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高職院校辦學規模的擴大和資金來源的多樣化,財務管理面臨的風險也日益復雜。這些風險不僅包括傳統的資金安全風險、財務風險,還涉及經營管理風險、項目投資風險以及內控審計風險等。這些風險的存在,不僅會影響高職院校的正常運營,而且還可能損害其聲譽和長遠發展。通過增強風險意識、完善管理制度、構建信息系統及樹立大數據意識等策略,能夠有效提升高職院校的財務風險管理能力,確保財務內控體系的健全與高效,為高職院校的穩健發展提供堅實的財務支撐。
關鍵詞:風險管理;高職院校;財務風險;財務內控體系;優化路徑;優化策略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 291X(2025)08- 0069- 04
在當前教育改革與市場經濟雙重驅動下,高職院校財務管理面臨融資、投資、運營等多重風險挑戰。作為技能型人才培養主陣地,高職院校財務安全直接影響教育資源配置效能和可持續發展潛力。在此背景下,構建基于風險管理的財務內控體系具有現實緊迫性,通過精準識別風險誘因,可系統提升財務活動的合規性與安全性。
一、財務內控體系優化的必要性及風險管理的作用
在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高職院校財務管理工作面臨轉型升級。財務內控體系作為現代大學治理的重要支柱,其優化升級既是應對復雜外部環境的必然選擇,更是實現內涵式發展的內在要求。風險管理作為內控體系的核心環節,對提升財務管理效能具有關鍵支撐作用。
(一)財務內控體系優化的必要性
高職院校財務內控體系優化是適應新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在深化教育改革和市場經濟轉型的雙重背景下,完善的財務內控體系對學校發展具有多重意義。從風險管理維度看,優化內控體系能有效識別和防范市場波動、資金安全等風險,確保學校在復雜環境中的穩定運行。在資金管理方面,通過建立全過程監控機制,可提高財政撥款、社會捐贈等多渠道資金的使用效益,為學校發展提供可靠保障。就決策支持而言,健
全的財務信息處理機制能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時效性,為學校戰略規劃提供科學依據。同時,規范的財務管理流程有助于提升學校治理水平,增強社會公信力,這對公共教育機構尤為重要。此外,優化后的內控體系將為教學改革、科研創新提供制度保障,通過合理的資源配置支持學校特色發展,提升核心競爭力。特別是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完善的財務內控更能促進校企合作的規范化發展。
(二)風險管理的作用
高職院校財務內控體系建設中,風險管理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在數據治理層面,風險管理通過構建信息監測與反饋機制,及時糾正財務數據處理偏差,確保數據真實準確,為決策提供可靠支撐。針對資金短缺、投資失誤等財務風險,系統化的風險識別與應對機制能夠顯著降低風險發生概率,筑牢財務安全防線。在資源配置領域,風險分析可精準定位運營風險點,揭示資源錯配與低效使用問題,推動跨部門協同與資源共享,提升資金使用效能。作為公共教育機構,風險管理通過完善內控流程,確保財務活動合規透明,有效維護學校社會公信力。更具戰略意義的是,風險管理通過動態監測與評估,既能診斷現有管理體系缺陷,又能驅動新技術應用創新,為財務管理智能化轉型提供動能。這種雙重功能既強化了風險抵御能力,又培育了發展新優勢。
二、高職院校當前存在的財務風險及其財務內控體系優化路徑
在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要求下,高職院校財務內控體系面臨多重風險挑戰。有效識別與應對融資舉債、經營管理、項目投資及內控審計等風險,不僅是保障資金安全的關鍵,更是推動財務內控體系優化升級、實現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突破口。
(一)高職院校當前存在的主要財務風險
融資舉債風險加劇財務壓力。高職院校在規模擴張過程中普遍面臨融資舉債風險,其根源在于資金需求與供給的結構性失衡。隨著基建投入、教學設備升級及師資隊伍建設需求持續增長,財政撥款與學費收入難以滿足資金缺口,迫使高職院校通過舉債融資維持運營。但債務規模失控易引發多重危機:一是債務期限錯配導致集中償債壓力,部分院校短期債務占比過高形成流動性風險;二是利率波動增加融資成本,固定利率與浮動利率組合不當可能加劇財務負擔;三是信用違約風險損害學校聲譽,影響后續融資能力。此類風險主要源于債務管理能力薄弱,表現為債務規模測算缺乏科學依據、償債資金儲備不足、利率下行期盲目擴張等。建立債務風險預警機制、優化債務結構、強化償債資金統籌管理,成為化解融資風險的關鍵路徑[11]
經營管理風險威脅財務安全。經營管理風險貫穿資金運作、預算控制、資產管理和內控體系四大環節。學費收繳環節存在欠費率攀升、退費流程不規范等問題,直接影響資金流動性;預算管理呈現“重分配輕績效”特征,預算編制脫離實際需求、執行過程缺乏動態調整,導致資金閑置與超支并存;資產管理方面,固定資產閑置率偏高、無形資產權屬不清等問題造成資源浪費;內控體系缺陷更為隱蔽,審批流程冗余與監管缺位并存,財務舞弊風險上升。這些風險具有傳導效應:資金短缺加劇預算執行困難,資產低效運轉削弱內控效能,內控失效反噬資金安全。需構建全流程風險防控體系,通過智能收費系統、預算績效改革、資產全生命周期管理、內控數字化升級等舉措實現標本兼治[12]
項目投資風險侵蝕投資效益。項目投資風險源于決策、實施、運營全周期管理漏洞。決策階段市場調研不充分、可行性研究形式化,導致項目與產業需求脫節;實施階段資金調度失序、技術路線反復變更,易引發工期延誤與成本超支;運營階段受政策調整、市場波動影響,項目收益不達預期。其典型表現為新校區建設過度超前、實訓基地利用率不足、校企合作項目收益分配失衡等。風險傳導呈現“漣漪效應”:前期論證缺陷放大執行偏差,實施失控加劇運營風險。因此,需建立投資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強化前期盡職調查、中期動態監控、后期效益評估,通過多部門協同、專家論證、第三方評估等方式提升決策科學性[13]
內控審計風險削弱監督效能。內控審計風險集中體現為獨立性缺失、覆蓋盲區與技術滯后。審計部門常受行政干預,導致問題揭示不深入;審計范圍偏重財務收支,對基建工程、物資采購、校企合作等高風險領域覆蓋不足;傳統審計方法難以應對電子票據、業財融合系統等新型業務。更突出的問題是審計整改落實不到位,部分院校對審計建議敷衍應付,形成“審計一整改一再犯”惡性循環。需構建“三位一體”改進機制:通過審計委派制增強獨立性,運用大數據分析拓展審計深度,建立審計結果運用臺賬制度,將整改情況納入績效考核,推動內控審計從“查錯糾漏”向“價值創造”轉型[14]
(二)基于財務風險管理的高職院校財務內控體系優化路徑
高職院校財務內控體系優化路徑應當遵循“風險導向、技術賦能、協同治理”的基本原則,構建全鏈條、多維度的實施框架。在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和新職業教育法實施的背景下,需要重點解決財務風險識別滯后、控制措施碎片化、監督評價形式化等痛點。
風險識別與評估路徑需建立動態管理機制。通過構建“業務-項目-環境”三維掃描體系,對預算管理、資金支付等12個關鍵流程設置風險閾值指標,如將學費欠費預警線設定為 "。針對基建工程等重大項目,在立項、招標等關鍵節點嵌入風險評估模塊,構建風險清單動態更新機制。
數字化轉型路徑要突出技術賦能。重點建設集成預算管理、網上報銷、資產監管的財務共享平臺,運用RPA技術實現高頻業務自動化審核。開發債務風險預警模型,綜合考量資產負債率等6項核心指標,對專項資金使用建立實時偏差監控系統。
組織協同路徑強調治理結構創新。推行CFO制度,由分管財務校領導統籌風險管理;在二級院系設立財務風險管理員,組建跨部門內控委員會。實施財務人員能力提升計劃,重點培養風險管理師、數據分析師等復合型人才。
持續改進路徑注重結果運用。建立“雙循環”評價機制,內部每月開展部門自評,外部每學期委托第三方審計。將內控評價納入績效考核且權重不低于 ",對高風險部門啟動專項巡察,實施審計整改臺賬管理。
特色保障措施體現創新突破。開發財務風險地圖可視化系統,創建財務內控創新實驗室攻關智慧審計技術,推行“1+N”院校幫扶機制促進經驗共享,這些措施共同構成閉環管理的優化路徑體系。
三、基于風險管理的高職院校財務內控體系優化策略
在職業教育深化改革與數字化轉型的雙重背景下,高職院校財務內控體系優化需立足風險防控本質,通過意識培育、制度完善、技術賦能等路徑,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風險管理防線。以下從四個維度提出具體實施策略:
(一)增強全員風險意識與統一風險管理理念
增強全員風險意識是構建有效風險管理機制的前提。高職院校應充分認識到,風險管理并非財務部門單打獨斗,而是全校師生的共同責任。通過定期舉辦風險管理知識講座、工作坊,以及利用校園網絡平臺發布風險管理案例與分析,可以有效提升全校師生對風險管理的認知與重視程度。特別是針對關鍵崗位人員,如財務、審計、資產管理等,應實施更為深入的專業培訓,確保他們具備識別、評估及應對各類財務風險的能力。此外,鼓勵教職工在日常工作中主動報告潛在風險,形成上下聯動、全員參與的風險管理氛圍。
統一風險管理理念是實現風險管控協同效應的關鍵。高職院校需明確風險管理的總體目標、基本原則和操作流程,通過編制詳盡的風險管理制度手冊,為全校師生提供統一的行為準則。管理層應身體力行,將風險管理理念融入決策制定、資源配置、績效評價等各個環節,確保風險管理成為學校運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建立跨部門的風險管理協調機制,促進信息共享與協同作業,確保風險應對措施的快速響應與有效執行。
(二)完善財務風險管理制度與健全風險管理運行機制
完善財務風險管理制度是構建高效內控體系的基礎。高職院校應依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及教育行業特點,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全面、細致、可操作的財務風險管理制度。這包括但不限于預算管理制度、資金管
理制度、資產管理制度、內部審計制度及風險應急預案等。制度的制定需明確各環節的職責權限、操作流程、監督機制和責任追究,確保每一項財務活動都有章可循、有據可查。同時,制度應定期評估與修訂,以適應外部環境變化和內部管理需求,保持其時效性和有效性。
健全風險管理運行機制是實現風險防控目標的關鍵。高職院校應建立一套涵蓋風險識別、評估、監控、應對及反饋的閉環風險管理流程。風險識別階段,通過數據分析、問卷調查、專家咨詢等方式,系統梳理學校面臨的各類財務風險;風險評估階段,運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對識別出的風險進行量化分析和優先級排序;風險監控階段,建立風險預警系統,實時監測風險指標,及時發現并報告風險動態;風險應對階段,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制定針對性的風險緩解、轉移或規避措施;反饋階段,對風險管理效果進行評估,總結經驗教訓,持續優化風險管理流程。
(三)構建風險管理信息系統與實現數據整合共享
構建風險管理信息系統是優化財務內控體系的技術支撐。高職院校應投入資源,開發或引進適用于自身特點的風險管理信息系統。該系統應涵蓋風險識別、評估、監控、報告及預警等功能模塊,通過集成財務管理、資產管理、預算管理等多個業務系統的數據,實現風險信息的全面采集與實時更新。系統應具備良好的用戶界面與操作便捷性,便于各級管理人員快速上手并有效利用。同時,應確保系統的安全性與穩定性,防止數據泄露與非法訪問。
實現數據整合共享是提升風險管理效能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應打破部門壁壘,推動財務、審計、資產管理等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形成全校范圍內的風險管理大數據平臺。通過數據整合,可以消除信息孤島,提高數據的一致性與準確性,為風險管理提供更加全面、準確的數據支持。在此基礎上,運用數據分析技術,如數據挖掘、預測分析等,深入挖掘數據背后的風險規律與趨勢,為風險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四)樹立大數據管理意識與應用大數據技術
樹立大數據管理意識是前提。高職院校應充分認識到大數據在現代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其在風險管理領域的巨大潛力。這要求管理層具備前瞻性思維,將大數據管理納入學校發展戰略,推動全校上下形成利用大數據進行風險管理的共識。同時,加強大數據知識的普及與培訓,提升教職工的數據素養,為大數據
技術的應用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應用大數據技術是核心。高職院校應積極探索大數據技術在風險管理中的具體應用,如建立大數據分析平臺,整合財務、資產、人事等多源數據,通過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技術手段,實現對風險的智能識別、評估與預警。例如,利用大數據分析學生學費繳納情況,預測潛在的欠費風險;通過監測資產使用效率,及時發現資產閑置或浪費的問題。此外,還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構建風險模型,模擬不同風險場景下的應對措施,為決策提供支持。
四、結束語
高職院校財務內控體系優化以風險管理為核心,是實現財務管理現代化的重要路徑。本研究通過系統分析財務風險成因及管理機制,構建了具有針對性的優化方案。實踐表明,健全的風險管理體系不僅能有效防范資金風險、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更能為人才培養和院校發展提供可持續的財務支撐。期待本研究為同類院校的內控建設提供實踐參考,共同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霞.基于內部控制視角的高職院校財務管理研究[J].中國市場,2021(1):158- 159.
[2] 劉湉.基于風險管理的高職院校內部控制建設與優化策略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0(43):188- 189.
[3] 周瑜.高職院校財務風險優化管理探究[J].老字號品牌營銷,2023(10):91- 93.
[4] 周蓉暉,李玄.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財務管理風險防范控制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4,27(13):10- 13.
[5] 國宇.新形勢下高職院校財務管理監督機制的構建分析[J].商業觀察,2024(10):77- 80.
[6] 王亞蘭,邵紅梅.新時代高職院校風險管理過程探析[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8(2):30- 33.
[7] 胡陽屹.大數據背景下高職院校財務風險管理存在問題及優化路徑[J].中國集體經濟,2024(5):161- 164.
[8] 周瑜.高職院校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優化策略[J].投資與創業,2022,33(13):110- 112.
[9] 陶紅.高職院校財務管理風險防控措施分析[J].山西農經,2020(12):137- 138.
[10] 徐艷霞.建立完善高職院校財務內部控制制度的探究[J].中國市場,2020(7):161- 162.
[11] 鄧岳南.高職院校財務內控的路徑優化策略探討[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22(1):85- 87.
[12] 粟衛紅.風險管控背景下高職財務內部控制管理研究[J].財會學習,2021(27):193- 195.
[13] 陸彩萍.高職院校財務管理風險及實防控策略[J].投資與創業,2024,35(14):83- 85.
[14] 張偉鋒.高職院校財務管理優化策略[J].納稅,2023,17(25):94- 96.
[責任編輯 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