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隨著《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以下簡稱“‘兩新’政策”)全面落地,再生資源回收行業迎來歷史性重構。中國物資再生協會最新報告顯示,2024年全國再生資源回收總量突破4.01億噸,同比增長6.5%,產業規模較2023年凈增近2500萬噸,相當于減少碳排放1.2億噸。
隨著中央財政75億元專項資金注入,“持續增、加速合、產業新”的行業新生態加速成型,一條貫穿回收、分揀、再生、利用的綠色產業鏈正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過去收臺舊冰箱,小作坊給50元,正規企業只給30元,從業者自然選擇高價渠道。”江蘇常州回收商張先生道出再生資源行業多年的頑疾—非正規回收商占據50%的市場份額,而合規企業產能利用率不足60%。
“兩新”政策直擊痛點,以央企為樞紐重塑產業生態。新成立的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成為行業“定盤星”,該集團通過技術升級,已將鋰回收率提升至95%,高于行業平均值的85%,噸處理能耗降低15%,這項技術已輸出至30余家民營拆解廠。
在山西盂縣,供銷合作社系統的“三定模式”(定點、定時、定車)讓再生資源回收車每周開進太行山村兩次。村民李秀花用積攢3年的農藥瓶換回兩袋面粉:“以前這些毒瓶子埋在地里,現在能換生活用品。”盂縣供銷社主任武俊明介紹,全縣36個村級驛站建成后,每年可規范回收農業廢棄物800噸,減少土壤污染90%。
政策資金的杠桿效應也在撬動基層創新。在上海楊浦區國定路服務站的智能回收箱前,居民王慧娟掃描二維碼預約上門回收舊冰箱,半小時后即獲得350元消費券。“財政部75億元專項資金激活了消費端參與。”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志青團隊調研發現,“上海300個社區回收點使正規回收量提升40%,非法拆解作坊減少28%。”而江蘇睢寧的“兩網融合”模式更顯智慧—180輛環衛車增掛回收箱,450名保潔員經培訓兼任回收專員,使回收成本降低40%,日均回收量增長3倍。
在福建福州綠色數智分揀中心,12臺AI分揀機器人24小時揮舞機械臂,光譜識別系統以95%的準確率抓取傳送帶上的飲料包裝塑料瓶。“純度99%的再生塑料每噸售價2400元,是混裝料的3倍。”中心總經理甘云龍介紹,全流程自動化使該中心年處理10萬噸廢塑料,殘余填埋量僅1%—2%,每年減少垃圾焚燒費用超600萬元。
技術突破正重構產業鏈。清華大學循環經濟研究所所長溫宗國團隊研發的多光譜分選裝備,將瓶蓋(HDPE)與瓶身(PET)的識別精度提升至99.5%,破解了再生塑料貶值30%的行業痛點。“技術差距決定利潤空間。”溫宗國撰文指出,“多光譜分選設備已在20個分揀中心應用,推動再生料進軍高端紡織領域。”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所長張鎖江院士團隊開發的超臨界水氧化技術更引發行業震動—對含油污泥的有機物去除率達99.9%,明年將在京津冀建設年處理50萬噸危廢的示范工程。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在2025循環經濟論壇上表示:“當浙江單省再生資源產值突破800億元時,西部省份分揀中心的覆蓋率仍不足30%。”數據顯示,長三角地區貢獻了全國再生資源45%交易額,而西北五省的總和僅占全國的6.3%。
根據“兩新”政策,我國各地正精準施策,大力發展再生資源產業。
以浙江為例,浙江發布《再生資源產業集群建設方案》,要求杭州、寧波、嘉興三大國家級基地2025年產值突破250億元。
以湖北為例,湖北省聯合武漢大學制定《二手車鑒定評估規范》,全省2024年51.9萬輛交易車輛實現全程溯源。東風汽車再生資源公司總經理劉衛東透露:“襄陽基地年拆解能力達5萬輛,零部件再制造率達65%。”
以四川為例,四川通過稅收優惠培育龍頭企業,內江再生鋁產業園利用報廢汽車部件生產航空鋁材,每噸能耗僅為原生鋁的5%,吸引投資23億元。

數據顯示,2025年全球再生資源產業規模將突破1.8萬億美元,我國以32%的占比成為這一產業的核心引擎,創造就業崗位超1000萬個。
微觀創新正重塑社會生活:上海延吉新村的社區回收點變身閑置交換站,居民王莉用家里淘汰下來的兒童推車換取了孩子的美術培訓課程。該站點月均交換物品1200件,資源流轉創造了新型社區關系。
福建晉江港益纖維公司車間里,27億個廢塑料瓶經分選、破碎、紡絲,重生為鞋用無紡布。瓶蓋做安全網,標簽變拖鞋填充物,實現塑料瓶100%再利用。
在盂縣石家塔村,流動回收車首次開進農家院。村民李阿姨摸著新換的面粉笑道:“政府辦了件大好事。”
“這不僅是技術革命,更是社會治理創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環所所長高世楫撰文指出,“當再生資源回收與鄉村振興、社區治理深度融合,綠色低碳正轉化為民眾可感可及的生活福祉。”
隨著中國資源循環集團織就覆蓋30省份的回收網絡、供銷系統激活2.8萬個村級節點、75億元資金催化百余項技術突破,曾經被填埋焚燒的廢舊物資,終將在政策、技術與民生的三重共振中蘇醒,成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綠色新質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