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7日,午后山城,暑氣蒸騰。重慶市沙坪壩區土主街道西盛社區金科天宸八街區車庫入口處,外賣騎手曹勇軍騎著電動車駛近,小區保安目光一掃,瞥見其左臂上醒目的“騎手志愿者”袖標,立刻抬桿放行,前后不過數秒。
這份習以為常的“閃送”便利,對于在沙坪壩奔波5年的老騎手曹勇軍而言,曾是遙不可及的奢望。
“過去配送路徑已經爛熟于心,但進一道門,動輒三五分鐘,還不能騎車進入,配送效率大幅降低。”曹勇軍的思緒被拉回2024年初一個寒風凜冽的清晨。
彼時,他同時接到龍湖·拉特芳斯小區2個外賣配送訂單。“抵達小區西門后,保安盤查、出示證件、展示訂單、填寫訪客信息,一套流程下來花了不少時間,簡直就像闖關。”曹勇軍回憶道,“更麻煩的是,電動車被攔在門外,配送只能步行。”
提著沉甸甸的餐盒在寒風中疾行,從17棟到小區對角線盡頭的10棟,曹勇軍每一步都把心懸在嗓子眼上,“生怕餐盒里的湯羹灑出來,即便緊趕慢趕,還是超時了。”話及此處,曹勇軍有些哽咽,“因為超時還收到了一條差評,不僅兩單白跑,近三周的背單量也減少了近20單。”
進門難、進門慢,曹勇軍的困境曾經在沙坪壩并非個例。
“沙坪壩區新就業群體達12萬人,日均活躍騎手接近6000人。”重慶市沙坪壩區委社會工作部非公黨建和社會工作科科長蘇弋航說,“如此龐大的服務力量,卻時常被配送鏈條上的‘入門關’絆住腳。痛點集中且迫切,必須從全區層面系統破題。”
2024年5月,在沙坪壩區委社會工作部的推動下,全區不少小區開放底層車庫通道,為騎手“敞開大門”,并吸納騎手成為社區“合伙人”,騎手志愿者進入小區不再“過五關斬六將”。同年末,“小哥來了”應用在“渝快辦”平臺上線,騎手只需掃碼、亮碼,便能輕松進出小區。自此,曹勇軍和同行們再也不用為“進門難”而煩惱。
改革效果立竿見影。“平均每單配送節省5分鐘,一天下來能多跑近20單!”曹勇軍臉上漾開笑意。
截至目前,沙坪壩已有530余個小區啟用“小哥來了”場所碼,累計服務近1萬人次。
“物理的門易開,心底的認可和接納才是長久之計。”蘇弋航說,“為此,我們針對不同群體發出倡議書,呼吁物業服務企業對新就業群體多一些力所能及的指引和幫助,倡議廣大居民多一份理解與包容,引導外賣騎手和快遞小哥安全行駛、規范停車。”
當“心門”漸次敞開,越來越多的騎手和曹勇軍一樣,在配送外賣的同時,積極參與社區志愿服務。騎行在大街小巷中,他們發現安全隱患“隨手拍”、遇到群眾困難“搭把手”,成為城市治理的一股“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