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6點半起床,7點到達快遞中轉站,下午1點過才吃上午飯,然后一直忙到晚上9點,這是快遞員李會鵬的日常。
“從空氣里趕出風,從風里趕出刀子,從骨頭里趕出火,從火里趕出水。”“外賣詩人”王計兵的一首《趕時間的人》,刻畫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忙碌奔波的樣子。
每兩小時就有一輛載滿快件的貨車抵達中轉站,李會鵬用30分鐘分揀,再用90分鐘送件,開著三輪車在九龍坡區謝家灣正街重慶萬象城、華潤重慶悅府小區間折返,將快件送到每一位客戶手上,送完一車后,又回到中轉站繼續分揀,循環往復。
“趕時間的人沒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商圈周邊餐廳林立,李會鵬卻無暇光顧,能短暫歇息時,已過了正常飯點,有時在快餐店解決午飯,有時干脆點外賣,路上見縫插針扒幾口。“對于我們來說,三輪車就像個小家,餓了當飯桌,困了當床鋪。”他直言。
每個快件,都承載著客戶的期待。像李會鵬這樣爭分奪秒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快遞員,在忙于生計的同時,滿足了大家對現代生活便捷購物的需求。
“您的快件已送達”這句話,在送達地點對著手機講過多少次,李會鵬早已記不清。
人不負城市,城市定不負人。收件人為快遞小哥的城市“友好件”,也在快馬加鞭。
一天下午1點過,李會鵬送件經過萬象城對面的民主村社區時,肚子已然咕咕作響,看著明亮的社區食堂,他頭一回不自覺地走了進去。
“您是快遞小哥吧?掃碼加入工會有8元優惠餐券。”看見李會鵬的工作服,工作人員提醒道,18元就能不限量暢享20余道菜肴,掃碼入會后則只要10元。
紅燒肉、蛋餃、辣子雞……當天的菜品都是李會鵬喜歡吃的,他來回添了好幾次肉,任由爽口的米飯和炒菜撫慰他空蕩蕩的胃。
離開時,李會鵬與走進食堂的幾位同行擦肩而過,那些只匆匆過往卻記不清的身影,正逐漸被這一方燈火溫柔收留。
如今,李會鵬和同事們一周里一半的午飯,都是在民主村社區食堂解決的。食堂將用餐時間延長到下午1點半,飯菜始終為小哥們熱著,菜品每周不重樣,食材現洗飯菜現做,門口公示著各類原料的采購品牌。隨著九龍坡區委社會工作部牽頭推動新就業群體友好街區建設,像這樣的友好食堂,在九龍坡還有19家,同樣支持延時、優惠用餐的友好商戶則有300余家。
“實在需要休息,也能去食堂附近的紅心螞蟻志愿服務驛站。”李會鵬說,“沙發、手機充電臺、修車工具,什么都有,還能看看書。”
在重慶,一個個飛奔的快遞員架起了群眾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王計兵用“雙腳錘擊大地”來形容這般在人間奔忙的重量,而如今,重慶正以更柔軟的撫慰,讓他們“輕裝上路”。
“快遞小哥,您的城市‘友好件’已送達。”重慶站在快遞員的心門前,撥通了電話——
無論有多趕、有多快,都請你收下這份快件,每一餐好好吃、慢慢吃。
不管上一站、下一站,都請你暫時留在這一站,休整好再重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