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溫馨的家庭聚會,還是繁忙的都市街頭,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緊急情況都可能不期而至。或許,你曾親眼目睹過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讓無辜的生命瞬間陷入危機;或許,你自己也曾經歷過那種突如其來的不適,那一刻的無助與恐慌,至今仍讓人心有余悸。面對這些無法預知的挑戰,我們能否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為自己和身邊的人筑起一道生命的防線?答案是肯定的,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對急診急救知識的深入了解和掌握。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踏上這段探索之旅,學習如何在緊急情況下,用知識和行動守護每一個寶貴的生命。
腦卒中
腦卒中以其高發病率、高致殘率及高死亡率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與生命安全。在疾病與時間賽跑的緊要關頭,院前急救作為挽救腦卒中患者生命、減輕后遺癥的關鍵一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及時、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不僅能夠為患者的后續治療贏得寶貴的時間窗口,更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患者的預后質量與生存希望。腦卒中發生時可以遵循以下步驟處理。
識別癥狀對于意識清醒者,可以運用“中風120”迅速識別其癥狀:“1”代表“看到1張不對稱的臉”;“2”代表“查兩只手臂是否有單側無力”;“0”代表“聆(零)聽講話是否清晰”。對于昏迷者,首先判斷患者是否有意識。可通過呼叫患者的名字或輕輕搖晃患者的肩膀來觀察其反應。如果患者沒有反應,可能是意識喪失,此時,應立即采取緊急救助措施。
撥打急救電話如果患者沒有意識或出現其他嚴重癥狀,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告訴接線員患者的癥狀和所在位置,以便急救人員盡快趕到。
保持呼吸道通暢在等待急救人員到達之前,確保患者的呼吸道通暢。將患者放置在平坦的地面上,抬高頭部以保持呼吸道通暢。如果患者嘔吐,將其頭部轉向一側以防止嘔吐物堵塞呼吸道。
檢查呼吸和脈搏檢查患者的呼吸和脈搏情況。如果患者沒有呼吸或心跳,需要立即進行心肺復
蘇,同時也可以向急救電話的接線員求助。
記錄癥狀時間盡量記錄患者出現癥狀的時間。這對后續的治療非常重要,因為某些治療方法需要在特定時間內進行。
保持患者安靜盡量保持患者安靜,避免劇烈運動或激動。這有助于減少腦卒中的進展和并發癥的發生。
告知醫生病史當急救人員到達時,告知他們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這些信息對于醫生制訂適當的治療計劃非常重要。
就近送往醫院急救人員會將患者送往最近的醫院,確保患者盡快得到專業的治療。及早就醫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腦損傷并提高康復的機會。
心臟驟停
在生命懸于一線的危急時刻,每一秒的延誤都可能意味著不可逆轉的損害乃至生命的消逝。
因此,院前心肺復蘇不僅是醫學急救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連接生與死的橋梁,承載著無數家庭對生命延續的渴望。
心臟驟停發生時可以遵循以下步驟。
判斷患者有無意識,拍搖患者并大聲詢問,掐壓患者人中穴約5秒,如無反應表示意識喪失。
使患者水平仰臥,解開其頸部紐扣,注意清除口腔異物,使患者仰頭抬頦,用耳貼近其口鼻,如未感到有氣流或胸部無起伏,則表示已無呼吸。
搶救者用2~3個手指放在患者氣管與頸部肌肉間輕輕按壓頸動脈,時間不少于10秒,如無頸動脈搏動,搶救者應握緊拳頭,拳眼向上,快速有力猛擊患者胸骨正中下段一次。此舉有可能使患者心臟復跳,如一次不成功可按上述要求再次扣擊一次。如心臟不能復跳,就要通過胸外按壓,使心臟和大血管血液產生流動,以維持心、腦等主要器官最低血液需要量。
心肺復蘇是一項緊急救護措施,用于救助心臟驟停的患者。具體步驟如下:
人工循環急救者先以左手的中指、食指定出肋骨下緣,而后將右手掌側放在胸骨下1/3,再將左手放在胸骨上方,左手拇指鄰近右手指,使左手掌底部在劍突上。右手置于左手上,手指間互相交錯或伸展。兩臂位于患者胸骨的正上方,雙肘關節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壓,對中等體重的成人下壓深度應大于5厘米,而后迅速放松,解除壓力,讓胸廓自行復位。
如此有節奏地反復進行,按壓與放松時間大致相等,頻率為每分鐘不低于100次。
開放氣道昏迷者常因舌后移而堵塞氣道,所以心肺復蘇的關鍵步驟是暢通氣道。急救者以一手置于患者額部使頭部后仰,并以另一手抬起后頸部或托起下顏,保持呼吸道通暢。對懷疑有頸部損傷者只能托舉下頗而不能使頭部后仰;若疑有氣道異物,應從患者背部雙手環抱于患者上腹部,用力、突擊性擠壓。
人工呼吸在保持患者仰頭抬顏前提下,施救者用一手捏閉鼻孔(或口唇),然后深吸一大口氣,迅速用力向患者口(或鼻)內吹氣,然后放松鼻孔(或口唇),照此每5秒鐘反復一次,直到恢復自主呼吸。每次吹氣間隔1.5秒,在這個時間搶救者應自己深呼吸一次,以便繼續口對口呼吸,直至專業搶救人員的到來。
心肺復蘇有效的體征和終止搶救的指征:觀察頸動脈搏動,每次按壓后就可觸到一次搏動即為有效。若停正按壓后搏動停止,表明應繼續進行按壓。如停止按壓后搏動繼續存在,說明患者自主心搏已恢復,可以停止胸外心臟按壓。若無自主呼吸,人工呼吸應繼續進行,或自主呼吸很微弱時仍應堅持人工呼吸。復蘇有效時,可見患者有眼球活動,口唇、甲床轉紅,甚至腳可動;觀察瞳孔時,可由大變小,并有對光反射。
出血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交通事故、工傷事故,還是戶外探險中的意外跌落,都可能導致不同程度的出血。在這些緊急情況下,迅速而有效地控制出血,不僅能夠防止病情惡化,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風險,更為后續的專業醫療救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窗口。一旦出血發生時可以遵循以下原則。
直接壓迫止血法適用于較小傷口的出血,用無菌紗布直接壓迫傷口處,壓迫約10分鐘。
加壓包扎止血法適用于各種傷口,是一種比較可靠的非手術止血法。先用無菌紗布覆蓋壓迫傷口,再用三角幣或繃帶用力包扎,包扎范圍應該比傷口稍大,在沒有無菌紗布時,可使用消毒衛生巾、餐幣等替代。做法:用無菌敷料覆蓋傷口,然后用紗布、綿墊放在無菌敷料上,再用繃帶或三角巾加壓包扎,包扎時松緊要適宜,以既能止血,又不阻斷肢體的血流為準。
加墊曲肢法適用于前臂和小腿的出血。在肘窩、腘窩處加墊(如一卷繃帶),然后強力屈曲肘關節、膝關節,再用三角巾或繃帶等縛緊固定,對已有或懷疑有骨折或關節損傷者禁用此法。
填塞止血法適用于頸部和臀部較大而深的傷口;先用鑷子夾住無菌紗布塞入傷口內,如一塊紗布止不住出血,可再加紗布,最后用繃帶或三角幣繞頸部至對側臂恨部包扎固定。
止血帶止血法止血帶止血法只適用于四肢大出血,當其他止血法不能止血時才用此法。止血帶有橡皮止血帶、氣性止血帶(如血壓計袖帶)和布條止血帶,其操作方法各不相同。
橡皮管止血帶:左手在離帶端約10厘米處由拇指、食指和中指緊握,使手背向下放在扎止血帶的部位,右手持帶中段繞傷肢一圈半,然后把帶塞入左手的食指與中指之間,左手的食指與中指緊夾一段止血帶向下牽拉,使之成為一個活結,外觀呈A字型。
氣性止血帶:常用血壓計袖帶,操作方法比較簡單。只要把袖帶繞在扎止血帶的部位,然后打氣至傷口停止出血。
布條止血帶:將三角巾折成帶狀或將其他布帶繞傷股一圈,打個蝴蝶結;取一根小棒穿在布帶圈內,提起小棒拉緊,將小棒依順時針方向絞緊,將絞棒一端插入蝴蝶結環內,最后拉緊活結并與另一頭打結固定。
指壓止血法適用于中等以上的動脈出血。用手指(拇指)或手掌壓住出血血管(動脈)的近心端,使血管被壓在附近的骨塊上,從而中斷血流,能有效達到快速止血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的紛繁復雜中,我們難以預料何時會遭遇急診急癥的挑戰。掌握急診急救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科學應對突發情況,防止因延誤導致病情惡化,為后續治療爭取寶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