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結構轉型與安全生產要求不斷提升的新形勢下,煤礦安全常態化管理成為保障行業穩定發展、維護礦工生命安全的核心議題。傳統煤礦安全管理模式在應對復雜生產環境與新型風險時存在局限性,亟需通過理念革新、技術升級、制度完善與文化培育實現常態化管理。本文從智能監測預警、動態風險防控、全員責任壓實、安全文化浸潤等方面提出創新策略,為推動煤礦安全生產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
煤炭作為我國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安全生產直接關系到國家能源安全與社會穩定。隨著煤炭開采技術的發展、開采深度的增加以及行業監管標準的不斷提高,煤礦安全生產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傳統的被動式、階段性安全管理模式已難以適應新形勢的需求,構建常態化、系統化的安全管理體系成為必然趨勢。深入研究煤礦安全常態化管理,對于預防安全事故、提升企業管理水平、促進煤炭行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依托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構建煤礦安全智能監測預警系統,實現對生產環境、設備運行狀態、人員操作行為的全方位、實時監測。通過對海量數據的分析與挖掘,提前預判安全風險,及時發出預警信息,為安全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智能監測系統能夠突破人工巡查的局限性,提高隱患排查的效率與準確性,實現安全管理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預防的轉變。例如,引入智能監測預警系統,在井下關鍵區域部署傳感器,實時采集瓦斯濃度、一氧化碳含量、溫度、濕度、頂板壓力等數據,并通過無線網絡傳輸至地面監控中心。系統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數據進行深度處理,建立風險預測模型。當監測數據超過安全閾值時,系統立即發出聲光報警,并通過手機APP推送預警信息至相關管理人員與作業人員。例如,一次系統監測到某工作面瓦斯濃度出現異常波動,雖未達到報警閾值,但經分析預測可能存在瓦斯突出風險。系統迅速發出預警,企業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組織人員撤離并采取瓦斯抽采等措施,成功避免了一起可能發生的重大瓦斯事故。該系統運行以來,累計發出有效預警120余次,預警準確率達95%,顯著提升了煤礦的安全管理水平。
為了打破傳統安全管理中風險管控分散、孤立的局面,企業致力于建立一個全域覆蓋、動態調整的風險防控機制,這一機制將對煤礦生產的全流程進行系統梳理,深入識別在各個環節中潛在的風險點,進而制定出針對性的防控措施。同時,企業會根據生產環境的變化、技術的更新以及其他相關因素,動態地優化這些防控措施,全員參與、全過程管控、全方位覆蓋的風險防控模式,力求將風險控制在萌芽狀態,從而實現安全管理的精細化與科學化。舉例來說,企業推行了“網格化+清單化”的風險防控模式,將井下作業區域劃分為若干個網格,每個網格都設有專職的網格員,負責網格內的風險排查與管控工作。企業還制定了詳細的風險管控清單,明確指出了各崗位、各環節的風險點以及相應的防控措施。以采煤工作面網格的風險管控清單為例,它涵蓋了頂板支護、設備運行、人員操作等多個方面,針對液壓支架初撐力不足、采煤機截割速度過快等具體風險,企業制定了具體的防控措施和明確了責任人。企業還建立了風險動態評估機制,每周組織專業人員對各網格的風險進行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防控措施。在一次巷道掘進作業中,網格員發現頂板出現了裂隙,存在冒頂的風險,他們立即上報了這一情況,并按照清單要求采取了加強支護、縮短循環進尺等措施,有效地化解了風險。自從實施了這一模式后,煤礦風險隱患整改率從原來的75%顯著提升至98%,安全管理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
將安全文化建設融入煤礦企業管理全過程,通過營造濃厚的安全文化氛圍,培育員工的安全價值觀與行為習慣,實現從“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轉變。安全文化建設涵蓋安全理念宣貫、安全活動開展、安全榜樣樹立等多個方面,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提高員工的安全素養,為常態化安全管理提供精神支撐。例如,開展“安全文化示范礦”創建活動,打造具有特色的安全文化體系。企業提煉出“生命至上、安全為天”的安全理念,并通過宣傳欄、標語、文化手冊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定期組織安全文化演講比賽、安全知識競賽、安全文藝演出等活動,增強員工對安全文化的認同感,樹立安全先進典型,對在安全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個人與團隊進行表彰獎勵,發揮榜樣的示范引領作用。例如,企業設立“安全衛士”“安全標兵”等榮譽稱號,對連續多年實現安全生產零事故的員工給予重獎。在安全文化的熏陶下,員工的安全意識顯著提高,形成了“人人講安全、事事重安全”的良好氛圍。員工主動參與隱患排查,積極提出安全管理建議,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成效顯著。近3年來,企業安全事故發生率逐年下降,連續兩年實現安全生產零死亡目標。
新形勢下煤礦安全常態化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理念創新、技術支撐、制度保障與文化驅動協同發力,例如,構建智能監測預警網絡、創新風險管控機制、壓實全員安全責任、培育安全文化,能夠有效提升煤礦安全管理水平,實現安全生產的長治久安,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與行業發展需求的變化,煤礦安全常態化管理應持續優化與完善。
(作者單位: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瑞德煤化有限責任公司瑞德二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