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電圖檢查是一種常見且重要的臨床檢查方法,在心臟疾病診斷與病情評估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正常情況下,心臟在收縮、舒張過程中,產生一定的微弱電活動,通過心電圖檢查,能以直觀、可視化的方式,精確捕捉并呈現這些心電活動的特征和變化規律,為醫生更準確、全面地評估患者病情,制訂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提供重要依據。
心電圖檢查的分類及意義
臨床常用的心電圖檢查有常規心電圖與動態心電圖檢查。
常規心電圖常規心電圖通過在人體體表特定部位放置電極,記錄心臟在每個心動周期中產生的電活動變化,形成心電圖波形,一般記錄時間較短,通常為幾秒鐘到幾分鐘。對于存在胸悶、氣短、心慌等癥狀的患者,可應用常規心電圖檢查識別心臟問題,如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在多種心臟疾病的診療過程中,常規心電圖檢查不僅能輔助疾病診斷,還可用于評估病情嚴重程度,為臨床治療方案的制訂提供指導。鑒于部分心臟病并無典型特異性表現,或者不同病癥之間存在癥狀重疊,僅依靠癥狀難以進行準確判斷與鑒別,故而常常借助常規心電圖檢查來提供有力的診斷證據,并且有助于探尋病因。
動態心電圖動態心電圖是一種連續記錄心電活動的無創檢查方法,通常持續24小時或更長時間,用于捕捉常規心電圖難以發現的一過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異常心電現象。動態心電圖的應用較廣泛,能彌補常規心電圖的不足,可長期記錄,并對其心電變化予以準確反應。與常規心電圖相比,動態心電圖在監測時間、獲取數據量、操作便捷性等方面均存在顯著優勢,在某些心臟疾病診斷中也具有常規心電圖無法替代的優勢。
動態心動圖的適應證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存在不定時出現的類似心臟疾病的癥狀,但常規的心電圖檢查結果無異常,此時可進行動態心電圖檢查,以便發現患者的短暫心律失常、一過性心肌缺血等情況。對于心律失常的性質及潛在的風險無法確定的患者,可以進行24小時動態心電圖檢查,收集心電信息,從而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確定心律失常的類型和風險程度,為制訂治療方案提供依據。
心肌缺血患者若進行常規心電圖檢查,漏診率較高,而24小時動態心電圖檢查能記錄患者日常活動過程中的心電變化,并能顯示心肌缺血發生的具體時間、頻率、持續時間以及缺血程度和患者活動與癥狀之間的關聯性,結果更可靠、客觀。
此外,心臟疾病患者接受藥物治療后,采用24小時動態心電圖檢查還可反映用藥療效。
動態心電圖的優勢
長時間記錄常規心電圖僅能夠提供短時間內心電活動,難以識別間歇性異常。動態心電圖記錄時間可以是24小時或48小時,且可獲取大量的心電信息,提高心律失常等疾病的檢出率。
記錄心電變化具有動態性動態心電圖能在患者安靜、活動等不同狀態下進行檢查,更能明確心電變化發生的時間、頻率、持續時間等。
便捷性相較于常規心電圖,動態心電圖更精巧、方便。且動態心電圖檢查不影響受檢者日常工作以及生活,更不會對人體造成損傷。
分析心臟起搏器功能動態心電圖記錄器能夠直接處理起搏脈沖信號,并分析起搏器異常類型,指導起搏器設置與調整。
心電圖檢查注意事項
在進行心電圖檢查前,受檢者應保證充足的睡眠,不進行劇烈運動,更不能勞累,以免影響心臟電活動的穩定性;提前取下手表、項鏈等金屬物品,以免干擾心電圖機的正常工作,影響電信號的采集和記錄,進而影響檢查結果的準確性;檢查過程中需充分暴露胸部,以便醫生準確放置電極片;以平和的心態面對,過度緊張可能會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導致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等生理變化,這些變化會反映在心電圖上,干擾醫生對結果的判斷。
心電圖檢查的頻率
對于健康人群,若無明顯不適癥狀,建議每年進行一次心電圖檢查,以常規監測心臟功能。對于確診心臟病且出現胸悶、胸痛等臨床癥狀的患者,應及時就醫并進行全面評估與治療。對于無癥狀的心臟病患者,則建議縮短檢查間隔,每四個月進行一次心電圖隨訪,以便早期發現潛在問題并采取干預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