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地球動力學巨匠運用計算機構建了地球板塊構造模型,幫助科學家認識到,持續運動的地球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非凡生命體”。
法 國地球物理學家格扎維埃·勒皮雄(XavierLePichon)于3月22日在法國南部錫斯特龍的家中去世,享年87歲。他構建的地球板塊構造模型顛覆了科學家對地殼運動的認識。
勒皮雄生于1937年6月18日。1960年,他在斯特拉斯堡地球物理研究所(隸屬于斯特拉斯堡大學)獲得了工程學學士學位,并獲得富布賴特獎學金,得以前往哥倫比亞大學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所深造。此后十年間,他完成了奠基性研究,并于1966年獲得了斯特拉斯堡大學的博士學位。
勒皮雄的研究以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家杰森·摩根(JasonMorgan)于1967年提出的板塊構造理論為基礎。勒皮雄曾說:“自此,構造學進入了量化時代。”羅徹斯特大學的地球物理學教授約翰·塔杜諾(JohnTarduno)認為,“勒皮雄是以量化方式開展大陸重建研究的先驅之一,其方法論至今仍在沿用
1973年,勒皮雄與他人共同撰寫了該領域的經典著作《板塊構造論》。1970年代至1980年代,他任教于巴黎第六大學(現屬索邦大學)和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并于1986年成為法蘭西公學院的教授,直至2008年才退休。除2002年榮獲巴爾贊獎(專門頒發給諾貝爾獎未覆蓋的科學領域)外,他還榮膺多項殊榮,并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勒皮雄最大的貢獻在地球動力學領域:他借助計算機構建了一個地球板塊模型,用于解釋大陸漂移現象。根據其理論框架,全球可劃分為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正如他在獲巴爾贊獎時所言,這些板塊“構成了地球表面構造運動的核心基礎”。他認為,地球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非凡生命體一這個星球的海洋和大陸始終處于動態演變中。
耶魯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大衛·貝爾科維奇(DavidBercovici)指出,研究地球表面的板塊構造論為理解地震、火山和“氣候穩定性”提供了基礎框架,而勒皮雄正是該框架的核心構建者之一。貝爾科維奇還稱他為“板塊構造革命的巨擘”,認為他在將相關數學理論轉化為真正具有預測性的地球運作模型方面成就斐然。勒皮雄曾表示:“地球有點兒像我的母親一這份羈絆貫穿于我的科學生涯。我渴望認知、理解、探索她的奧秘。”
此外,勒皮雄在慈善事業上也投入頗多。他曾在印度加爾各答與特蕾莎修女(一生致力于慈善事業,于1979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共事,而這段經歷也改變了他。后來,他和家人搬到了法國“方舟”智障人士社區,并在那兒生活了近三十年,同時從事慈善工作,甚至還協助創建了一個類似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