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文章在分析同一供應鏈企業利益關系基礎上,通過演化博弈建立了媒體參與下的上下游企業三方利益訴求博弈模型,并對其演化特征進行了數值仿真分析,進而探明媒體信息披露影響下的企業間流動性風險傳染動態演化機制。研究表明:(1)上下游企業對應收賬款更為敏感。當應收賬款金額在一定范圍內增大時,企業策略選擇偏向于違約不支付。(2)投資者投資敏感度、信息傳播速率及覆蓋面越高,企業越偏向于履約支付。(3)企業履約支付賬款概率越大,媒體客觀報道的概率越大。研究結論為金融監管部門從媒體信息披露渠道控制企業間流動性風險提供了思路與參考。
【關鍵詞】 媒體信息披露; 企業間流動性風險; 演化博弈; 傳染動態演化機制; 數值仿真
【中圖分類號】 F8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5)14-0051-12
一、引言
2024年3月的十四屆全國兩會指出,“經濟情形呈現外需下滑和內需不足,周期性和結構性問題并存,一些地方的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心金融機構等風險隱患凸顯,要完善重大風險處置統籌協調機制,提升處置效能,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近年來,受經濟下行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沖擊,企業遭遇流動性困境和財務危機,實體經濟債務違約風險明顯聚積[ 1 ]。與此同時,短期內債務違約所帶來的流動性風險集中釋放,可能導致系統性金融風險,嚴重時會引發金融危機。因此,深入研究企業間流動性風險傳染的動態演化機制,對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目前學者主要從金融擔保機構、政府紓困、企業信用擔保等不同參與方研究企業流動性風險傳染路徑與傳染機制,發現流動性風險可以在不同類型企業間進行交叉傳染。具體表現:一是在金融擔保機構方面,譚智佳等[ 2 ]發現流動性風險可以通過交易行為進行企業間傳染,并且傳導給金融機構的流動性風險具有擴大、加劇和加速效應。同樣,擔保機構的流動性風險也會增加企業自身的流動性風險。二是在政府紓困方面,從政府紓困與資產流動性關系研究企業間流動性風險,例如鄭志剛等[ 3 ]和毛捷等[ 4 ]發現政府紓困并不會顯著改善企業經營業績和減少企業流動性風險。三是在企業信用擔保方面,流動性風險可通過企業間信用擔保進行傳染,企業資信水平可以提高企業信用擔保過程中的抗風險能力[ 5 ]。此外,企業間信用擔保金額的異質性系數越大,越容易誘發企業間流動性風險的傳染。這些研究為本文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基礎。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媒體報道不僅是信息傳遞的重要方式,而且是投資者獲取市場信息的主要途徑,在有限理性的因素下,投資者的行為與情緒選擇受媒體報道的直接影響[ 6 ]。同樣企業間的策略選擇也表現出有限理性特征[ 7 ],媒體報道必然對企業間流動性風險有著復雜的擾動效應。因而,媒體報道日益成為影響金融市場參與主體行為以及流動性風險形成與演進的重要因素[ 8-9 ]。媒體信息披露如何影響企業間流動性風險傳染日益得到學者的關注,但目前學者在這方面研究相對較少,僅有的代表研究有Cahan等[ 10 ]、Aman等[ 11 ]發現媒體報道信息量的增加可以影響企業流動性風險,同時Stellian等[ 12 ]發現媒體給企業帶來的不同支付情緒,會導致企業間流動性風險不同程度的傳染。因此,本文受已有研究關于媒體對企業流動性影響的啟發,從媒體信息披露視角來研究企業間流動性風險傳染機制。
隨著信息經濟學的發展,演化博弈理論已成為解釋經濟主體間復雜關系及其作用下風險傳染機制的有效工具。演化博弈理論最早應用于生物學領域,后來被學者廣泛地應用于經濟學[ 13-14 ]、管理學[ 15 ]等領域。本文涉及媒體參與下企業間博弈行為分析,其行為策略動態演化路徑與決策選擇充分體現了經濟主體間的復雜關聯,因此演化博弈模型能夠成為分析媒體信息披露視角下企業間流動性風險傳染機制的有效工具。
綜上所述,本文從媒體信息披露視角分析了企業間博弈主體的利益訴求,并基于演化博弈理論構建了“媒體—上游企業—下游企業”的博弈模型,借助Matlab軟件數值仿真分析多元利益主體間策略選擇的動態路徑演化機制。主要貢獻有:(1)在研究企業間流動性風險傳染機制中,考慮了媒體不同決策報道對企業流動性風險傳染的重要性,為從媒體視角研究企業流動性風險提供了新思路。(2)得到了新穎且具有理論與實踐的結論,即流動性風險在企業之間的傳染,上游企業往往承擔更多的流動性風險。
二、企業間流動性風險傳染動態演化模型構建
在本文的三方博弈中,主要研究上游企業A、下游企業B和媒體之間的博弈。在一條供應鏈中,上游企業A通常是原材料或組件的生產商,下游企業B則是最終產品的制造商或零售商。上游企業A按照合同為下游企業B提供原材料或組件,下游企業B則支付相應款項。當下游企業B出現資金周轉問題時,為應對流動資金不足,通過上游企業的應收賬款可以進行違約的策略選擇,以此來緩解流動資金不足的問題。因此下游企業B按照約定付款時間,對上游企業A的應付賬款采取履約或者違約的策略,策略空間為(履約,違約),即Y=(Y1,Y2);而上游企業A在供應鏈中亦可能是其他企業的下游企業,對其應付賬款可以采取履約或者違約的策略,策略空間為(履約,違約),即X=(X1,X2)。媒體對企業信息披露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以促進企業的透明度和社會責任意識。媒體可以對企業的財務信息等進行報道,但在報道時為獲得更多的關注和流量,往往會帶有一些主觀意愿,故對企業信息披露的報道可能是傾向報道或者客觀報道,策略空間為(傾向報道,客觀報道),即Z=(Z1,Z2)。
(一)基本假設
為分析各方策略選擇以及均衡點的穩定性和演化過程,對模型中的要素進行綜合分析并做出假設,參數設定見表1。
假設1:博弈三方具有信息不對稱性、有限理性和不完全信息的特征,在三方博弈中,上游企業A選擇履約和違約策略空間S1=(x,1-x)(0≤x≤1),下游企業B選擇履約和違約策略空間S2=(y,1-y)(0≤y≤1),媒體對企業進行信息披露傾向報道和信息披露客觀報道的策略空間S3=(z,1-z)(0≤z≤1)。
假設2:媒體對企業信息披露進行報道時,信息在群眾中的傳播效果由信息傳播速率?琢(0≤?琢≤1)和信息覆蓋面率?茁(0≤?茁≤1)決定。在信息傳播過程中,信息披露傳播影響因子為?酌=(1+?茁)?琢。
假設3:下游企業履約應歸還賬款為F1,上游企業履約應歸還賬款為F2,媒體在進行企業信息披露傾向報道時,耗費的人力、物力成本為C1,此時企業投資者的投資敏感度為v。媒體選擇企業信息披露客觀報道時,耗費成本為C2(C1gt;C2),此時企業投資者的投資敏感度為?子(vgt;?子)。
假設4:群眾對媒體客觀報道下的關注度為e0,因群眾對負面信息更關注,在媒體客觀報道下某一企業違約時,群眾對媒體增加關注度為?酌e0,報道企業均違約時,群眾對媒體增加關注度為?酌2e0;當媒體在對企業信息披露進行傾向報道時,其中對信息披露內容傾向積極報道的比例為?滋,傾向消極報道的比例為1-?滋,媒體報道正常收益為E。媒體對企業信息披露進行積極報道,在企業履約和違約時,群眾對媒體關注基數為e1和e2,關注度為?酌e1和?酌e2。當媒體對企業信息披露進行消極報道時,群眾更加關注,在企業履約和違約下,群眾對媒體關注度為?酌2e1和?酌2e2(e2gt;e0gt;e1)。
假設5:下游企業正常經營收益為R1,其博弈開始時突發資金周轉問題,若企業選擇履約支付應付賬款時,由于資金不足導致生產能力下降造成損失為D。媒體進行報道時,企業聲譽增加,投資者追加投資(?酌-1)R1,此時進行積極或者消極報道,企業聲譽變化量為?駐p,企業基礎信譽值為p0;若企業違約應付賬款,則將其用于其他生產活動帶來額外收益R1f(?茲),?茲為企業資信水平,f(?茲)=1/In?茲(?茲∈(0,1)),但要根據還款金額、企業資信水平和企業聲譽進行罰款,罰款金額F(p)=F1*1/?茲(p0±?駐p)F2*1/?茲(p0±?駐p),由此引發投資者的撤資行為,造成損失(?酌-1)R1。上游企業正常經營收益為R2,媒體報道時,企業履約可帶來投資者追加投資(?酌-1)R2。當上游企業違約時,受供應鏈關系影響,下游企業間接承擔風險造成損失f(?茲)InF2;當下游企業違約時,受供應鏈關系影響,直接承擔下游企業的一定流動性風險造成損失f(?茲)InF1,媒體的不同策略對其影響與下游企業一致。
(二)建立三方博弈的支付矩陣
基于以上假設,得出上下游企業間八種不同策略下的支付矩陣如表2所示。第一種策略為媒體傾向報道,上游企業履約,下游企業履約,記為(X1,Y1,Z1)。第二種策略為媒體客觀報道,上游企業履約,下游企業履約,記為(X1,Y1,Z2)。第三種策略為媒體傾向報道,上游企業履約,下游企業違約,記為(X1,Y2,Z1)。第四種策略為媒體客觀報道,上游企業履約,下游企業違約,記為(X1,Y2,Z2)。第五種策略為媒體傾向報道,上游企業違約,下游企業履約,記為(X2,Y1,Z1)。第六種策略為媒體客觀報道,上游企業違約,下游企業履約,記為(X2,Y1,Z2)。第七種策略為媒體傾向報道,上游企業違約,下游企業違約,記為(X2,Y2,Z1)。第八種策略為媒體客觀報道,上游企業違約,下游企業違約,記為(X2,Y2,Z2)。
(三)模型復制動態方程求解
上游企業、下游企業和媒體三方主體之間的行動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為取得最大期望收益對策選擇不斷調整。以下通過建立三方演化博弈復制動態方程,求解演化策略的形成條件與過程。為了導出三方參與人的復制動態方程,分別令Ex、Eg、和Ez為上游企業、下游企業和媒體在不同策略選擇下的期望收益。
根據表2中上游企業、下游企業和媒體三方博弈矩陣,可得上游企業選擇履約歸還應付賬款的期望收益為:
上游企業選擇違約拖欠應付賬款的期望收益為:
上游企業平均期望收益為:
可得上游企業選擇履約歸還應付賬款的復制動態方程為:
下游企業選擇履約歸還應付賬款的期望收益為:
下游企業選擇違約拖欠應付賬款的期望收益為:
下游企業平均期望收益為:
可得下游企業選擇履約歸還應付賬款的復制動態方程為:
媒體選擇傾向報道的期望收益為:
媒體選擇客觀報道的期望收益為:
媒體報道平均期望收益為:
可得媒體選擇傾向報道的復制動態方程為:
三、企業間流動性風險傳染動態演化模型分析
(一)三方博弈均衡點分析
根據演化博弈的性質,當F(x)'lt;0,F(y)'lt;0,F(z)'lt;0時,表示上游企業、下游企業和媒體應采用穩定策略。下面對各個主體的穩定策略進行分析。
1.上游企業的漸進穩定性分析
上游企業選擇履約歸還賬款的概率對應穩定均衡策略的影響可以通過上游企業復制動態方程來分析:
推論1:當下游企業履約歸還賬款概率高于某一水平時,上游企業傾向于選擇履約歸還賬款策略;當下游企業履約歸還賬款概率低于某一水平時,上游企業傾向于選擇違約拖欠賬款策略。
證明:令λy=■+1。可知,(1)當y=λy時,dF(x)/dx=0,上游企業不能確定穩定策略。(2)當ygt;λy時,F(0)'gt;0,F(1)'lt;0,所以x=1是進化穩定策略(ESS)。此時,上游企業選擇履約歸還賬款是演化穩定策略,即如果下游企業選擇履約歸還賬款的概率高于λy時,上游企業傾向于選擇履約歸還賬款。(3)當ylt;λy時,F(0)'lt;0,F(1)'gt;0,所以x=0是進化穩定策略(ESS)。此時,下游企業選擇違約拖欠賬款是演化穩定策略,即如果下游企業選擇履約歸還賬款的概率低于λy時,上游企業傾向于選擇違約拖欠賬款。
2.下游企業的漸進穩定性分析
下游企業選擇履約歸還賬款的概率對應穩定均衡策略的影響可以通過下游企業動態復制方程來分析:
推論2:當媒體選擇傾向性報道概率高于某一水平時,下游企業傾向于選擇履約歸還賬款策略;當媒體選擇傾向性報道概率低于某一水平時,下游企業傾向于選擇違約拖欠賬款策略。
證明:令λz=■。可知,(1)當Z=λz時,dF(y)/dy≡0,下游企業不能確定穩定策略。(2)當zgt;λz時,F(0)'gt;0,F(1)'lt;0,y=1是進化穩定策略(ESS)。此時,下游企業選擇履約歸還賬款是演化穩定策略,即如果媒體選擇傾向性報道的概率高于λz時,下游企業傾向于選擇違約拖欠借款。(3)當zlt;λz時,F(0)'lt;0,F(1)'gt;0時,y=0是進化穩定策略(ESS)。此時,下游企業選擇違約拖欠賬款是演化穩定策略,即如果媒體選擇傾向性報道的概率低于λz時,下游企業傾向于選擇違約拖欠賬款。
3.媒體的漸進穩定性分析
媒體選擇傾向報道的概率對應穩定均衡策略的影響可以通過媒體復制動態方程來分析:
推論3:當上游企業選擇履約歸還賬款概率高于某一水平時,媒體傾向選擇客觀報道策略;當上游企業選擇履約歸還借款概率低于某一水平時,媒體傾向選擇傾向報道策略。
證明:令λx=■
可知,(1)當x=λx時,dF(z)/dz≡0,媒體不能確定穩定策略。(2)當xgt;λx時,F(0)'lt;0,F(1)'gt;0,z=0是進化穩定策略(ESS)。此時,媒體選擇客觀報道是演化穩定策略,即如果上游企業選擇履約歸還借款的概率高于λx時,媒體傾向于選擇客觀報道。(3)當xlt;λx時,F(0)'gt;0,F(1)'lt;0,z=1是進化穩定策略(ESS)。此時,媒體選擇傾向報道是演化穩定策略,即如果上游企業選擇履約歸還借款的概率低于λx時,媒體傾向于選擇傾向報道。
(二)博弈系統組合均衡點穩定性分析
令復制動態方程等于0,即F(x)=0,F(y)=0,F(z)=0,依據演化博弈理論,滿足雅克比矩陣的所有特征值都為非正時的均衡點為系統的演化穩定點(ESS),可以得到八個局部均衡點:(0,0,0),(0,0,1),(0,1,0),(0,1,1),(1,0,0),(1,0,1),(1,1,0),(1,1,1)。由動態復制方程可得該系統的雅克比矩陣如下。
利用李雅普諾夫(Lyapunov)第一法:雅克比矩陣的所有特征值均具有負實部,均衡點為漸進穩定點;雅克比矩陣的特征值至少有一個具有正實部,均衡點為不穩定點;雅克比矩陣除具有實部為零的特征值外,其余特征值都具有負實部,均衡點處于臨界狀態,穩定性不能由特征值符號確定。經分析求得系統均衡點及特征值,如表3所示。
由上述特征值可知,有可能存在的均衡點共有六種情形,如下所示:
四、仿真分析
(一)模型穩定性分析
為研究參數變化對上游企業、下游企業和媒體策略選擇的穩定性及演化路徑的影響,本文參考參數設定及系統穩定點的條件,對情形1的參數賦值如表4。
同時,為了研究參數變化對演化系統穩定性的影響,在情形2中設定F1=10,F2=10,?滋=0.65,其余參數設定同情形1一致;在情形3中設定e2=10,?滋=0.1,p0=8,其余參數設定同情形1一致;在情形4中設定C1=6,C2=2,e2=10,其余參數設定同情形3一致;在情形5中設定D=2,?茲=0.15,e0=8,其余參數設定同情形3一致;在情形6中設定e2=10,?滋=0.4,p0=8,?駐p=3,其余參數設定同情形1一致。
如圖1(a)所示,此時演化系統只有一個策略穩定點(0,0,0),與情形1結論一致。在現實情況中,當企業因資金周轉問題而選擇對其上游企業應收賬款拖延或違約時,媒體對其消息可能選擇客觀準確地報道,一方面可以讓投資者正確識別其中風險,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另一方面選擇客觀報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企業的負面輿論壓力和一定的名譽損失。如圖1(b)所示,此時系統只有一個策略穩定點(0,0,1),與情形2結論一致。在現實情況中,當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都發生違約事件時,媒體也可能選擇傾向報道,當企業發生嚴重違約事件時,媒體積極地報道該新聞能帶來更多的人群流量,獲得更多的收益。
如圖1(c)所示,此時演化系統只有一個策略穩定點(0,1,0),與情形3結論一致。在現實情形中,當下游企業發生流動性風險時,考慮上游企業是其非常重要的供應商或者因流動性風險造成的損失小于其違約成本時,下游企業更傾向于選擇履行約定歸還賬款;當違約所帶來的超額收益大于違約成本時,上游企業傾向于選擇違約。對媒體來說,傾向報道可能存在夸大其詞的風險,引起群眾不滿的負面影響,而較少的積極報道所帶來的流量小于其所花成本,故媒體選擇客觀報道。如圖1(d)所示,此時演化系統只有一個策略穩定點(0,1,1),與情形4結論一致。因企業比較有名氣且本身自帶流量,當企業發生嚴重違約事件時,媒體可能選擇傾向報道,以此博得更多人的眼球,為媒體吸引更多的流量。
如圖1(e)所示,此時演化系統只有一個策略穩定點(1,0,1),與情形5結論一致。在現實情形中,對上游企業來說,當下游企業因資金問題而發生賬款違約時,會對其造成一定的風險沖擊。但企業具備一定的抗風險能力,在進行策略選擇時,若也進行賬款違約,將面臨媒體報道對市場放出錯誤的信息,引起投資者的撤資,也會對企業自身的信譽造成一定損失。故上游企業面臨違約選擇履行自己對其他企業的約定。對媒體來說,現實情況分析同圖1(d)一致。如圖1(f)所示,此時演化系統只有一個策略穩定點(1,1,1),與情形6結論一致。對企業而言,若企業名譽嚴重影響未來發展或者經濟利益,即違約成本過高,企業更傾向選擇履行約定歸還賬款。對媒體而言,若媒體積極報道比例高,且引導市場噪聲所帶來的收益大于其負面影響,媒體更偏向于選擇帶有夸大其詞的傾向性報道。
(二)不同參數變化對博弈演化結果的影響
1.成本變化對演化結果的影響
在博弈演化系統中,上游企業、下游企業和媒體通過動態調整自身決策以謀求自身最大的利潤。為了探究參數變化對演化系統穩定性的影響,將基準狀態下的參與方成本參數設為參考值點F*1、C*1、C*2,分別設置參考點的10%、50%、100%、150%、200%,即F*1=(0.5,2.5,5,7.5,10),C*1=(0.42,2.1,4.2,6.3,8.4),C*2=(0.38,1.9,3.8,5.7,7.6),演化結果如圖2所示。
下游企業違約賬款金額F1變化下的三方演化軌跡如圖2(a)所示,發現隨著F1的增大,穩定點由(0,0,1)變成了(1,0,1)。圖2(b)展示了F1的變化對上游企業策略選擇的影響,下游企業履約應歸還賬款F1在一定的數值內增長時,其收斂于0,但其選擇“X2”的速度逐漸變緩。當F1=2.5時,出現收斂于0的斜率大幅度下降;而當F1gt;5時,其更傾向于“X1”。現實情況中,在同一個供應鏈中,企業發生流動性風險時會對其他企業造成一定影響,而市場的不穩定又會反過來影響企業的發展和利益,當F1增長到一定數額時,企業選擇履約策略以維護金融市場穩定。
媒體選擇傾向性報道的成本C1變化對媒體策略選擇軌跡如圖2(c)所示。隨著時間的演化,當C1lt;4.2時,媒體的策略選擇會逐漸收斂于1,即媒體策略選擇將會偏向“Z1”;而當C1gt;6.3時,媒體策略選擇會逐漸收斂于0,即媒體策略選擇將會偏向“Z2”。在現實情況中,當媒體傾向性報道所需成本相對客觀報道成本較低時,媒體往往會選擇傾向性報道;而當媒體傾向性報道成本所需較高時,媒體往往會考慮客觀報道。媒體選擇客觀報道的成本C2變化對媒體策略選擇軌跡如圖2(d)所示。隨著時間的演化,當C2lt;1.9時,媒體的策略選擇會逐漸收斂于0,即媒體策略選擇將會偏向“Z2”;而當C2gt;3.8時,媒體策略選擇會逐漸收斂于1,即媒體策略選擇將會偏向“Z1”。在現實情況中,當媒體客觀報道所需成本相對傾向性報道成本較低時,媒體往往會選擇客觀報道;而當媒體客觀報道成本所需較高時,傾向性報道收益大于客觀報道,此時媒體往往會考慮傾向性報道。
2.收益參數變化對演化結果的影響
上游企業、下游企業和媒體在演化系統的收益,涉及的部分相關參數分別為R2、v、?酌。因此,為了研究不同參數變化對參與主體演化軌跡的影響,分別設置R2=(0.9,4.5,9,13.5,18)、v=(0.1,0.3,0.5,0.7,0.9)、?酌=(1.1,1.3,1.5,1.7, 1.9),不同參數變化對三方演化軌跡影響如圖3所示。
圖3(a)表示在基準狀態下,當上游企業正常收益R2,即企業違約時其所獲超額收益。隨著時間的變化,企業策略選擇收斂于0,即企業策略選擇將會偏向“X2”,并在超額收益不斷增大時,企業策略選擇收斂于0的速率越來越快。在現實情況中,當企業違約所帶來的收益高于正常收益時,企業會更傾向于選擇違約獲得超額收益。圖3(b)中表示投資者敏感度v變化對企業的策略選擇影響。當vlt;0.5時,企業策略選擇收斂于0,即“Y2”;當vgt;0.7時,企業策略選擇出現不穩定狀態,在v=0.9時,企業策略收斂于1,即“Y1”。在現實情況中,當投資者敏感度越來越高時,企業違約所帶來的成本越來越高,則企業在違約成本大于違約收益時,選擇履約策略。圖3(c)中表示信息傳播影響因子?酌變化對企業策略選擇的影響。當?酌lt;1.3時,企業策略收斂于0,即“Y2”,并在?酌增大的過程中,其收斂速率越來越低;當?酌gt;1.5時,企業策略收斂于1,即“Y1”。在現實情況中,當信息傳播和市場透明度提高,對企業履行合約和維護聲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的任何違約行為更容易被發現和曝光,這將增加企業的信息風險,并可能導致未來融資傳播的上升,因此企業在信息傳播較高的市場中更傾向于遵守合約履行約定。
3.參與方策略選擇對演化結果的影響
將上游企業的初始策略設為x=(0.1,0.3,0.5,0.7,0.9),得到其對下游企業及媒體的演化路徑影響如圖4所示。由圖4(a)可知,隨著上游企業“X1”的概率增加,下游企業收斂于0的速率越來越快,這表明下游企業違約所造成的流動性風險沒有造成市場風險并反作用于自身,故本身存在流動性風險的下游企業更傾向于違約,上游企業履約概率越大,即市場越穩定,下游企業發生違約的概率也越大。由圖4(b)所知,隨著上游企業“X1”的概率增加,媒體收斂于1的速率越來越慢,這表明當上游企業履約的概率越來越大時,媒體的傾向性報道策略越來越不穩定,即市場越穩定媒體傾向性報道所產生的負面影響越大,投資者對媒體的信息披露報道質量可能產生質疑,故媒體傾向性報道收斂速率越來越低。
五、結論及建議
本文通過分析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和媒體三方的利益訴求,建立了三方的復制動態方程,并構建了媒體參與下企業間流動性風險博弈演化模型,對三個主要博弈主體進行了策略穩定性分析,進而對三方演化博弈模型的穩定性演化路徑進行數值仿真分析,探究不同參數變化以及參與主體策略變化對博弈主體行為的影響。研究得到的主要結論有:
(1)媒體參與下企業間策略選擇的關鍵因素是其各自違約成本的大小。對處于同一供應鏈中的下游企業來說,違約成本相對于超額收益較低時,下游企業偏向于違約。對上游企業來說,當下游企業違約對其造成的利益損失大于其履約所帶來的收益時,上游企業策略選擇偏向于違約;但當下游企業違約風險偏大時,上游企業反而選擇承擔流動性風險并偏向于履約策略。對媒體而言,若對企業進行傾向報道的成本相對于客觀報道越高時,媒體越偏向于選擇客觀報道。
(2)企業間策略選擇受信息傳播的速率及傳播覆蓋面、投資者投資敏感度和交易金額大小的影響。信息傳播速率的提高和投資者投資敏感度的提高,會對企業履行合約和維護聲譽起到一個促進作用,使其更偏向于保持自己良好的商業信譽和市場地位。而企業間交易金額在一定的范圍內越大,企業越偏向于違約策略,當交易金額超過這個范圍時,上游企業反而偏向于履約策略。
(3)媒體的策略選擇受企業策略選擇的影響。當上游企業越傾向于履約支付應付賬款時,媒體選擇傾向報道所獲得的超額收益概率越來越低,同時其傾向報道所支付的成本卻比客觀報道多。媒體在企業履約概率越來越高時,其更偏向于選擇客觀報道。媒體對企業的負面披露報道可以引起投資者和群眾對企業的關注,增加企業的流動性風險,媒體對違約企業有著制約的作用,媒體造成的聲譽壓力使得企業違約成本越來越高。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本文針對性提出以下建議:
(1)政府和監管部門要健全金融市場流動性風險監管機制。既要完善重大流動性風險處置統籌協調管理,利用市場金融手段減少導致企業違約的環境因素,防止企業間流動性風險的傳播,又要妥善化解企業流動性風險,嚴防流動性風險的進一步傳播,必要時給予企業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幫助有潛力的企業渡過難關。
(2)企業應建立流動性風險實時預警機制。要完善全口徑企業債務監測監管體系,優化資產結構,既要關注企業自身的資產負債率和資金流動性覆蓋率,確保企業現金流凈值可以覆蓋短期負債,平衡現金流與負債的關系,又要關注有著重大業務關系企業的資產情況和信用水平,防止重大違約事件對企業的沖擊。
(3)媒體應加大完善對企業流動性風險的及時發現和反饋的信息傳播渠道。既要及時校準企業信息真實性和資產情況,給予投資者對企業綜合情況更客觀的認識,又要避免過激的報道對企業流動性風險進一步擴大的影響,給予信用水平高的企業面對流動性風險的處理和緩沖時間。●
【參考文獻】
[1] 楊金強,林春鵬,胡濤.資產流動性、政府紓困力度與企業違約風險[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22,42(9):2333-2349.
[2] 譚智佳,張啟路,朱武祥,等.從金融向實體:流動性風險的微觀傳染機制與防范手段:基于中小企業融資擔保行業的多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2,38(3):35-59.
[3] 鄭志剛,牟天琦,黃繼承.存在退市風險公司的救助困境與資本市場的“預算軟約束”[J].世界經濟,2020,43(3):142-166.
[4] 毛捷,管星華.地方政府紓困、融資成本與企業業績分化[J].經濟與管理評論,2021,37(5):54-67.
[5] 王磊,李守偉,陳庭強,等.基于企業行為偏好的企業間信用擔保網絡與風險傳染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22,30(2):80-93.
[6] TUMASJAN A,BRAUN R,STOLZ B.Twitter sentiment as a weak signal in venture capital financing[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21,36(2):106062.
[7] WANG L,SCHUETZ C G,CAI D.Choosing response strategies in social media crisis communication:an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perspective[J].Information amp; Management,2021,58(6):103371.
[8] HUANG C,HUANG H Y,HO K C.Media coverage and stock liquidity:evidence from China[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mp; Finance,2024,89:665-682.
[9] 王磊,王冀寧,陳曦.基于會計信息披露的企業間流動性風險傳染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22,37(1):78-88.
[10] CAHAN R H,CAHAN S F,LEE T,et al.Media content,accounting quality,and liquidity volatility[J].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2017,26(1):1-25.
[11] AMAN H,MORIYASU H.Effect of corporate disclosure and press media on market liquidity:evidence from Japan[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2022,82:102167.
[12] STELLIAN R,PENAGOS G I,DANNA-BUITRAGO J P.Firms in financial distress:evidence from inter-firm payment networks with volatility driven by 'animal spirits'[J].Journal of Economic Interaction and Coordination,2021,16(1):59-101.
[13] 丁志剛,黃依青,徐薇潔,等.貿易金融生態系統價值共創演化博弈研究[J].會計之友,2023(10):55-60.
[14] 潘大鵬,郝亞杰,王雪妍,等.綠色偏好視角下的綠色發展:政府監管、企業轉型與金融機構投資選擇[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24(8):2411-2425.
[15] 丁黎黎,張鑫婷,白雨.政府參與下考慮有限注意力的CCUS項目股權投資決策分析[J].管理工程學報,2024(4):23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