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攝影技術,紅外攝影通常應用于軍事、科學和探測等領域。同時,紅外攝影這一不同尋常的影調結構與色彩表現使得喜歡探求新異的攝影愛好者多了一種表現手法,因此紅外攝影又多用于藝術創作領域。1930年代,好萊塢的電影制片人及業余攝影師開始注意到紅外攝影的藝術應用,到1960年代,流行文化領域中各種先鋒音樂的專輯封面都樂于使用紅外攝影這一新潮元素。
然而,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革新,尤其新世紀以來電影的發展以“擬真”作為技術靶心,不斷向著高幀率、高動態范圍、廣色域等更為逼真的感知交互全面推進。紅外攝影這一捕捉“看不見”存在的技術則因缺乏真實感而被忽視,因此影像中對紅外攝影技術的運用僅僅停留在表面。影片《沙丘2》不僅使用到了紅外攝影技術,同時影片當中的紅外攝影并非作為“內嵌”的機器進行使用,如軍事、安保題材電影中常使用的那般,而是在影像中進行著獨特的藝術表達與探索。
一、題材的限定:紅外攝影技術與電影
早在1800年,赫胥耳在一次驗證太陽光組成的實驗中,將溫度計放置于牛頓光譜的不同譜區時發現,紅光之外的不可見區域溫度更高,從而確定了不可見的紅外線的存在。
現普遍認為,紅外線指波長在可見光譜紅色端之外,頻率介于微波和可見光之間的射線。常規意義上的攝影主要依靠可見光,可見光的光譜包括從波長在三百八十納米左右的近紫外光到波長在七百八十納米左右的近紅外光,按照波長從高到低排列為紅、橙、黃、綠、青、藍、紫,即人們常說的“七色光”。與之不同的是,紅外攝影采用紅外濾鏡,將可見光濾除,其利用的為波長從接近七百納米可見的深紅色光到接近一千一百納米的不可見低紅外光。
紅外攝影的首次嘗試始于1910年,由英國攝影師羅伯特·伍德進行,這也是人類首次在肉眼可見的波長之外進行影像創作,將不可見光可視化[l。紅外攝影的成像效果取決于物體與光線的相互作用方式——紅外吸收能力強的材料在影像中呈現出的畫面更接近黑色,反之則更接近白色。另外,紅外光波長較長,受散射效應影響更小,穿透力更強。相對可見光而言,紅外線對某些物體具有穿透能力,如薄化纖、煙霧、水汽等,因而紅外攝影能改變畫面的通透度,拍出神奇的透視效果。加上不同顏色的物體對色光的吸收和反射能力不同,所以紅外攝影營造的是一個與肉眼所見完全不同的世界,如藍色的水面和天空,它們并不能反射更多的紅外光,因而在紅外攝影中就呈現出較黑的顏色,樹木和草地因葉綠素可以大量反射紅外線而呈現出發白的顏色[2]。



鑒于這一特性,紅外攝影最初應用于軍事領域,因為紅外光譜的圖像受煙霧的影響較小,且能夠顯示植被和建筑物之間的區別,這使得紅外攝影更利于識別潛在的敵方目標,例如偽裝的彈藥工廠或堡壘等。此外,夜間攝影、安全監控、醫學應用等都是紅外攝影的常規用途。
這種不同尋常的影調結構與色彩表現也深受熱衷于探索與創新的攝影愛好者所喜愛,因此紅外攝影的應用又延伸至藝術創作領域。在電影領域,1930年代的好萊塢電影人便開始注意到,彩色紅外膠片搭配活動遮片系統,能夠制造電影幻覺、實現電影特技和方便電影剪輯等,因此早期影片《2001》《黃色的海底生物》中運用了彩色紅外膠片,營造出一種幻覺的氣氛[3]。同時,紅外膠片在電影中也用于在陽光下拍攝來模擬月光的效果。
到了1960年代,紅外攝影在流行文化領域已經較為多見,尤其以各種先鋒音樂的專輯封面為主。在新聞攝影領域,愛爾蘭攝影家理查德·莫斯(RichardMosse)在2011年使用已停產的軍用級紅外長焦膠片柯達Aerochrome深入剛果叢林,完成了一組名為《Infra》的系列攝影作品[4]。通過紅外攝影,這組照片將樹葉呈現出鮮艷的薰衣草色、深紅色和粉紅色,為飽受暴力沖突蹂踴的景象增添了超現實主義的色彩 (如圖1)。
不過,電影進入數字時代之后,紅外攝影技術多應用于反恐題材電影當中的夜景拍攝,如《獵殺本拉登》中所使用到的第一人稱夜視儀視角,重裝武器、暴力搜查、炸彈爆破以及擊殺等血腥、殘酷的畫面在紅外夜視儀的視角下變得冷靜和陌生,營造出了令人信服的夜晚拍攝效果(如圖2)。
綜上所述,紅外攝影技術不僅歷史悠久,且能夠在藝術創作中擁有著獨特的表達與功能,但紅外攝影技術在藝術創作中的運用范圍僅限于先鋒攝影或限定題材的影像,而《沙丘2》使紅外攝影技術在藝術電影中的探索更近一步。
二、《沙丘2》中的紅外攝影技術
紅外線攝影技術能捕捉到人類肉眼看不見的紅外線光,而黑白模式正是影像發揮紅外線攝影最佳效果的色彩模式。因此,《沙丘2》通過對攝像機進行改造,去除所有可見光抵達感光元件并添加紅外線濾鏡,在現場和后期制作過程中都盡可能地調低畫面的飽和度,最終繪制出了哈克南星球杰迪主星與眾不同的畫面。
(一)陌生化奇觀的效果
由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論作為一種典型的藝術表現方式,旨在打破認知定勢,將觀眾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物進行解構,使觀眾產生既熟悉又陌生的視覺感官體驗,從而延長欣賞者的審美感知過程。科幻電影便是一種需要陌生化效果來給予觀眾新奇的感官體驗,讓觀眾沉浸于奇觀化的視聽空間中,并進一步對影片的內容和主題產生心理認同和情感共鳴的影像類型之一[5]。尤其是在新世紀以來,科技的飛躍進步,使得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眾多經典科幻電影中的想象都成為了可聽可感的現實。在此基礎上,觀眾對于科幻電影的審美興趣也變得更加廣泛。重復簡單的劇情內容與毫無新意的想象力已無法滿足當下的觀眾,他們期待著科幻電影以更新奇的視野呈現人類未知的世界,而紅外攝影技術正是為科幻電影帶來奇觀影像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為攝影學的一個分支,紅外攝影并不是什么“高概念”的新興技術,但得益于紅外攝影捕捉的是人類日常經驗之外的紅外光,于是紅外攝影所展現出的世界帶著奇觀的色彩,并且能夠起到陌生化的效果,即將日常體驗陌生化。譬如影片中哈克南競技場搏斗一幕,當哈克南公爵從室內走向室外后,他的袍子隨即從黑色變成了白色,隱藏在皮膚下的血管也變得相對明顯,瞳孔更加清澈,與肉眼所見或后期進行調色的質感完全不同。紅外攝影技術能夠將日常生活的畫面加以陌生化,而這促成了科幻電影中的奇觀制造。


(二)異化他者的設定
從人類的角度來看,從未擁有的感官是“他者”的一個重要標志,而“超感官”更是強大異類的必備屬性,紅外攝影技術的使用正符合著科幻電影中異化他者的設定。譬如在影像《鐵血戰士》中的“科幻武器”,即外星人頭戴的殺手锏目鏡,實際采用的是紅外熱成像技術,以熱量為紅外檢測對象并生成高清的紅外圖像 (如圖3),從而偵查對手的蹤跡,使人類陷入不對稱作戰當中,制造出人類與他者之間的矛盾與技術壁壘。
就這一點而言,紅外攝影技術的使用在內容層面配合著《沙丘》系列作品的設定。在《沙丘》小說的設定當中,與弗雷曼人的主星沙漠截然不同,哈克南人的主星是一個與自然界割裂的人造世界。哈克南星球上,日光所照射到的地方不再呈現出色彩,而是最極致的黑白。在這一基礎設定上,影片的攝影師格雷格·弗萊瑟設想著哈克南星球上的居民膚色應為蒼白,且在室內與室外的呈現有差別。順應這一思路,格雷格·弗萊瑟決定采用能夠呈現最佳黑白效果的紅外線攝影機,即AlexaLF。對此,格雷格·弗萊瑟解釋道:“在拍攝《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2016)時,ARRI租賃公司就曾對ALEXA65進行了改造,使其具備相同功能,并用作視覺特效攝影機。這次更進一步,將它們作為主要攝影機來拍攝杰迪主星的場景。這些攝影機實際上只記錄了從皮膚或衣物上反射出的紅外光,所以顏色會被表現為不同的灰度層次,人眼看起來是黑色的東西可能在攝影機中顯示為白色”。譬如影片當中,當煙花燃爆在空中時,影片呈現的是一個油墨質感的煙花而非人們平常所見的五光十色的煙花。
在此意義上,紅外攝影技術的使用符合著影片對于哈克南星球的設定,雖然紅外攝影陌生化了日常體驗,使得影像不再具有真實感,但紅外攝影也非絕對“失真”,其對設定的匹配與把握,依然帶給科幻電影想象的“真實”。也就是說,紅外攝影技術的使用使得影片不具備現實性,但真實性依舊存在。就這點而言,紅外攝影技術的使用是符合后影像時代“擬真化”潮流的。
(三)詭異美感的生成
盡管漫威在《雷神4》等新作里也運用了全黑白的場面設計,但這在銀幕中并不特別。相比之下,紅外攝影的畫面更加具有吸引力,尤其是在人物的拍攝當中。這是因為,得益于紅外光較強的穿透力,紅外攝影使得被攝景物的影像變得通透亮麗,如紅外攝影中藍色的天空因強烈地吸收紅外光而變得黑暗;白色的云則強烈地反射紅外光而變得潔白,這使得藍天白云能夠形成既強烈又柔和的影調對比。人物在紅外攝影中也變得十分另類:在紅外光的穿透下,人的皮膚會失去原有的光澤,變得素白平淡。因此,紅外攝影拍攝出的畫面與普通照片截然不同,能夠營造“異世界”的氛圍效果,這恰好與科幻電影陌生化效果的目標一致。
《沙丘2》中,菲德·羅薩作為保羅·厄崔迪一體兩面的對照,他所居住的杰迪主星與保羅所成長的厄崔迪主星卡拉丹或者沙丘不同,卡拉丹山清水秀,充滿朦朧柔和的水汽、綠意和自然風光,對比度相對較低;沙丘則顯得粗獷,充滿廢墟的美感;而杰迪主星則是視覺沖擊力極強的人造黑白世界。通過紅外線攝影機鏡頭,杰迪主星上的人類皮膚呈現出的是一種半透明狀、發白的質感,并且能夠透過皮膚看到血管,此外,陽光下人物的眼神也會突然銳利起來,更像一種動物 (如圖4)。這種方式為杰迪主星的片段帶來了一種獨特的外星美感。可以認為這種詭異美感是由紅外攝影的特性賦予的,而紅外濾鏡的選擇、器材的設置以及后期調色的方式,亦是攝影師與導演等對紅外攝影在藝術影像中探索意識的體現。
總而言之,《沙丘2》所使用的紅外攝影技術以及其效果表明,紅外攝影技術與科幻電影匹配度相對而言較高,雖然紅外攝影技術的使用在影片中比重不大,但依舊在視覺層面帶給觀眾“驚鴻一瞥”的觀影體驗。這既滿足電影陌生化奇觀的需求,在敘事層面符合了“他者”的設定,又統攝了獨特的黑白美學,生成了詭異的美感。
三、拍攝問題與虛擬制片的可能性
紅外攝影的應用賦予影片奇異美感的同時,也為劇組其他部門帶來了一些麻煩。據《沙丘2》的服裝設計師JacquelineWest回憶,正式拍攝時她才發現已經準備好的服裝用紅外攝影機拍攝后會顯示出大量白點,于是她只能重新修改服裝材料并進行反復試拍,挑選出紅外鏡頭下不會變色的材料(如圖5)。負責搭建場景的藝術指導PatriceVermette則提到,考慮到某些材料在紅外線攝影機下會發生色彩變化,搭建競技場時選用了木頭和水泥[7。
可見,紅外攝影對光的需求不僅體現在對紅外光的捕捉,同時還需要顧及畫面中各要素的統一與協調。由于《沙丘2》采取搭景拍攝的方法,以及紅外攝影的特殊性,紅外攝影的各種問題只得等拍攝時才逐一浮現,使得影片拍攝效率大大降低,程序也變得更加復雜。那么近幾年出現的虛擬制片技術,是否能夠用以規避紅外攝影帶來的拍攝問題?
虛擬制片(VirtualProduction)是一整套電影制片流程邏輯的革新,它的發展經歷了電影虛擬摳像制作、電影虛擬化制作和全流程可視化虛擬制片三個階段。其中,數字綠幕摳像技術、虛擬現實(VR)、動作捕捉和CG技術等技術隨著電影工業的完善不斷更新。目前,虛擬制片技術已經形成一整套高效且可持續的工藝流程。在劇本創作階段,便能夠將文本可視化,進行虛擬資產的制作(包括角色、場景、道具等)以及對實際的動作場景進行建模與3D動畫處理的場景預演,以便制作人員能夠進行技術測試并快速預覽成片效果。虛擬制片實現了電影制作的全流程數據化、可視化,每一環節都經過了數字技術的迭代優化,形成了一種實時的、沉浸的全新制作范式[8。因此,如果虛擬制片用于預演紅外攝影拍攝,就能夠提前了解紅外攝影拍攝時對于其他畫面要素的需求。不過,使用虛擬制片進行拍攝在當下的電影制作中已相當常見,而紅外攝影拍攝的具體技術操作與原理還有待進一步開發。
除了虛擬制片之外,雖然AI因沒有物理感官而無法“看見”紅外線,但AI理論上可以通過學習大量紅外攝影圖像的特征來模擬紅外攝影的效果。因此,對于紅外攝影而言,甚至并不需要使用紅外攝影機進行實拍便能通過AI將可見光圖像輸出為具有紅外攝影風格的圖像,這將大大降低了紅外攝影拍攝的成本并提高了制作效率。
四、結語
在可見光譜區之外,存在著一個廣闊的紅外光影世界。紅外攝影將原本在自然景觀中的普通原色,通過紅外攝影技術進行轉化,重塑為另一個詭異美麗的影像世界。影片《沙丘2》便通過視覺、敘事和美學風格三個維度,將紅外攝影技術在藝術影像中的形式與功能呈現了出來。雖然對于《沙丘》系列電影的制作而言,劇組追求的并非制作效率,但是如若能夠將紅外攝影的拍攝流程化與工業化,紅外攝影便能夠更多地應用于影像當中,并發揮其獨特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魏春曉.紅外攝影—還原夢境世界[EB/OL].[2023-04-18].https://www.museum.uestc.edu.cn/info/1184/2886.htm.
[2]范霖.紅外?紅外!——紅外攝影技術淺析[J].中國攝影家,2013(11):110-115.
[3]劉心田,等編譯.紅外攝影原理及應用[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3:176.
[4]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理查德·莫斯(RichardMosse)的攝影觀[EB/OL].[2018-10-26].https://www.cafamuseum.org/exhibit/newsdetail/2132.
[5]沈方華.消費文化語境下科幻電影陌生化敘事研究[J].電影文學,2021(17):61-63.
[6]ARRI RENTAL.Greig Fraser ACS,ASC on“Dune:Part Two”[EB/ OL].[2024-2-09].https://www.arrirental.com/en/about/overview/news/ interview-on—dune—part—two—with—greig—fraser-acs—asc.
[7]新浪電影.《沙丘2》最震撼的一場戲幕后[EB/OL].[2024-03-09].https://k.sina.com.cn/article_1623886424_60ca8a58040017cap.html.
[8]鄭越洋.現代“虛擬制片”技術視域下的電影視覺造型敘事探究[J].電影文學,2023(23):124-127.
作者簡介:張正慧,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戲劇與影視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電影學。
編輯:王歡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