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月 16-17 日,全國鋼標準化委員會型鋼分技術委員會關于 GB/T11263《熱軋 H 型鋼和剖分 T 型鋼》修標專家研討會在河北區海河假日酒店召開。16 日下午 14:30 分搭乘津西股份車輛辦好參會酒店入住相關手續后,忙里偷閑,頂著盛夏酷暑,游走于海河三岔河口地帶,開啟了既熟悉卻又陌生的游走。不僅品味地域文化,抒發懷舊情懷,而且觸摸歷史脈搏,感受“近代中國看天津、百年天津看河北”之譽,留下了全新印象。
三岔河口——天子之津梁渡口
晨起,太陽與地平線持平之際,辛勤的海河沿岸居民,或垂釣、或散步漫跑,給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城市填增了朝氣。迎著朝霞漫步于市民晨練隊伍之列,信步海河衛河和潞水匯合之處(獅子林橋)三岔河口引灤入津工程紀念碑毗立河岸,向世人昭示著聞名中外的引水工程。
據堤岸《三岔河口記》載錄,舊時三水匯合,地勢又高便成了航運碼頭,就此形成較大古村落-直沽寨(是天津市區最早居民聚落點),元延祐三年(1316 年),改名海津鎮,明初,燕王朱棣率兵渡河南下,兵發滄州取得勝利,遂將海津鎮命名為“天津”。永樂二年(1404 年),在其西岸筑城設衛,從此“天津衛”誕生。
天津之眼——地標建筑世界第一
位于河北區三岔河口橋上建筑物,堪稱地標建筑的天津之眼,已成為名附其實的網紅打卡地。聳立在永樂橋上巨大的摩天輪,直徑達 110 米,堪與英國泰晤土河畔倫敦之眼“媲美。由日本川口衛設計事務所設計,獨具匠心地特大橋拉索、摩天輪旋轉軸兩個受力點通過一個合理的結構體系來完成,做到上托輪、下拉橋。特大橋,觀覽車和商業設施融為一體,實現了獨一無上二的“輪橋合一“風格。
永樂橋橫跨子牙河,連接河北區五馬路和紅橋區三條石橫街,與具有“彩虹橋”之稱的金鋼橋相距700 米與著名的獅子林橋相距 1200 米。天津之眼從“睜開”之日起,幸福飄溢守望并見證天津的日新月異的變遷。灼灼高陽,熱辣滾燙的盛夏,藍天白云高空懸罩著靈氣十足的“天津之眼”與滔滔東流的海河碧波相襯,形成一幅美麗的畫幅;夜幕降臨,璀璨的燈光系統將巨輪照得通體發亮,從各個不同角度將機動車道與人行橋一并照亮。主體燈光與橋上商店,餐廳燈光交相輝映,令海河夜景流光溢彩絢麗輝煌。
大悲禪院——漢族地區重點寺院
16 日下午,參會酒店辦理完入住手續后,出海河假日酒店右轉向天津之眼方向步行 150 米再右轉450 米來到河北區中山路以西的運河畔,享譽海內外的十方叢林-天津大悲禪院。占地 4.2 萬平方米,一處輝煌壯麗的佛教建筑群,以宏偉壯觀的雄姿聳立海河之濱。
繳付五元香花錢移步進入山門殿,此時天公眷戀游人,天空光照減弱,飄灑蒙蒙仙雨,恰到好處的不用打傘雨具,讓北方人享受到江南細雨,令人的神怡奇妙。微風弗過,寺內綠色氤氳,暑氣頓消,內心平靜,靜心修己。完全以一位游者視角,飽覽漢傳佛教寺院格局。因時候偏晚,就有選擇地參觀了山門殿,天王殿,釋迦殿、大雄寶殿、大悲閣。歷時 80 分鐘的觀光之旅留下印象有三。
其一,玄奘法師頭頂骨子與大悲禪院淵源流長
1945 年,寺院曾從北京請來玄奘法師頂骨到寺內供奉。1956 年,應印度政府請求,周總理親自批準,該玄奘法師頂骨被送往那爛陀寺遺址供奉,那里曾為玄奘當年的求法地。此舉為中印友好增進友誼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大悲禪院園亦因供奉玄奘頂骨而盛名至今。
其二,天津宗教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愛國愛教一直是中國佛教界的優良傳統。我國歷代高僧大德,都以愛國愛教為已任。抗日戰爭期間,中國佛教界融入全民抗戰的革命隊伍。在愛國僧侶圣堂,陳列著 1939 年,周恩來為佛教界抗日書“上馬殺賊,下馬學佛”,八字妙語點化:阿羅漢的第一個漢釋就是殺賊”,不殺除煩惱之賊,就成不了阿羅漢。我寫的是殺賊,不是殺人,這個賊當然是指佛教中不能容忍的歹徒?,F在日本強盜正在大批殺我同胞,如不把殺人的賊殺掉怎么普渡眾生?”
其三,漢傳佛教規制獨特的建筑風格
大悲禪院的建筑風格體現了古典殿堂式與封閉式園林庭院的結合,具有濃厚的古典建筑風格。其西院占地 874 平方米,西起分別為山門、天王殿、玉佛殿、念佛堂。寺院整體擴建后仍被保留的舊廟主體部分,由此形成大運河畔不多見的“廟中廟“格局。
有緣在雷齋月前夕,炎炎烈日的暑期一改蒙雨清涼,在人間仙境的大悲禪院山暢游,讓我身臨其境的感知到,唐代白居易在“苦熱題恒寂師禪堂”: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墒嵌U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觸景生情之妙意,參悟心靜自然涼的涵義。
晚餐前的寺廟游覽與晨起運河岸邊的漫步,夜晚流光溢彩的天津之眼燈光秀網紅打卡地生活體驗,親身感受到了傳統地域文化海河北岸淚淚東流海河文脈,彌散著濃郁人文氣息的歷史文化遺產,觸摸歷史脈搏,享受別具一格的文化精神盛宴。加深了對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天津這座城的重新認識、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