料質地和防曬技術的應用也很關鍵,而市場上普遍存在的UPF虛標現象,確實讓人防不勝防。
在防曬技術方面,防曬衣主要分為物理防曬和化學防曬兩類。前者添加了氧化鋅、二氧化鈦等材料,就像無數面小鏡子能反射和散射紫外線,且不會引起皮膚敏感;后者則是利用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等特定化學防曬劑,像海綿一樣吸收紫外線,并將其轉化為無害的熱量釋放掉,但有引發皮膚敏感的風險。“不論采用哪種技術,防曬衣都是在面料整理加工時添加防護成分,實現對紫外線的阻隔。不過,防曬效果會隨著衣物洗滌次數的增加而下降。”李磊說。
那么,公眾在選購防曬衣時該注意什么呢?
錢冠宇提醒,首先,一定要認準國家承認的唯一防曬執行標準標識——GB/T 18830-2009,盡量選擇正規品牌、有第三方檢測報告的產品,UPF值大于40,UVA平均透過率小于5%,才是合格防曬的“門檻”。其次,盡可能選擇顏色深的防曬衣,黑色、藏青色的防曬衣比白色、粉色的更能“扛”紫外線。“對于需要長時間戶外活動的人群,建議選擇明確標注UPF50+且UVA透過率≤5%的產品;偶爾接觸陽光的人群,UPF40+的合格產品也能滿足基本需求。”
兒童皮膚嬌嫩敏感,他們對防曬衣的要求必然會更高一些。“兒童防曬衣除了防曬性需滿足國家標準外,面料柔軟親膚、無刺激很重要,設計上也需考慮舒適性和安全性。”錢冠宇說。
防曬已然成為一門需要技術參數加持的生意,公眾需擦亮雙眼方能穿透營銷迷霧,讓每一分防曬投入都轉化為守護肌膚健康的“鎧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