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幾片黑茶,放進透明玻璃杯,沸水注入的剎那,葉片如蝶,翩躚起舞。輕啜一口,綿密的茶湯在舌尖徐徐綻放。
世界黑茶看中國,中國黑茶看安化。
地處湘中偏北、資水中游,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是中國黑茶之鄉。這里產茶歷史悠久,當地茶葉早在明朝時就已成為“貢茶”。2009年,“安化黑茶”被成功納入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目錄。
以茶興業,以茶富民。2024年,安化縣依托36萬畝茶園、2000多家農業合作社、200多家生產企業,實現茶葉加工量8萬噸,綜合產值268億元,完成稅收3億元。
談及安化黑茶轉型升級之路,安化縣委副書記、縣長潘文劍說,通過為傳統茶產業插上“數智翅膀”,安化黑茶成功地將冰磧巖上的綠葉變為數字時代的“金葉”。
天下黑茶,神韻安化。
位于北緯28°黃金產茶帶,安化擁有全球85%的冰磧巖地貌,這種獨特土壤礦物質含量豐富,尤其是鋅、硒等微量元素含量豐富,是茶樹的“天然營養庫”。品質優異的黑茶便得益于安化獨特的自然環境。云臺山大葉種茶樹是我國第一批國家級茶樹優良品種。因有機質含量豐富,云臺山大葉種為安化黑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基因密碼”。
安化黑茶,歷史悠久。
從唐代“渠江薄片”載入史冊,到明清時期沿萬里茶道遠銷歐亞,安化黑茶始終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硬通貨”。千年茶史,奠定了安化黑茶深厚的文化根基。
獨特的制茶工藝,散發著讓茶客難以抗拒的魅力。2022年11月,“安化黑茶千兩茶制作技藝”“茯磚茶制作技藝”與其他42個國家級茶類非遺保護項目一道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
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安化縣全力打造黑茶產業。2024年安化黑茶產業集群綜合產值突破268億元,連續16年穩居中國茶業百強縣前十。
在潘文劍看來,黑茶產業要煥發新活力離不開數智科技的加持,古法技藝要和現代科技深度融合。
“給傳統茶產業插上‘數智翅膀’,是安化黑茶產業轉型升級的重頭戲。”潘文劍說。
從布局數字化基礎設施開始,安化縣已搭建起覆蓋黑茶產業全鏈條的數字基座。通過整合5G、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安化縣打造了工業互聯網平臺。
“依托這一平臺,可以實時采集從種植、加工到流通各個環節的數據。”潘文劍說,根據數據分析的結果,可以向茶農推送茶園培管建議,幫助企業優化生產計劃,還可向消費者展示流程溯源。
效率提升,也離不開數智技術加持。目前,安化縣70%以上的規模企業都引入了自動化設備,生產效率和產品合格率都得到了有效提升。以茯磚茶制作最關鍵的“發花”工序為例,潘文劍談及靠智能提效能的重要性,“過去要依賴自然環境,生產不穩定,現在依靠智能烘房,‘金花’生長得更加均勻、茂盛,品質也更有保障”。
守住安化黑茶這塊金字招牌,用硬標準筑牢品質生命線,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喝得安心。
在監管環節,安化縣建立了完善的溯源體系,給茶葉賦予“數字身份證”,消費者可以掃碼查看關鍵信息。同時,安化縣還配套建設了安化黑茶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平臺,為茶企提供成品檢驗等8項質量基礎服務。
一片葉子成就一個產業。近年來,安化縣始終堅持向科技和管理要效益,持續推動黑茶產業從傳統向現代轉型、從分散到集約轉化、從古典向時尚轉變。
2019年之前,安化還是國家級貧困縣。依靠發展黑茶產業,安化縣順利實現了脫貧摘帽,千年茶鄉正煥發出勃勃生機。
如今,安化黑茶創造出“種植收益+加工利潤+旅游溢價”的多重價值,也形成了“以茶興旅、以旅促茶、三產共榮”的良性循環。
談及未來的發展方向,潘文劍說,安化為黑茶產業設定的目標非常清晰,即全力打造“世界黑茶之都”。標準化、年輕化、國際化,則是安化發展黑茶產業的發力點。
標準化是增強黑茶品質“硬實力”,茶葉的品質離不開標準體系的支撐。在標準化方面,安化不斷完善“質量、品牌、價格、品鑒”四大體系。通過推動建立國家級黑茶質檢中心,確保從安化出去的茶葉,都經得起最嚴苛的檢驗。
讓古老的安化黑茶煥發青春,離不開產品的年輕化。
從萬里茶道走向時尚茶飲,安化用產品的年輕化撬動“新增量”。針對年輕消費群體的消費習慣和喜好,安化縣將大力開發黑茶奶茶、冷泡黑茶、茶咖、茶味零食等時尚新品。通過打造新式茶飲,安化黑茶成為“國潮新寵”。
用品牌的國際化增添安化黑茶的“世界味”。
瞄準國際市場,安化縣將會組織企業抱團出海,積極參加國際茶展。通過借力跨境電商平臺,安化黑茶還積極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廣闊市場。安化黑茶,成為“中國茶”對話世界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