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導報訊 記者耿倩 6月18日,記者從山西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山西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山西省文物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2025年7月1日起施行。新修訂文物保護法的貫徹施行,標志著山西省文物工作邁入了依法治理新階段。
《條例》共八章六十二條,包括總則、不可移動文物、考古發掘、館藏文物和民間收藏文物、研究與利用、監督管理、法律責任和附則等。
近年來,山西省文物局堅持科技創新引領,積極對接國家和山西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加強科技創新投入,優化科技資源配置,確立了“問題導向、服務需求”為主的有組織科研模式,在文物科技賦能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首先是在創新體制機制上作文章。先后出臺《關于加強文物科技創新的實施方案》等政策措施,系統夯實文物科技創新的頂層設計和任務部署。將云岡研究院、山西博物院、省考古院以及省古建院納入山西省科研機構管理序列,在科技創新領域優先重點扶持,推動文博單位科研人員享受國家及省級科技創新有關優惠政策,進一步調動了文博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
其次是在創新平臺建設上下功夫。圍繞石窟寺、考古、古建筑、博物館等領域的緊迫需求培育創新平臺和團隊,先后依托文博單位、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業布局建成了云岡學研究和古建筑保護國家級科研基地和聯合工作站,獲批成立了石窟寺保護與傳承,科技考古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和山西省文物測繪融合技術創新中心,培育建設省級文物科研基地26個。組建成立山西文博技能學院、古建筑產業學院以及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產教融合共同體,推動文博職業技能發展。
最后在創新成果轉化上抓落實。聚焦文物“防、保、研、管、用”等領域的科技需求和研究任務,組織實施國家級科研項目6項、省級重點研發計劃4項、省級科研課題140余項,發布實施地方標準21項,成功研發了地下考古方艙和木結構古建筑光纖物聯網監測等科技保護裝備,形成了一批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與此同時,積極推動數字技術賦能文物保護利用,對山西地域世界遺產、重點文保單位、館藏珍貴文物以及瀕危文物進行數字化保全信息檔案建設,累計采集數據總量達到了3PB,初步建立了山西省重點文物數字資源庫。指導各級文博單位利用前沿數字科技技術助力文物數字化成果轉化利用,在文物3D打印復刻、數字虛擬修復以及數字展示傳播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云岡石窟、永樂宮壁畫、天龍山石窟等一批“云端”展示傳播項目受到社會各界的喜愛和贊譽。
制定《條例》是建設文化強省、提升民生福祉的務實舉措,山西文物資源豐富,文化底蘊厚重,文物資源在壯大文化旅游產業、建設文化強省、促進高質量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條例》通過細化文物保護法要求,將實踐中成熟有效的做法上升為法規規范,服務保障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促進文旅融合,加強文物展示利用,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