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102/j.issn.2095-8668.2025.12.030
腦卒中是急性腦血管疾病中較常見的類型,其病情緊急、兇險,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經救治后,存活病人大多存在功能障礙且會遺留并發癥,肩痛是其較常見的并發癥,以肩關節疼痛、活動功能下降為主要表現,可導致病人痛苦增加,并影響肢體功能康復效果[1-2]。目前,臨床上主要通過良肢位擺放、神經阻滯、口服藥物等對腦卒中后肩痛病人進行干預,并配合以相應的功能鍛煉,但干預過程中稍有不慎可能會導致肩部進一步損傷,加重疼痛[3]。因此,需要對肩部實施相應的保護措施。肩托的應用可對肩關節產生穩固作用,并減少肱骨頭移動,使肩部重力作用減輕,促進肩關節被動、主動活動的順利進行,進一步提升康復效果。本研究對腦卒中后肩痛病人應用肩托配合階段性康復鍛煉,以評價其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22年2月—2023年12月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116例腦卒中后肩痛病人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58例。納入標準:1)經《缺血性卒中基層診療指南(實踐版·2021)》4]確診為缺血性腦卒中;2)單側偏癱,且偏癱側伴肩痛;3)處于腦卒中恢復期;4)生命體征平穩、意識清楚;5)全面了解本研究后自愿配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腦卒中前存在可能引發肩部疼痛的疾病者;2)有肩部手術史或肩部外傷史者;3)合并可能導致肩痛的其他疾病者;4依從性差,無法配合完成康復鍛煉者。對照組中,男30例,女28例;年齡 48~75(51.48± 6.57)歲;偏癱側:左側32例 (55.17%) ,右側26例中 44.83%) 。試驗組中,男31例,女27例;年齡 48~76 51.50±6.55 歲;偏癱側:左側31例 (53.45%) ,右側27例( 46.55% 。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本研究通過了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倫理號:ZJGYYLL-LW-2025-02-018)。
1.2方法
對照組行階段性康復鍛煉。1)第1階段(腦卒中后1個月內):以被動活動為主,全面予以病人肢體肌力、活動功能、肩部疼痛程度等評估,以病人實際情況為依據進行良肢位擺放,包括健側臥位、患側臥位、仰臥位等,2h更換1次體位;同時,實施肢體被動活動,予以肢體按摩,并對上肢、下肢各個關節實施屈伸、外展、內收、外旋、內旋等活動,各個關節活動 10~20 次,每天2次。2)第2階段(腦卒中后 1~3 個月):以主動活動為主,依據病人恢復情況,早期開始床上主動活動,包括Bobath握手、橋式運動、體位轉移、平衡訓練等,并逐步指導病人進行坐位訓練、上肢控制能力訓練、改善手功能訓練等,每天訓練 1~2h ,活動強度及持續時間循序漸進。3)第3階段(腦卒中后 4~6 個月):以提升生活能力活動為主,在堅持第2階段活動的基礎上指導病人逐漸開始進行力所能及的自我照護,如洗漱、穿衣、進食、如廁等,每次 20~40min ,每天3次。
試驗組在階段性康復鍛煉過程中應用肩托。階段性康復鍛煉內容與對照組一致。以病人體型為依據,選擇相應型號的肩托,肩托完全貼合患肩并妥善固定于對側腋下,每天晨起后應用,鼓勵病人常規訓練及行走時堅持使用,臥床上肢功能訓練時可以不使用。定期對皮膚、肢體端的血流情況進行觀察,合理對肩托進行固定和松緊度的調節,持續使用6個月。
1.3 觀察指標
1.3.1 肩部疼痛緩解情況
于干預前及干預1、3、6個月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兩組病人肩部疼痛程度進行評估,方法為提供一個標有 0~10cm 刻度的游動標尺,指導病人依據疼痛程度對標尺進行移動,記錄對應的數字,總分為0~10 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嚴重[5]。
1.3.2 肩關節活動度
于干預前及干預6個月后采用量角器對兩組病人患側肩關節前屈、外展、外旋、內旋的主動活動度進行測量,各活動度均測量3次,取平均值。
1.3.3 肢體活動功能
于干預前及干預6個月后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估量表(FMA)對兩組病人的肢體活動功能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上肢(33個條目)和下肢(17個條目)2個維度,共50個條目,總分為 0~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肢體活動功能越好[6]。
1.3.4 功能獨立性
于干預前及干預6個月后對兩組病人的肢體功能獨立性進行評估。1)功能獨立性評定量表(FIM):該量表共18個條目,每個條目計 1~7 分,總分為 18~ 126分,得分越高表示功能獨立性越好[7];2)改良巴氏指數(MBI:該指數共10個條目,總分為 0~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功能依賴性程度越低[8]。
1.4資料收集方法
閱讀病人病歷獲取其一般資料,并采用相關量表進行評估,收集肩部疼痛緩解情況、肢體活動功能、功能獨立性等資料,耐心、準確地向病人解釋評估的目標、內容,以標準化指導語進行問答,或指導病人規范地完成相關動作,如實記錄其回答及動作的完成情況,全程確保不使用暗示性語言。調查完成后,收回相關問卷,并仔細核對結果并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共發放116份問卷,問卷有效回收率為 100% 。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用均數 ± 標準差
表示,行 t 檢驗;定性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 (%) 表示,行 χ2 檢驗。以Plt;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病人肩部疼痛緩解情況比較
干預前,兩組病人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干預1、3、6個月后,試驗組病人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Plt;0.001 ,見表1。


2.2 兩組病人肩關節活動度比較
干預前,兩組病人患側肩關節前屈、外展、外旋、內旋的主動活動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干預6個月后,兩組病人患側肩關節的前屈、外展、外旋、內旋活動度均高于干預前,且試驗組病人相關活動 度高于對照組 (Plt;0.05) ,見表2。


2.3 兩組病人肢體活動功能比較
干預前,兩組病人F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干預6個月后,兩組病人FMA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 (Plt;0.001) ,見表3。


2.4 兩組病人功能獨立性比較
干預前,兩組病人FIM、MB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干預6個月后,兩組病人的FIM、MBI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 (Plt; 0.001),見表4。


3 討論
在急性腦血管意外中,腦卒中較常見;其中,缺血性腦卒中占主要地位,主要是由于腦供血動脈突發堵塞、閉塞導致的血氧供應減少、中斷而引起[9。近年來,隨著腦卒中急救流程的不斷優化,腦卒中死亡率在很大程度上有所降低,但存活者仍有多種并發癥存在,偏癱、肩痛即是較為常見的一種,一般于腦卒中后2周至6個月發生,以肩部疼痛、活動障礙為主要表現,可對病人康復進程產生直接影響[10]。因此,對于腦卒中后肩痛病人需實施針對性康復干預,結合應用多種方法以減輕病人的疼痛程度,并促進肩關節功能恢復,使康復鍛煉順利進行,進而達到有效降低病人殘障程度的目的。
3.1腦卒中后病人階段性康復鍛煉中應用肩托可有效減輕肩部疼痛,促進肩關節活動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干預1、3、6個月后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 (Plt;0.001) ,且試驗組干預6個月后患側肩關節前屈、外展、外旋、內旋的主動活動度高于對照組 (Plt;0.001) ,提示階段性康復鍛煉過程中應用肩托可使腦卒中后肩痛病人的肩痛程度降低,并促進肩關節活動度進一步提升。肩托可有效對偏癱側肩關節進行固定,減少肩部周圍軟組織的牽拉和損傷,并對肩關節產生擠壓作用,促進水腫、炎癥的消散,進而減輕疼痛。本研究制定的階段性康復鍛煉方案將病人的康復鍛煉分為腦卒中發病后1個月內 .1~3 個月、4~6 個月3個階段進行干預。第1階段主要為被動活動,在良肢位擺放基礎上對病人進行被動活動,包括按摩肢體、活動關節等,可促進肢體局部血流量增加,使肌肉放松,降低肢體痙攣程度,改善肌力;第2階段主要為床上主動活動,通過指導病人早期進行Bobath握手、橋式運動等床上活動,不但可使肢體得到有效活動,且可以減輕關節腫脹、僵硬程度。第3階段主要以提升生活能力活動為主,指導病人進行力所能及的自我照護,可使病人日常活動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最終,通過對腦卒中后肩痛病人實施肩托配合階段性康復鍛煉干預,可減輕其肩部疼痛程度,使病人堅持配合康復鍛煉,形成良性循環,進一步促進肩關節功能的改善[11-12]
3.2肩托的應用可有效提高腦卒中后病人的肢體活動功能和功能獨立性
腦卒中后肩痛多伴隨偏癱的發生,病人偏癱側肢體處于萎軟無力的狀態,肩袖組織處于脆弱狀態,關節喪失保護,極易受到損傷,引發疼痛,致使病人肢體功能、活動能力下降[13]。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干預6個月后FMA、FIM和MBI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Plt; 0.001),提示肩托配合階段性康復鍛煉可促進腦卒中后肩痛病人肢體功能的恢復,進一步改善功能獨立性。腦卒中后肩痛多伴隨關節囊過度牽拉、軟組織損傷等,實施肩托干預時可對肩部進行有效固定,提供支持性保護作用,有效促進疼痛緩解。階段性康復鍛煉以腦卒中后康復進程為依據,早期對病人實施3個階段的康復鍛煉,循序漸進地對肌肉、關節進行活動,可對肌肉、肌腱之間分布的腱器官產生興奮作用,使神經元的興奮性下降,促進痙攣疏解,并提升肌力,使異常運動模式得以改善,從而使病人肢體運動功能恢復。肩托和階段性康復鍛煉發揮協同作用,可減輕病人肩部疼痛程度,并改善肩部功能,促進功能鍛煉的順利進行,使全身血液循環得以改善;同時,增加腦部的血氧供應,促進受損神經元的修復,使肢體活動功能有效恢復,進而達到提升功能獨立性的效果[14-15]。
4小結
綜上所述,腦卒中后肩痛病人階段性康復鍛煉過程中應用肩托可有效降低肩痛程度,改善其肩關節活動度,并進一步提升肢體活動功能和功能獨立性。但本研究僅從1所醫院選取116例病人,干預時長僅為6個月,今后可進行更大規模的研究以驗證其干預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胡永林,馬穎,竇超,等.肩部控制訓練聯合神經松動術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肩痛及上肢功能的效果[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24,30(1):81-86.
[2]NOOR MB,RASHID M,YOUNASU,et al.Recent advances inthe management of hemiplegic shoulder pain[J].JPMA,2O22,72(9):1882-1884.
[3]劉銘,李芝慧,張靜,等.防痙攣針刺法聯合肩胛帶控制訓練治療腦卒中偏癱肩痛臨床觀察[J].河南中醫,2024,44(1):108-112.
[4]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雜志社,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等.缺血性卒中基層診療指南(實踐版·2021)[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21,20(9):947-958.
[5]秦鮮,韋方寧,祝子惠,等.肌內效貼聯合經皮神經電刺激對腦卒中后偏癱肩痛患者肩關節疼痛、肩關節功能和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23,23(18):3445-3448.
[6]李登耀,羅倫,王孝云,等“降張五步操\"配合以任務為導向的作業訓練對腦卒中上肢痙攣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22,17(4):237-239.
[7]彭慧,李林.早期強化康復訓練結合高壓氧治療對創傷性腦損傷患者功能障礙及預后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23,27(8):95-100.
[8]郭濤,蘆戩,張瑞生.逐步減壓術治療重型顱腦損傷的臨床價值及對患者顱內壓的改善作用[J].中國基層醫藥,2022,29(2):262-266.
[9]STESSEL B,LAMBRECHTS M,EVERS S,et al.Additive orsynergisticanalgesic effect of metamizoleon standard paintreatment at home after arthroscopic shoulder surgery:a randomisedcontrolled superiority trial[J].European Journal of Anaesthesiology,2023,40(3):171-178.
[10]張慧珍,余鴻斌,柯華菁.推拿聯合肌骨超聲介入治療腦卒中后肩痛的療效觀察[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23,29(6):471-474.
[11]任蒙強,劉盼功,石云,等.針灸推拿聯合康復療法對腦卒中后肩痛患者患肢運動功能和疼痛評分的影響[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22,17(2):303-305.
[12]闡秀麗,冀磊磊,周云,等.體外沖擊波聯合肩肱節律訓練對卒中后肩痛的療效觀察[J].頸腰痛雜志,2022,43(3):358-361.
[13]BAGCiER F,YURDAKUL O V,DENIZ G,et al.Is dry needlingtreatment an extra contribution to conventional treatment forhemiplegic shoulder pain?A prospective,randomized controlledstudy[J].Medical Acupuncture,2023,35(5):236-245.
[14]李杰,高攀,李永紅,等.針刺聯合早期肩肱節律訓練對腦卒中后肩痛患者疼痛控制、關節活動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中醫急癥,2023,32(12):2142-2145.
[15]張倩,孫新亭.視頻鏡像療法對卒中后肩痛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2023,38(6):336-339.
(收稿日期:2024-07-20;修回日期:2025-05-04)
(本文編輯 趙奕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