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石家莊)
【關鍵詞】智能駕駛;去霧算法;去霧效果;色彩還原 中圖分類號:U463.6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639(2025)06-0063-02 AnIntelligent Algorithm Dedicated to Image Processing in Foggy Days LiYundi,Zhang Yihao,Li Fengbo,ShiXiaoyong,LiBaiying,Xie Miaomiao (Shijiazhuang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Shijiazhuang O5oO41,China)
【Abstract】 Based onthe technological integrationand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traditionalintellgentdrivingassistance technologieshavesignificantlimitationsinfogyweatherscenarios.Inviewof the loweficiency,highcostandcolorrecognitiondefectsof theexistingradarcoordinationandthermalimaging schemes, thispaper adopts the dark channel algorithm to achieve image defogging through parameter optimizationandavoid distortionwithcolorcompensation.Experimentsshow thatthe foggy imagesprocessedbythealgorithm havecomplete detailsandnaturalcolors,significantlyimprovingtheimagequalityinlowvisibilityenvironmentsandprovidinganew path for breakthroughs in intelligent driving technology.
【Key words】 intelligent driving;defogging algorithm;defogging effect;color reproductiol
1傳統智駕方案痛點
智能駕駛依賴精準的道路與交通信息識別,但在霧霾多發城市,信息采集常受干擾,存在效率低、失真嚴重等問題,影響后續處理。當前行業多從硬件入手,以多雷達協同和熱成像攝像頭為代表技術。前者存在探測效率低、成本高、無法識別顏色等缺陷;后者難以呈現物體真實形狀,同樣面臨成本與技術瓶頸。鑒于此,本項目采用暗通道算法,用于行人識別及霧霾環境下的圖像去霧,突破現有技術局限。
2暗通道去霧算法流程及改進策略
暗通道先驗去霧算法以大氣散射模型為核心,剖析霧霾圖像由反射光、大氣散射光與環境人射光混合而成的特性。算法通過分解混合光線成分并建模,重點對大氣光值A和場景透射率 t(x) 兩個關鍵參數進行估計與優化,其準確性直接決定去霧效果。本項目采用該算法,并針對性提出流程及改進策略。
1)構建暗通道圖像:依靠物理濾波理論,生成展現場景暗通道先驗特性的圖像,為接下來的參數
估計提供基礎數據。
2)大氣光值與透射率估算:通過統計暗通道圖的高亮像素區域,確定大氣光值A,并結合暗通道先驗初步推導透射率 t(x) 的粗略估計值。
3)大氣散射模型求解:依托經典大氣散射模型I(x)=J(x)t(x)+A[1-t(x)] ,通過優化 A 和 t(x) 兩個核心參數,實現對霧氣影響的數學剝離,從而完成去霧處理。
具體實現流程框圖如圖1所示。

在本項目中,大氣光值A的自適應估計流程通過圖像預處理、亮度直方圖統計及加權融合算法實現,具體步驟闡述如下。
圖像顏色空間標準化處理。首先對輸入圖像進行格式轉換,將原始RGB色彩空間轉換為適用于亮
度分析的目標格式。
亮度分量直方圖統計與特征提取。完成顏色空 間轉換后,針對分離出的亮度分量進行全局直方圖 統計。
像素區域劃分。先對亮度直方圖做預處理,然后用自適應閾值分割算法動態分組像素點,接著把不同亮度的區域準確劃分出來,再統計這些區域的像素數量。
估計大氣光值A。基于加權融合模型,計算出權重參數 α 和 β ,大氣光值 A 定義為各區域亮度特征的加權和,具體公式為:
A=220×α+255×β+ε
為進一步優化圖像去霧效果,本項目采用雙尺度最小梯度濾波方法求解暗通道圖及透射率 t(x) 。具體實施過程如下:將原始模型定義為 5×5 的網格區域,通過 3×3 滑動窗口在該區域內逐行、逐列移動,計算每個窗口內像素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其差值,最終選出最小濾波值當作暗通道值。詳細計算步驟為: ① 對輸入的有霧圖像進行預處理,獲取最小濾波圖像; ② 利用 3×3 滑動窗口遍歷圖像,計算每個窗口內像素的極大值、極小值及其差值; ③ 按照步驟2算出的數值,取最小濾波值當作暗通道值,然后生成暗通道圖; ④ 基于暗通道圖計算透射率t(x) 的具體數值。雙尺度最小梯度濾波示意如圖2所示。

3色彩補償方法
處理完有霧圖像的去霧工作后,可能會出現局部色彩失真的情況,為解決這一問題,本項目設計了一種新的色彩補償方法。該算法通過定義閾值參數 T (默認設定為40),構建像素級的失真檢測模型。其核心原理是通過量化透射率估計值與暗通道特征的差異,實現對圖像區域的分類處理:針對圖像中每個像素點 x ,計算透射率初步估計值 tpre(x) 與暗通道像素值 Jdark(x) 的絕對差值
(204號該差值反映了去霧過程中色彩信息的潛在失真風險。差值越小,表明該區域在去霧后出現對比度異常(如顏色過飽和、灰白斷層)的可能性越大。其技術實現流程與數學表達式如下所述。
1)通過逐像素計算判別因子 D(x) 并與閾值 T 比較,生成二值化掩碼 M(x) :

2)對標記為 M(x)=1 的區域,通過以下公式修正透射率 t(x)
tfinal(x)=tpre(x)+φ[T-D(x)]
式中: φ 為補償系數 0<φ?1, ,用于控制修正幅度。該調整機制通過放大差值與閾值的偏離程度,實現對低對比度區域的柔和去霧處理,有效避免傳統算法“一刀切”式處理導致的色彩失真問題。
4 對比試驗
為驗證改進算法在單幅圖像去霧的實際效果,本項目開展對比試驗。選取某戶外場景的兩組同源圖像,一組為霧天拍攝的原始圖像,因大氣散射導致對比度低、細節模糊、色調灰白;另一組是經本算法處理后的圖像,經大氣光自適應估計、雙尺度濾波去霧、閾值補償色彩修復,最終圖像細節完整,高亮區域色彩過渡自然,無光暈和色塊失真,與晴天圖像視覺差異極小,凸顯算法優勢。圖像去霧效果對比如圖3所示。

5結束語
將暗通道先驗去霧算法應用于智能駕駛輔助技術,能夠顯著提升霧天等低能見度環境下的圖像清晰度,增強信息采集能力,為智能駕駛系統提供清晰準確的路面影像,對提升智能駕駛效果具有重要意義,展現出廣闊的市場前景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參考文獻
[1]夏以檸.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進展及其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應用與展望[J].汽車技術,2023(9):43-48.
(編輯林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