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沙湖邊,坐落著一座36層高的地標建筑—中碳登大廈。
2017年12月,全國碳交易注冊登記系統(以下簡稱“中碳登”)落戶這里。注冊登記系統是全國碳資產的大數據中樞,承擔著碳排放權的確權登記、交易結算、分配履約等業務。
作為全國碳市場的“碳資產大腦”,中碳登從規劃設計到落成投用,助力武漢探索低碳綠色轉型路徑。
借勢中碳登的落戶,武漢市推進碳市場機制創新、全民碳普惠實踐、探索近零碳排放區試點。“要實現模式可持續,核心在于把綠色低碳轉型成效切實轉化為經濟價值與資產優勢。”武漢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張朝輝說。
“我知道環保是好事,但和我這個老太婆有什么關系?”
3年前,武漢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研發部成員鄭涵和同事做環保調研時被一位老太太反問。這句話,讓鄭涵和同事們意識到,要讓綠色生活方式可持續,必須讓每一個綠色行為都能量化并得到回饋。
2023年4月,武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武漢市碳普惠體系建設實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計劃用3年時間為廣大居民謀取“碳權益”。
同年6月,武漢上線公眾低碳生活平臺—“武碳江湖”,利用數字化的技術手段和科學的計算方法,全面記錄用戶在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為軌跡。通過踐行公交出行、節約用電、垃圾分類等低碳行為,武漢市民可積累碳普惠減排量。
今年6月3日,“武碳江湖”正式上線兩周年,注冊用戶已達172萬,武漢市民個人碳減排總量達51803噸,已覆蓋11個公眾生活場景。“個人減排的積分,可用來兌換打車券、購物券等,還可以在銀行兌換利息紅包,用于抵扣貸款的利息。”鄭涵說。
張朝輝說,“武碳江湖”是全國碳減排場景最豐富的低碳生活平臺,也是武漢搶抓全國碳市場“碳資產大腦”的中碳登落戶機遇,推廣綠色低碳全民行動的重要舉措。
從政策要求到公眾自覺,武漢碳普惠體系已構建起“行為記錄—減排量化—價值轉化”的完整閉環。從個人賬戶里的數字積累到重大活動的碳中和實踐,綠色風尚正在武漢生根發芽。
位于武漢市武昌區沙湖畔的中碳登大廈,被稱為我國碳市場的“大數據中樞”。每天2000多家重點排放企業的碳排放數據在此匯聚,每個碳排放單位的“碳家底”都有一本明白賬。
6月3日,《民生周刊》記者在中碳登大廈內的電子大屏看到當日全國碳市場最新交易的實時數據:單日成交量31萬余噸,成交均價68.24元/噸。
自2021年落戶武漢以來,碳排放權登記結算(武漢)有限責任公司已累計交易6.53億噸碳配額,成交額突破448億元。
在中碳登大廈,80多家“雙碳”領域龍頭企業和研究機構匯聚在這里。“上下樓就是上下游,大家合力共闖萬億級低碳城市建設市場。”武漢雙碳產業研究院院長助理、武漢雙碳產業發展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蔡觀說。
依托樓內“雙碳”上下游企業,武漢市成立了首個綠色低碳城市建設產業聯盟。目前,這一聯盟已成為涵蓋金融、技術、應用等“雙碳”產業鏈的上下游、多領域的產業集群。
近年來,武漢加快打造環沙湖“雙碳”經濟帶。依托“中碳登”虹吸效應,武漢市武昌區吸引了400多家涉碳服務企業、機構落戶。隨著“雙碳”產業聚集,環沙湖“雙碳”經濟帶正加速成型。
2024年,武漢市推動碳交易服務、碳資產管理、碳金融創新、碳科技轉化、碳普惠應用等全產業鏈發展,碳產業規模突破千億元。
今年4月,武漢市生態環境局洪山區分局接到群眾投訴:某公司存在逃避監管排污的違法行為。
在依法查處環境違法行為的同時,洪山區分局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一案雙查”機制要求,除完成問題整改外,還要追究涉案企業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
為高效、創新履行賠償義務,武漢市生態環境局與賠償義務人充分磋商并達成共識:由賠償義務人認購價值不少于7993元的碳普惠減排量,并授權湖北中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托管,用于支持武漢市全民減排及低碳出行活動。
除了推出“以碳代償”等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等修復模式外,武漢還探索開展了生態產品總值核算試點,開展生態產品總值核算試點,首創了“碳中和婚禮”“以碳代捐”等鼓勵碳減排模式。
在推動企業減排方面,武漢也推出許多創新做法:“藍天衛士”匯集全市環境空氣質量監控數據和2000多個大氣污染源單位信息。通過建立污染源檔案,匯總企業排污許可、污染源在線監測、環境執法等13類信息,擴展污染源分級評價,實現污染源標簽化管理、污染源分級賦碼管理,形成企業“畫像”。
此外,武漢還努力將綠色低碳轉型的成效轉化為實在的經濟價值和資產優勢。
談及未來的規劃,張朝輝表示,武漢將持續加快構建以碳金融為核心的氣候投融資體系,形成以中碳登大廈為核心、以武昌區環沙湖“雙碳”經濟帶為載體的碳要素富集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