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石崇山下家園美
石崇山下家園美,暖度朝昏不是吹;
土屋茅廬全淘汰,條磚瓷瓦鑲花蕾;
青青坡上牛羊壯,恬恬河邊鴨子肥;
傍所雞鳴豬滿圈,裊裊炊煙飄香味;
稻菽沃野穗千里,鄉河潤澤萬年美。
二
渴復健
農民耕地又耙田,業務忙忙吾守閑;
只恨沉疴無力氣,低頭俯問淚連連;
黎明雞叫翻身起,鳥類頻歌逼窗前;
左右求療渴復健,篤信良方在人間。
三
大伯告老還鄉有感
大伯離鄉數十年,老當益壯返家園;
陳說經歷多階段,秀水名山覽幾遍;
回顧平日侄思戀,不安枕上淚漣漣;
當今告老歸相會,酒際頻頻暖心田。
四
年愈半百志未酬
半百光陰志未酬,貧寒如洗度春秋;
荷鋤扶犁朝云去,沐雨櫛風夜幕收;
體力還堅不潰朽,業殘未整待重修;
子雛新力還潛在,分水嘗甘且未愁。
五
懷念雙親
慈儀凋謝苦零零,嚴故噩歌并吊親;
月落星沉思渺渺,日寒轉暖念頻頻;
失依恩愛悲無已,棄子拋孫唳斷心;
父母英靈垂萬古,聊嘗新歲過安平。
六
憶汶川大地震
奧運將臨遇災門,汶川大震地失真;
路蹋樓倒皆皆是,喚子呼娘杳無聞;
總理第一時間到,下達命令先救人;
千軍萬馬八方來,救死扶傷骨肉身。
七
沉痛悼念汶川地震遇難同胞
華國沉沉恨老天,山翻地倒毀汶川;
英靈冤受埋忠骨,失戶孤兒數萬千;
抗震救災神州志,脈循深處血相連;
存者生還興家國,殉者安心慰長眠。
八
悼姻母
夏去秋來白鷺回,鏡臺清靜月西歸;
中庭杳杳哀聲斷,姻侄臨喪夜淚垂;
空望慈云飄去遠,仰堂遺相笑微微;
陰陽異路曾誰撓,永別不逢憶灰灰。
九
黎屯村景致
石崇屹立左村西,兩水交叉北面吉;
多少名師來點穴,龍形古怪辨不知;
兩肩峰起雙排劍,銀案當前令人迷;
后靠山抱如鳳椅,鏡塘水透見蝦須。
十
勞苦津餐
炊煙裊裊上樓空,牛飽當眠雞進籠;
月露東山興笑臉,才拾草帽返胡同;
蛋湯鍋里魚和腐,酥豆干臘半碟紅;
老累添杯莫醉飲,明朝當記早出工。
十一
稻棉豐登
蜜蜂忙備越冬糧,往返嗡嗡過院前;
九月農家收季到,農哥早備好禾鐮;
棉田幾日沒閑揀,白似羊群在草原;
嬸剃粘谷叔剪糯,收完谷子慢捏棉。
十二
秋收曲
十月修竹向天椎,片片脫殼往下頹;
白雁成群南歸去,斑鳩不躲也低飛;
天高云淡秋風起,山草葉黃半枯垂;
喜慶南疆金稻熟,豐收老少笑微微。
十三
詩贈覃復樓韋環周等七老老師
豆腐老越香,人老志尤強;
清晨操健舞,傍晚玩山崗;
耕園育桃李,舌解萬書章;
蒼首有何求,天祿享歲長。
十四
神州異彩
南疆門迎石崇山,山頂電塔架九天;
嶺上風電悠悠轉,村前公路車連綿;
沃野機械耕耘忙,無人機播降田間;
龍地神州呈異彩,民糕足過舜堯天。
十五
宜戒奢華
歌管樓臺在舞廳,咖啡紅酒敬邀請;
花郎粉女攀肩扭,毒賭嫖娼敗人情;
教誨吾孫莫走近,紅酒美女人不醒;
家常飽飯促身健,宜戒奢華勸君聽。
十六
周水黎屯山青水秀
周山環繞竹乘風,水利彎彎婉似龍;
黎庶勤勞栽五谷,村規民約慨不兇;
山中自有千年樹,青史文豪出貴峰;
水繞山抱皆吉地,秀才臺步是詩翁。
十七
愛作詩
八月中秋九月菊,藥物扶我過七一;
龍風不卷花發去,蛇筆無毒愛作詩;
你寫你的四六句,我彈我的老琴律;
白花生放姣千樹,百家爭鳴萬卷詩。
十八
詠明坤次子喬遷新居
城南安舍似花園,勝景佳期詠喬遷;
喜炮連連添雅興,堂中老幼盡歡顏;
小區鄰里同樂業,和諧如家獲安然;
蘭桂騰芳償祖愿,兒孫敏孝在人間。
十九
別兄詩
少小離家到丹強,落根創業足艱難;
八旬棄世升仙去,駕鶴騰云托身山;
子女兒媳腸欲斷,骨肉弟妹淚不干;
守靈兩夜時恨短,永別千秋何日還。
二十
栽瓜豆
涼露烏蒙日未開,堂前院角小開荒;
平畦整地栽瓜豆,淋水施肥早晚忙;
忽見蜂蝶來報訊,園中瓜豆已花香;
人勤不儉三分力,贏得餐桌飯菜香。
二十一
黎屯村景
巽山乾向兼辰戌,順脈來龍此穴的;
玉案弧來山水秀,三臺玄武抱環堤;
東南兩水交于北,利筆崇峰左戰旗;
四季風光陽和地,喬喬安泰鳳凰池。
二十二 瓜豆豐收
施肥淋水按時上,瓜豆不眠長勢昌;
早晚勤培得豐獲,農家燉菽有清香;
瓜甜豆脆家常菜,喚友邀朋來品嘗;
酒際頻添莫醉飲,吟詩題賦度時光。
二十三
新黎公園
新黎公園景態芳,筆峰青秀南左方;
西迎曲曲辰江水,右有花樓鎖北疆;
大廈排排東坐落,四角亭傘敞中央;
桃花開了紅人臉,香樹卟卟吐異芳;
兩桌棋盤招對手,秋千雙杠任爾忙;
陽光普照游人醉,多少巡迷紛紛傍。
二十四
贊達周叔
文武雙全毅力堅,
從戎戰馬閃刀槍;
官至營長登云勢,
遐邇名揚似鷹翔。
二十五
贊黎屯村
黎屯村倚石崇根,四水環抱隱鳳龍;
天降真壇眠丑地,人杰地靈子孫雄;
辰江水碧流不盡,世代文豪酒不窮;
片片沃田栽五谷,鄉民安泰舜堯中。
二十六
新居賦
回味人生路,常道苦中樂;
吉日遷新宇,夢圓安居閣;
平時多勞累,才有今安樂;
今享天倫趣,謳起盛世歌。
二十七
謝黨恩(一)
穿上假肢可慢游,稍能自理減微憂;
多蒙政府來相助,免費安裝不記酬。
二十八
周鹿鎮第二屆斗牛節見聞
周下屯辦斗牛節,四方人聚斗牛場;
兩牛相斗角相扣,觀眾吆喝多瘋狂;
忽地一牛身倒地,失蹄挨勾頸項傷;
無法招架哦哦叫,勝者奪冠載榮光。
二十九
謝黨恩 (二)
無端車禍腿雙傷,想走無腳淚滿眶;
感謝黨恩新創造,假肢安上可游逛。
三十 降半旗悼汶川大地震遇難同胞
國旗半降默哀乎,鳴笛哀哀淚欲枯;
盤古開天何時有,中華居孝鬼欲哭。
三十一 自怡詩
吾遭斷腳苦鵑啼,呆坐無聊詩自怡;
取景生情描村態,文章好句擇來題。
三十二
閑 聊
困人天氣日初長,幾老乘陰聊家常;
莫料還逢今盛世,日偏西方始回房。
三十三
不 鉤
學著姜公坐江頭,繩標不點整日浮;
尺桿直釣鉤不著,但得逍遙半解愁。
三十四
奇 釣
細雨濛濛人無聊,河中靜靜好蕭條;
蓑翁蘆下偷偷釣,反得黃魚四五條。
三十五
嫦娥有伴
樹下乘陰話短長,往年不比今年強;
嫦娥一號騰空起,孤寡嫦娥有伴郎。
三十六
詩 峰
重九年年詩興濃,詩友相聚鹿城東;
辰河從此成詩海,獨秀峰高似詩峰。
三十七
高齡長壽村
村前村后好田塘,五谷豐登富足鄉;
耋耄高齡人康在,黎屯代代有壽長。
三十八
異地安居
異地安居創家室,生男育女樹添枝;
同宗共飲紅河水,一樣人間心相知。
三十九
疆崗鐵士
天上銀鷹掃亂巡,疆崗鐵士守賊侵;
雄軍現代新裝備,野寇哀嘆神情緊。
四十
2017 年清明節黎屯兄弟同掃三家祖
墓有感
骨肉冰分數十年,今和炮竹震喧天;
祭宗安泰還依舊,保佑兒孫世代賢。
四十一
閑游辰水濱觀釣
勝日尋芳辰水濱,傍觀巧釣甚迷津;
休翁萍隙偷下餌,釣得蛇魚四五斤。
四十二
步鏗鏘
扶正氣,扭國韁,反腐懲惡策令強;
天變地變人也變,科教進取步鏗鏘。
四十三
反腐懲惡
說開放,論輝煌,國家建設上新綱;
老鼠蒼蠅一起打,貪官污吏掃入缸。
四十四
留守老人心
夜雨潺潺令人愁,八旬老漢坐床頭;
兒孫在外何時返,留守寒酸自嘆憂。
四十五
祝壽錢
古來稀、老得甜,扶著拐杖過院前;
月月領取老齡補,享受國家祝壽錢。
四十六
頌國夢
國策輝煌百事興,星羅布棋局局鳴;
準繩交份合格卷,國夢成圓萬民幸。
四十七
我愛中華
炊煙裊裊賽神仙,幼者成長健康全;
長者享年領壽錢,政通人和舜堯天。
四十八
老嘆光陰
少壯不為早謝姣,鬢間頰處盡枯毛;
時光促我年高大,于世光陰朝算朝。
四十九
河畔遐思
參天木棉傲灘頭,風吹葉子扇悠悠;
光搖倒影隨波動,錦似群魚挺浪游。
五十
贊陳結先老師
從教為師四海崇,才德兼備情更濃;
良師聲譽流傳遠,恩澤千桃萬李紅。
五十一
失學感懷
當年中考落孫山,輕斷學業寢未安;
從此荷鋤操阱陌,前途迷惘生活難。
五十二
憶初務農
初中業畢始從農,終日勞作記半工;
年底賬結工分少,超支欠款淚珠濃。
五十三
加入少先隊
少年系上紅領巾,回憶當時憶猶新;
舉手宣言立耿誓,永跟黨走不變心。
五十四
嫦娥二號覽月
葉落枝禿雪滿天,隆冬罕見鳥飛翔;
嫦娥二號探測器,撐透陰陽覽月田。
五十五
捉 鬼
周鹿公社召開破除迷信大會,命老道公覃
某捉個鬼來,否則皆罪,覃老道自白曰:
盤古開天繼世來,尸骨久化變塵埃;
世間鬼魅何處有,吾道無法捉鬼來。
五十六
惦念恩師
飲泉思井稻思田,海惦恩師教誨嚴;
翰墨瓊文薰學子,芳名永頌世人間。
五十七
贊孝子
父病纏綿愈三春,孝兒奉侍不離身;
誰說久病無孝子,且看孝兒反哺恩。
五十八
機械秋收一瞥
整片原田稻熟黃,割機早等稻田旁;
日頭未斜光正照,幾垌谷田已掃光。
五十九
壯族三月三
壯族佳節三月三,家蒸糯米氣飄香;
先捏一團給弟弟,再捧一碗奶奶嘗。
六十
家鄉新貌
十里山村稻米香,風力電機排長廊;
家鄉兒女多福氣,弄里山村得美妝。
六十一
我愛家鄉
我愛家鄉稻米香,鄉民好客義情長;
石崇山下甘泉水,潤澤心田永留香。
六十二
司機責重如山
司機責任重如山,四海乘客命泰天;
嚴把交規需謹慎,行程萬里平安添。
六十三
贊神州
文脈自古不斷源,道路康莊制度全;
理論自信人心凝,人民做主小康甜。
六十四
書香世家
書香門第世流長,四代為師譽滿鄉;
墾圃育才栽新秀,世人盛贊美名揚。
六十五
惜時吟
斗轉星移又一秋,人生如夢逝春秋;
光陰價比黃金貴,莫把光陰似水流。
六十六
中秋節懷親人
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節倍思親;
吾孫奉職身在外,思念迢迢萬里音。
六十七
嫦娥慕人間
改革開放四十年,祖國江山美化遍。
人民生活無限好,嫦娥慕想下凡間。
六十八
勸君走正道
人間正道直蒼蒼,邪怪歪行必自戕;
善勸諸君莫踏錯,牢籠鐵鎖身里躺。
六十九
看巫婆燒油鍋做法事
巫婆從來沒個寧,喃喃巫語不要聽;
糊涂男女若迷醉,暴耗錢財苦不輕。
七十
勝利大渡槽
孔孔石橋弓像虹,橋橋橫臥半空中;
騰騰引道壇江水,滾滾輸入古感中;
銘戴當年肩苦汗,擔當今世稻芊榮;
年年守護鄉親盼,代代磐居造福宏。
作者簡介:韋國喜,男,1942 年 5 月生,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馬山縣周鹿鎮周水村黎屯人,壯族,馬山縣作家協會會員,一生務農,年幼時師從清末秀才祖輩等人習文,酷愛詩歌。在務農生活中不幸慘遭車禍,被截掉雙下肢,僅靠假腳才勉強蹣跚走路,成了一個殘疾人。但他不因此而沉淪,長期以來一直與疾病和命運頑強作斗爭,以詩歌倍伴人生,抒發胸臆,寫出大量作品,呼吁鄉親們做正直善良的人,愛國愛家,建設美好家園,成為一個頗受鄉親和文友們尊敬的文學愛好者和愛國老人。著有簡易自印制詩集《石崇山下》收錄愈 100 首詩歌在廣大鄉親和文友中廣為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