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底,2025年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在湖南長沙舉行。今年科技活動周以“強化科技人才支撐 促進糧儲事業發展”為主題,系統總結科技和人才促進糧食和物資儲備高質量發展的成效,交流典型經驗做法,分析面臨的形勢,部署進一步做好科技和人才興糧興儲工作。
“強化科技人才支撐,首要是面向實際需求。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是一條科學路徑,要緊盯行業發展所需,組織制定需求清單、成果清單、科研計劃清單,引導目標聚焦、資源集聚,推動供需密切對接,提高科研活動的針對性實效性,努力取得更多科技成果。”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煥鑫在啟動儀式上說。
劉煥鑫還表示,強化科技人才支撐,抓手是優化平臺載體,核心是加強人才建設,導向是加快成果轉化,關鍵是各方協同參與。
科技活動周期間,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向社會發布了糧食流通10項科技創新成果,聚力保糧安、惠民生。
“糧倉智慧綠色儲糧技術體系創新”“糧食收購智能扦檢系統”“負壓散料輸送系統關鍵技術裝備創新與應用”“糧食真菌毒素檢驗監測預警關鍵技術體系”……保障糧食儲存安全是糧食流通領域科技攻關的核心任務,糧食科研人員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以生態理論為指導,應用信息技術,積極開展技術創新,研發系列糧食倉儲技術成果,在糧食倉儲領域推廣應用,取得良好成效。
減少糧食損耗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通過科技創新,“適度加工小麥粉及大宗面制品產業化升級關鍵技術裝備與應用”“速凍面米食品生產關鍵技術與裝備及其產業化”“發酵飼料產業化開發利用關鍵技術及應用”等一系列成果,有利于提高糧油資源利用效率,推動糧食減損降耗,對促進產業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安全倉儲與科技司司長周冠華表示,這些成果的發布旨在通過展示科技創新成效,引導行業科技力量協同發力,為糧食和物資儲備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撐,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在上述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院長譚本剛表示,綠色儲糧技術是指緊扣綠色低碳、環保節能、安全高效要求,通過科學調控儲糧糧堆溫、濕、水、氣等生態因子,營造和利用儲糧品質有利的生態條件,采用儲糧蟲霉生物、物理等測控技術,有利于達到“控溫儲藏保質保鮮、化學藥劑使用減量增效、倉儲作業環境友好”的目標,可實現綠色優質糧食的有效供給。
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推動糧倉設施建設,使我國在低溫準低溫儲糧、氮氣氣調儲糧、控溫儲糧、生物和物理防治儲糧蟲霉等綠色儲糧技術研發應用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單項技術應用基本成熟,綠色儲糧規模逐年增加,綠色優質儲備糧供給能力明顯提升。目前,全國實現低溫準低溫儲糧倉容已超2億噸,應用氣調儲糧技術倉容超5500萬噸。
與此同時,由于我國地域廣闊,儲糧生態條件差異大、倉型種類多、倉房建設條件不一、不同糧種儲藏特性存在差異等原因,各地對綠色儲糧技術需求存在差異,綠色儲糧新技術應用還存在組合優化配置探索少、集成度不高,區域針對性系統性不強,單項技術應用效能不顯著和成本偏高等四大瓶頸問題。
為推動解決這些問題,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會同行業科研院所、高校及倉儲企業,依托糧食儲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通過綜合集成多參數糧情監測預警、蟲霉綠色防控、精準控溫控濕儲糧、橫向通風成套儲糧技術等成果,構建了以倉房氣密隔熱性能提升、高效環保進出倉、智能監測預警、綠色綜合治理、效能科學評價為核心的“五位一體”綠色儲糧技術體系。
2021年,財政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聯合印發了《關于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謀劃“十四五”期間優質糧食工程升級版,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規劃建設司副司長唐成介紹,各地健全制度機制和配套政策體系,建立“省負總責、市縣組織、企業實施”工作機制,因地制宜補短板、強弱項、揚優勢、促升級,落實財政資金421億元,帶動社會投資752億元,支持8011個項目,培育推廣了一批典型示范樣板,樹立了一批優質糧油品牌,匯聚壯大了一批糧食產業集群,基本完成了《意見》提出的目標任務,糧食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不斷加強,為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持續注入動能、添加活力。
比如在糧食綠色倉儲方面,緊扣綠色生態、環保節能要求,強化制度管理長效保障,加大糧食倉儲設施建設力度,加快綠色儲糧技術推廣應用,持續提升科學儲糧水平和糧食品質保障能力。“十四五”期間,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辦公室印發《政策性糧食承儲企業倉儲管理規范化指南》等,糧食倉儲制度體系不斷健全完善;全國1200多家糧食倉儲企業積極參與實施高標準糧倉建設、老舊倉房升級改造,倉房隔熱、氣密等關鍵性能明顯提升,綠色儲糧條件不斷改善。糧情測控技術逐步從單一的糧溫監測向溫度、濕度、水分、害蟲、霉菌、氣體等多參數多功能在線糧情測控迭代升級。
在品種品質品牌方面,著力優化糧食供給結構,促進糧油品質提升,持續打造優質糧油品牌。各地因地制宜推進優質糧食品種推薦目錄發布,大力發展集中連片規模化種植,建設優質糧源基地,促進優質糧食訂單收購;制定優質糧食團體和地方標準286項,支持開發糧油新產品,推動加工能力轉型提檔,不斷提升糧油品質;加大區域品牌培育建設和宣傳營銷力度,精心打造了“山西小米”“吉林大米”“水韻蘇米”“齊魯糧油”“天府菜油”等34個省級糧食區域公用品牌,引領帶動897家優質企業品牌共盈共榮,向消費者推薦優質糧油產品品牌3948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