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生的寶寶變黃了?”這是很多新手爸媽經常疑惑的問題。俗話說:“十個娃娃九個黃”,有些新生寶寶在出生后會經歷變成“小黃人”的過程。寶寶變黃的現象,在醫學上叫做“黃疸”。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癥狀之一,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皮膚、鞏膜黃染,往往在出生后3~5天達到高峰,之后逐漸消退。我國約 60% 的足月兒和 80% 的早產兒會出現新生兒黃疸,變身“小黃人”。
黃疸不是病,但是當膽紅素分泌量超過機體的處理能力,血中的膽紅素便會進入神經系統,在大腦里沉積,對新生兒的腦部神經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嚴重情況下會導致腦癱甚至死亡。
類型
新生兒黃疸有生理性黃疸、病理性黃疸和母乳性黃疸三種。
生理性黃疸是新生兒發育過程中常見的一種生理現象,主要表現為皮膚、黏膜和鞏膜的輕度黃染,且黃疸程度較輕,孩子也無其他不適癥狀。足月兒出生后2~3天出現,4~5天達到高峰,持續7~10天
消退。
病理性黃疸主要表現為黃疸出現早,通常在出生后24小時內出現;黃疸發展快,程度重;黃疸持續時間長(足月兒 gt;2 周,早產兒 gt;4 周);黃疸退而復現;除黃疸外,伴有其他異常情況,如精神反應差、吃奶差、哭聲尖直、肌張力異常等。引起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原因很多,如溶血、感染、出血等。若不及時治療,會損傷大腦發育,嚴重者會危及生命。
母乳性黃疸是指發生在健康足月兒中、與母乳喂養相關的一種常見的未結合膽紅素升高為主的膽紅素血癥。其通常發生在嬰兒出生的第1~2周,也可持續到12周。母乳性黃疸分為早發型和晚發型。早發型出現時間為生后2~3天;遲發型常在生后7~14天出現,峰值可在生后2~3周,持續4~5周或數月。
診斷
診斷新生兒黃疸時,一般會通過采集病史、血常規、血型鑒定、腹部超聲、頭部核磁共振成像檢查、激素檢查等檢查來確診。采集病史了解新生兒的出生及喂養情況,并進行血常規、血型鑒定排除溶血性黃疸,腹部超聲檢查觀察肝臟、膽囊等器官,頭部核磁共振成像排查顱內異常,激素檢查確定是否存在激素異常導致的黃疸。常用的檢測方法包括經皮膽紅素測定(即用儀器在皮膚上檢測膽紅素的數值)和血清膽紅素測定。經皮膽紅素測定的優點是無創、不需要抽血、操作簡單方便,但這個方法也容易受到膚色、檢測部位、光線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只作為初步篩查的手段。如果經皮測定發現寶寶的膽紅素數值較高,為了更準確地明確膽紅素的水平,就需進一步抽血檢測血中的膽紅素水平,這種方法是最可靠的,可以幫助醫生明確寶寶需不需要住院治療。

治療方法
有的父母認為,黃疸不要緊,多曬曬太陽就退了。近年來確實有相關研究顯示,日光治療對于生理性黃疸的患兒有一定的退黃效果。但由于我國大部分地區,受氣溫限制,家長擔心寶寶受涼,裸露的皮膚通常限于臀部和四肢。再加上家長害怕紫外線曬傷孩子,曬的時間較短(半小時以內),因此,退黃效果較差,故不能完全依賴曬太陽來治療新生兒黃疸。
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方法主要包括光療、藥物治療、換血療法、病因治療和其他治療方法。其中,光療是最常用的方法,藥物治療和換血療法主要用于嚴重病例,病因治療則針對不同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家長需要積極配合醫護人員,按照醫囑進行治療和護理,以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新生兒康復。
預防
新生兒黃疸會給新生兒的身體健康帶來嚴重的危害,因此預防新生兒黃疸的發生非常重要。那么新生兒黃疸如何預防?
孕期做好防護,防止發生感染,建議孕期清淡飲食,多吃新鮮的水果和蔬菜,保持心情愉悅。
出生后及時清除新生兒口鼻腔內分泌物,預防感染
做到早接觸、早吸吮、早哺乳,可以適當增加母乳喂養量,促進胎便排出,減少膽紅素吸收。
讓新生兒適當進行游泳,刺激胃腸蠕動,促進排便。
定期隨訪,定時監測新生兒膽紅素水平、心率、心音以及是否貧血等,注意對其皮膚、臍部及臀部進行清潔,做好早期預防。如果出現嚴重黃疸,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必要時照射藍光。
預防新生兒黃疸需從孕期開始,注重保健,新生兒出生后及時清理口腔分泌物,并鼓勵早期哺乳,定期監測健康狀況。同時,治療新生兒黃疸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包括病情、病因、年齡等,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家長也需要積極配合醫護人員,按照醫囑進行治療和護理,以提高治療效果,保障新生兒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