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洞庭匯四水,連接長江,地域之間的物質遷移、能量傳遞和信息交流復雜而又強烈[1]。近年來,在三峽工程運行引起的水沙節律變化及人類活動的影響下,湖區形成了復雜的“江湖、河湖、人湖”相互作用關系,水生態環境演變劇烈[2-3]
水生態環境變化關系洞庭湖地區治理、開發與保護,眾多學者從水沙關系演變[4-5]、洪旱災害發生[6-7]、水質與富營養化狀況[8-9]、濕地變化[10-11]等方面對洞庭湖進行了研究。毛德華等[4基于長序列實測資料,分析了洞庭湖入出湖徑流泥沙年內變化規律及其成因;朱丹丹等[12]探究了 1989~2018 年洞庭湖水質演變特征,并識別出社會經濟發展和水文變化是其變化的兩大驅動因子;彭嫻等8研究了湖體的浮游動植物和底棲動物特征,得出藍藻已在全湖廣泛分布、富營養化呈加劇趨勢;尹律等[11]利用實測資料分析三峽水庫蓄水后洞庭湖區洲灘出露面積變化規律,得出洲灘出露主要受城陵磯水位影響的結論。
本文基于已有文獻和收集到的洞庭湖水土流失、洪水發生及主要水質因子等長序列實測資料,通過統計分析法、單因子指數法、Spearman秩相關系數、綜合營養狀態指數TLI對洞庭湖水生態環境問題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究適宜洞庭湖區的碧水路徑體系,以期為區域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和水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參考。
1 研究區概況
洞庭湖 28°30′N~30°20′N,110°40′E~113°10′ E)南納四水,吞吐長江,區域總面積約為 2 625km2 多年平均徑流量為 2842×108m3 ,占長江多年平均徑流量 8983×108m3 的 31.6% [13],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圖1)。作為典型的吞吐調蓄型湖泊,洞庭湖水流速度快,水交換能力強,營養鹽分布、輸移和循環過程對湖泊水動力條件變化極為敏感[14],其水系示意見圖2。三峽水庫建庫前,洞庭湖換水周期約18d,三峽工程運行后,洞庭湖三口入湖水量急劇減少,平均水循環周期延長至
,顯著改變了長江-洞庭湖的水沙關系。
2洞庭湖水生態環境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2.1 洞庭湖水文情勢
2.1.1水沙關系失衡驅動湖體萎縮
洞庭湖水系除安鄉及南縣無明顯水土流失外,其他地方均有程度不一的水土流失[16],并表現為向四水流域中上游發展的演變趨勢,其中湘西北澧水流域武陵山區和湘中紅壤丘陵區水土流失較為嚴重。根據長江流域水土保持公報[17],近年來洞庭湖水系水土流失面積呈減小趨勢,由2009年的 45 532km2 減少至2020年的 40715km2 ,減幅為 10.6% ,見表1。水土流失強度由以輕度和中度水土流失為主轉變為以輕度水土流失為主,水土流失狀況有所改善。但李忠武等[18]的研究結果表明,流域東部的長株潭城市群及南部陽明山等區域土壤侵蝕仍呈加劇趨勢。


據統計,洞庭湖湖泊面積在近百年間萎縮了約2513.63km2 ,萎縮率達 48.19% 。其中20世紀50年代大規模圍湖造田使得湖面呈陡崖式萎縮,年均萎縮139.05km2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洞庭湖停止了大面積圍墾,年均萎縮0.13 km,湖泊面積處在基本穩定狀態[19]

三口是洞庭湖輸人泥沙的主要來源[20]。三峽水庫運行使得三口入湖沙量減少,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洞庭湖的萎縮速率。但同時也導致入湖徑流銳減,洞庭湖9~10月水面大幅萎縮,低枯水位提前1個月,年均水面面積也由 1077.46km2 減少到 857.13km2[21] ,洞庭湖的洪枯調控受到顯著影響。
2.1.2水文節律異常導致旱澇轉換加劇
洞庭湖水系網絡復雜,長江干流或四水流域發生洪水事件時,都會在湖區形成持續的高洪水位,加之受洞庭湖蓄水容積減小、調蓄能力下降、城陵磯至漢口河段泄流不暢的影響,極易導致洪澇災害。毛德華等[16]將洞庭湖洪澇災害的演變分為了4個階段(表2),每個階段洪水發生頻率逐步上升。 1959~2022 年荊江三口南流時期的64a中洪水總頻次為31次,頻率為48.4% ,幾乎平均每2a就有一次洪水發生。

此外,洞庭湖于2007,2011,2013,2022年均出現了汛期反枯的異常現象。其中,2011年旱澇急轉最為典型:6月前該地區出現近60a來最嚴重的冬春連旱,但6月3日起連續5輪強降水又使得湖區從大旱迅速轉為大澇。2022年夏季長江流域連月高溫少雨,洞庭湖區水位持續走低,時值豐水期的8月,城陵磯站最低水位達21.13m ,刷新1904年建站以來月最低水位 22.01m 的歷史記錄,洞庭湖水面大幅萎縮,發生了1961年以來范圍最大、干旱時間最長的“夏秋冬三季連旱”[6]
究其原因,洞庭湖區洪澇發生是流域廣泛而復雜的水系網絡、大氣環流異常如副熱帶高壓持續盤踞、厄爾尼諾響應等多因素交織的結果。除受洞庭湖區是省4個少雨區之一的本底影響外,干旱事件發生更與三峽工程運行帶來的水資源節律時空變異、湖體萎縮導致的洪枯調控能力退化有關[16]
2.2 洞庭湖水環境情勢
2.2.1局地水污染制約水環境改善
基于單因子指數法對 1995~2022 年洞庭湖水質類別進行分析(圖3),近年來洞庭湖整體水環境質量向好,V類、劣V類水退出洞庭湖,說明洞庭湖水環境的整治行動已取得良好成效,但目前湖區水質仍以Ⅳ類水為主,尤其一些相對封閉的內湖。

選取總氮(TN)、總磷(TP)、高錳酸鹽指數、氨氮、BOD5 、葉綠素濃度等6項指標評估洞庭湖近30a水環境質量(圖4),可以看出
、葉綠素濃度等4項指標在近30a間呈現波動上升趨勢。使用Spearman秩相關系數對上述水質指標的演變趨勢進行Daniel趨勢檢驗,得出TN和 BOD5 呈極顯著上升趨勢( Plt;0.01 ),TP呈顯著上升趨勢( Plt;0.05) ,而葉綠素濃度的上升趨勢不顯著。高錳酸鹽指數和氨氮則呈不顯著的下降趨勢(表3)。將水質因子逐年變化趨勢拆分為2012年之前和2012年之后兩個階段,可以得出在2012年之后各水質因子尤其是TN、TP、氨氮和5d生化需氧量有顯著的下降趨勢,可見湖區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已取得良好成效。
研究表明:TN,TP是影響洞庭湖水質的主要限制因子[22]。 1991~2022 年,洞庭湖 TN 濃度介于 0.91~ 2.34mg/L ,全湖平均濃度由1991年的 1.11mg/L 波動上升至2022年的 1.62mg/L ,超V類水標準;TP濃度介于 0.023~0.22mg/L ,全湖平均濃度由1991年的 0.04mg/L 波動上升至2022年的 0.056mg/L ,超Ⅲ類水標準。可見湖區TN,TP含量雖在2012年之后有所降低,但仍然是制約湖區水質改善的重要因素,根據GB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當TN,TP不參與水質評價時,洞庭湖水體總體為II,Ⅲ類水;當TN,TP參與水質評價時,洞庭湖水體為V類甚至V類水。


注: rs 為spearman秩相關系數; Wp 為秩相關系數統計表中的臨界值。 rs gt;0 ,表明指標在統計時段內呈上升趨勢,反之,呈下降趨勢; ∣rs∣gt;Wp 時,表明水質變化達到顯著( (Plt;0.05) 或極顯著水平( ?Plt;0.01 ),反之,水質變化無明顯趨勢。
空間上,全湖TN、TP濃度整體呈東洞庭湖 gt; 南洞庭湖 gt; 西洞庭湖的態勢,且TP污染表現出主要污染區域由西洞庭湖向東洞庭湖遷移的特點(圖5)。其次,各斷面的污染程度也有較大差異,虞公廟、鹿角、岳陽樓等斷面TN污染程度較嚴重;南嘴、蔣家嘴、小河嘴、萬子湖等斷面TP濃度偏高;葉綠素濃度在大小西湖水域出現明顯的高值區。
2.2.2藻類水華及富營養化威脅仍存
湖區N,P等營養鹽濃度偏高為浮游植物的生長繁殖提供了養分條件,而浮游植物數量增加將致使湖區富營養化程度加劇。運用綜合營養指數法TLI對洞庭湖水環境營養狀態進行分析(圖6)得出,洞庭湖長期穩定處于中營養( 30?TLI?50 )水平,但全湖TLI近30a呈現顯著的上升趨勢,尤其是2003年三峽工程運行后,荊江三口入湖水沙減少,水體流速趨緩,水環境相對穩定,氮磷滯留時間延長,這些條件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長繁殖,TLI較蓄水前有明顯升高。近10a來在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實施后,湖區TLI呈小幅下降趨勢,平均值為48.76,但仍處于中營養瀕近輕度富營養( TLIgt;50 水平。

各湖區TLI分布格局(圖7)整體上與TN、TP的空間分布近似,東洞庭湖的TLI常年高于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已有部分年份達到輕度富營養化水平,南洞庭湖與西洞庭湖的富營養化程度相差較小,但近年來東洞庭湖與其他湖區的差異愈加顯著,可能是受岳陽市污染負荷輸入和水文情勢變化的共同影響。此外,王麗婧等[23]研究表明,近30a洞庭湖浮游植物優勢種群逐漸由隱藻和硅藻( 1988~1991 年)向硅藻(中一富營養型代表種)和藍藻(富營養型代表種)(1992~2018年)轉變,也間接反映出洞庭湖富營養化程度在加劇。
2.3洞庭湖水生態情勢
2.3.1生物多樣性減少影響生態系統韌性
洞庭湖是長江中游重要的洪泛濕地湖群,其開放復雜的生態系統具有極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據統計,湖區內有野生和歸化維管束植物170科637屬1428種,魚類12目22科114種,鳥類16目46科217種[24],是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點區域。

三峽水庫運行后,洞庭湖水文情勢顯著變化,洲灘出露時間增加,導致湖濱帶植被發生退化、演替,高灘植物擴張,加之楊樹、蘆葦的引種,部分沼澤濕地被開發為耕地,洞庭湖水生態系統健康受損。高頻高強的人類活動、大量工農業及生活污水入湖、水體污染導致生物多樣性銳減,水生動植物群落結構趨向單一化,生物種類、數量和多樣性衰退,特有魚類及主要經濟魚類數量下降,小型化、低齡化、低質化現象嚴重,洄游魚類數量明顯降低。研究表明:TN是影響洞庭湖浮游植物[15]和大型底棲動物[25]的關鍵環境因子,然而,現行水環境評價體系尚未將TN納人考核指標,目前洞庭湖的營養控制目標主要是TP。TN、TP雖在2012年有所降低但其含量仍然較高,仍存在洞庭湖水生態環境退化風險。
2.3.2濕地退化削弱生態服務功能
水情是影響通江湖泊濕地生態系統結構穩定性和脆弱性的關鍵變量。頻繁的極端水文事件顯著改變了洞庭湖的水力特性,進而影響其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最終威脅整個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過去幾十年間,由于生態環境惡化、高頻高強的人類活動和大量水利工程建設,洞庭湖流域江湖、河湖之間天然的水力聯系被割裂,天然濕地大量萎縮,濕地斑塊數量、破碎程度增加,景觀連通性降低,部分湖泊濕地退化嚴重,呈現出明顯的正向演替趨勢。研究表明[10]: 1980~2015 年,洞庭湖濕地總面積減少了 232.60km2 ;其中南洞庭湖減少最多,共減少218.54km2 ,損失率高達 20.30% ,對越冬候鳥食源和棲息地構成嚴重威脅。此外,濕地植被中人工栽種比例高,沿湖圍墾區域植被結構單一、種植密度大,林下配套植被缺失,導致濕地生態系統抗干擾功能減弱,生態服務調蓄功能受損。

3洞庭湖治理及碧水路徑探討
洞庭湖碧水路徑需緊扣“長江之腎”生態定位與江湖復合系統的特殊性,聚焦“四口入湖萎縮、季節性缺水、洲灘濕地退化”三大核心矛盾。在新質生產力背景下,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觀為指導,提出了“內外兼顧,多尺度治理”的洞庭湖水生態環境碧水框架系統(圖8)。大中尺度上堅持“以水四定”原則,進行水環境治理和水生態修復、水域空間結構與功能優化、江湖水系連通、產業結構調整;小尺度上,集成水資源管理、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技術,通過建立典型流域碧水示范區的方式探索洞庭湖碧水模式體系(圖9)。

進行全面科學規劃 湖區產業結構優化 區 水 數 制 生 湖 截 植 堤 水 生境因地制宜改善措施 技術手段的應用 蓄洪及堤防建設具體設計 植被群落結構配置設計域 庫 智 度完善、 態保護區建設 區 污 被 防 生水土流失防治 群 化監測預警平臺建設 蓄洪能力建設 控 恢復及群落結構優化 建 生物保育及城陵磯聯合調度 源與治污修復 設工程宣傳教育洞庭湖水生態環境碧水模式

3.1建設跨行政區的流域統一管理機制
作為長江中游的通江湖泊,洞庭湖湖泊及濕地管理涉及湘鄂兩省的環保、自然、水利等多個部門,需構建湘鄂兩省“江湖共治”協同平臺,重點破解四口(松滋、太平、藕池、調弦)入湖水沙通量銳減引發的濕地萎縮困境。針對湘、資、沅、澧四水,可構建“四水-湖區”全域聯動的治理機制,如設立洞庭湖流域管理委員會,下設湘資沅澧四大分部,統籌水利、生態、農業等廳局職能,便于在入湖污染防治、濕地保育、保障入湖最小生態流量等方面實現四水差異化管控。
通過構建“兩省共治”和“四水-湖區聯動”的流域統一管理機制,統籌洞庭湖乃至長江全流域“一盤棋”,按照“一事一議”原則明確重點工作任務,落實各方責任。依照“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思想統籌水沙-植被-魚類-候鳥等多生態要素的協同修復。以綠色、低碳、循環的新質化理念引領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及水生態環境修復工作,推進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和提升水生態健康水平。
3.2建立人水協調的水資源管理體系
制定綜合性水資源管理規劃,考慮流域內各類水資源的分布、利用和保護情況,確立水資源管理總體目標和方向。針對季節性、水質性缺水,強化水源地保護,合理進行水資源調控,基于“南高北低”地形特征,在四水尾閭的關鍵節點,利用透水石材與本土沉水植物構建階梯式生態水資源滯留系統,既能減緩汛期洪水沖擊,又能增強枯季生態基流。
防洪建設方面,以“蓄泄并籌,以泄為主”為原則,逐步形成以三峽工程為骨干,堤防建設和河道疏浚為基礎,各級水庫群聯合調度與蓄滯洪區建設相配套,水土保持、湖皖互換、退耕還林還湖等措施為輔助的工程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綜合防洪體系。堅持“柔性分洪”策略——在錢糧湖、大通湖等蓄滯洪區推廣“皖內濕地彈性利用\"模式,通過種植耐淹性強的芡實、菱角等經濟作物,實現分洪損失最小化與生態效益最大化雙贏。持續推進蓄滯洪區的圍堤封閉和進退洪工程的建設改造,優化蓄滯洪區布局,加高加固洞庭湖區11個重點皖和24個蓄洪皖的主要堤防。此外還要做好水文氣象預報的數智化建設,準確預報洪峰、洪量、洪水到達時間、洪水歷時等洪水特征值,以便合理安排洪水調度并及時對洪泛區發出預警,針對可能發生的超標準洪水,提前制定好超額洪水預案。
3.3截污控源與治污修復并行
針對洞庭湖高氮磷輸入、低水動力擴散的污染特征,要做到分類、分季、分區防控。強化點源污染阻斷與防治。實施差異化的污水排放措施和更嚴格的企業準入及氮磷總量控制條款,積極引入水環境治理新興技術,提高水資源循環利用率和污水處理效率。對重點涉水企業和工業園區污水主管網安裝拉網式在線監控,數據實時上傳至監管平臺,實現異常情況精準摸排、有效溯源。完善主城區雨污分流管網體系,升級污水處理設備,提高污水處理深度和效率,建設中水回用網絡,促進城市生活污水的循環利用。大力推廣污水集中回收處理和房屋改廁,健全污水收集、處理及配套設施。
洞庭湖N、P污染的主要來源是農業面源污染,尤其是化肥的施用。在面源污染敏感區域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增效。合理規劃畜禽養殖和漁業養殖規模,引導畜禽養殖由散養向集約轉變,利用堆肥還田、生物處理等措施實現畜禽糞污、漁業尾水生態化治理。創新“時空轉換”面源治理模式:冬季蓄洪期發展本土作物套作,如芡實、水芹等,可吸收水體氮磷;夏季退水后因地制宜地實施稻漁套養、漁藕套養、稻-魚-萍、魚-桑-禽等多元綠色養殖模式,減少化肥施用量。在三口、四水尾閭打造梯級生態屏障:前沿區種植蘆葦-荻群落攔截懸浮物、過渡區布設本土沉水植物凈化水質、核心區投放貝類等濾食性物種消納底泥污染。
3.4 優化湖區產業結構
加快圍繞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推進湖區產業“退二進三”,強化水要素的剛性約束,加快生產力綠色低碳化轉型。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把先進制造業作為工業綠色轉型的主戰場,建立以高新技術、能耗低的綠色技術為代表的產業示范。加強產業國際合作,運用全球力量打造高品質產品,滿足消費者多元需求的同時,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加強湖區生態與農業、旅游等產業的融合,聚焦“生態 + ”產業強鏈延鏈補鏈。深入挖掘湘楚文化資源和歷史遺跡,依托區域豐富的漁耕文化、龍舟文化、濕地民俗等載體打造具有市場辨識度的文化IP,針對區域旅游產品多為觀光游覽、靜態展示產品的現狀,豐富參與式、沉浸式旅游體驗項目。此外,洞庭湖區濕地景觀具有較強的季節波動性,可根據波動特點開發春季濕地花海、夏季龍舟體驗、秋季漁獲節慶、冬季候鳥觀測的四季型旅游產品。洞庭湖區水網密布,應推進綠色種養循環農業和生態畜禽養殖業發展,圍繞稻蝦米、荷花蟹、“兩茶兩油兩菜”等“生態 + ”農產品建設一批有“兩品一標”國家地理認證可溯源的綠色產業鏈,培育競爭新優勢的同時降低農業源氮磷排放,實現生態良性循環。在區位條件優越的地區配套以農產品加工區、康養休閑體驗區,形成新型田園綜合體,發展鄉村旅游和研學,推進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3.5加快構建共建共享的數字孿生監測預警平臺
在新質生產力背景下,圍繞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AI等數字技術,創新性構建“點、線、面”一體的湖區立體化、全方位、智慧感知的數字孿生監測預警平臺。點即預報節點,利用大數據技術密切跟蹤水質、水位、流量、流速、泥沙、浮游生物等水生態環境指標,構建點狀網絡監測洞庭湖區及各支流各項指標的動態變化,及時掌握湖區水生態環境形勢。如利用水沙指標建立“一湖-三口-四水”水沙動態感知網,實現三峽水庫生態調度與湖區閘壩聯動的“蓄洪補枯”精準調控。線即連接點和面的路徑,涵蓋堤防河道、生態廊道、岸線功能區等,通過云計算助力魚類洄游廊道、洪水發展與污染擴散路徑的合理預測,有助于湖區防洪體系建設及水生態環境保護。面即水面、濕地,采用高分遙感、無人機、智能傳感器等感知技術,加快構建“天一空一地”一體化水感知網,利用“3S”等技術手段建立湖泊蓄水面和濕地的數據庫及反演預測模型,夯實數據底板,支撐湖區正確進行資源開發、管理與保護。
3.6加快水生態環境治理修復技術的創新及應用
加快新一代材料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與生態環保產業及水利產業融合發展,逐步構建新型水處理技術,污染防控技術,生物、濕地修復技術和流域水網智能監測集成的數智化技術體系。就洞庭湖水生態環境治理修復技術集成應用而言,可從三水統籌的角度協同發力提高洞庭湖水生態系統的韌性和生態功能。水資源管理方面,在多點位水沙監測的數據基礎上,創新萎縮河道水文連通技術、洲灘濕地生態補水技術等,實現流域內湖泊、濕地重點退化區的水位及水文周期恢復;水環境治理方面,探索同位素污染溯源技術、本土化的梯級生態攔截技術、生物凈化技術等,實現水環境污染溯源-過程阻斷-末端凈化全鏈條治理;水生態修復方面,可以通過培育具有耐濁性的本土化苦草、金魚藻,改善沉水植物退化問題;利用3D打印技術,設計多孔隙的人工產卵礁并布設在魚類產卵核心區,輔助魚類資源恢復的同時促進底棲生物附著等,以此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4結語
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和整理的水文資料,對洞庭湖區水環境質量和水生態健康兩方面進行了剖析。在水環境質量上,湖區存在湖體萎縮、洪旱災害頻繁、旱澇急轉、汛期反枯、水質惡化等威脅區域水資源利用的問題,N、P是影響水質的限制性因子,其中農業面源污染對其貢獻占比高;水生態健康方面,湖區存在富營養化程度加劇、濕地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問題。在上述基礎上,圍繞新質生產力要求,提出了“內外兼顧、多尺度治理”的碧水路徑體系。主要措施包括:建設跨行政區的流域統一管理機制、建立人水協調的水資源管理體系、截污控源與治污修復并行、優化湖區產業結構、構建數字孿生監測預警平臺、加快水生態環境治理修復技術的創新與應用等。選取典型流域作為碧水示范區,定期評估碧水路徑應用效果,形成良性循環的反饋調節機制,以期得出湖區不同階段水生態環境修復的要點和適用措施,著力改善洞庭湖水生態環境問題,研究成果可為國內其他湖泊的治理修復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謝永宏,王克林,任勃,等.洞庭湖生態環境的演變、問題及保護措施[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7(6):677-681.
[2]LAI X,LIANG Q,JIANG J,et al. Impoundment effects of theThree-Gorges-Dam on flow regimes in two China’s largestfreshwater lakes[J].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2014,28(14):5111-5124.
[3]GAO B,YANG D,YANG H.Impact of the Three GorgesDamonflowregime inthemiddleandlower Yangtze River[J].Quaternary International,2013,3O4 :43-50.
[4]毛德華,曹艷敏,李錦慧,等.洞庭湖入出湖徑流泥沙年內變化規律及成因分析[J].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2017,28(1):32-39,44.
[5]徐長江,徐高洪,戴明龍,等.三峽水庫蓄水期洞庭湖區水文情勢變化研究[J].人民長江,2019,50(2):6-12.
[6]葛國華,熊元基,黎振興.2022年洞庭湖區干旱特征分析與啟示[J].水利水電,2023(2):54-59.
[7]陳棟,姚仕明,朱勇輝,等.2020年汛期洞庭湖湖區典型堤岸險情分析及其處置建議[J].水利水電快報,2021,42(1):64-72.
[8]彭嫻,朱丹丹,王丑明.2020年洞庭湖水生生物群落結構特征及水生態評價研究[J].水利水電快報,2023,44(11):110-114,120.
[9]唐聰,楊宇,關興中,等.2011\~2018年洞庭湖水質變化規律分析[J].水利水電快報,2022,43(12):110-115.
[10]梁旻軒,謝正磊,毛德華,等.1980 年以來5個時期洞庭湖區國際重要濕地景觀動態研究[J].濕地科學,2020,18(1) :40 -46.
[11]尹律,上官江,郭小虎,等.三峽水庫蓄水前后洞庭湖區洲灘出露面積變化規律[J].水利水電快報,2024,45(12):65-71,88.
[12]朱丹丹,胡琦,陳兆祺,等.洞庭湖水質演變特征及驅動因子識別研究[J].人民長江,2023,54(2):106-111.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2021中國河流泥沙公報[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21.
[14] TIANZ,ZHENGB,WANGL,etal.Effectsofriver-lakeinteractions in water andsediment on phosphorusinDongtingLake,China[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Research,2017,24(29):23250-23260.
[15] 嚴廣寒,殷雪妍,汪星,等.三峽工程運行背景下洞庭湖近25年來水生態環境的動態研究[J].三峽生態環境監測,2024,9(2):78-86.
[16] 毛德華,李正最,李志龍,等.后三峽時代洞庭湖區水生態安全問題研究[C]/省農業系統工程學會2012年年會論文集.:省農業系統工程學會,2012:228-242.
[17] 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流域水土保持公報[EBOL].(2023-11-28)[2024-01-28].http://www.cjw. gov.cn/zwzc/zjgb/stbc/.
[18] 李忠武,李嘉奇,王凌霞,等.基于CSLE-TLSD 耦合模型的近40年洞庭湖流域土壤侵蝕時空分異及歸因分析[J].水土保持學報,2023,37(5):207-214,266.
[19]余姝辰,王倫澈,夏衛平,等.清末以來洞庭湖區通江湖泊的時空演變[J].地理學報,2020,75(11):2346-2361.
[20] 胡光偉,毛德華,李正最,等.荊江三口60a來入湖水沙變化規律及其驅動力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14,29(1):129-142.
[21] 賀秋華,余德清,余姝辰,等.三峽水庫運行前后洞庭湖水資源量變化[J].地球科學,2021,46(1):293-307.
[22] 郭晶,王丑明,黃代中,等.洞庭湖水污染特征及水質評價[J].環境化學,2019,38(1):152-160.
[23] 王麗婧,田澤斌,李瑩杰,等.洞庭湖近30年水環境演變態勢及影響因素研究[J].環境科學研究,2020,33(5):1140 -1149.
[24] 李婷婷,沈彥.洞庭湖濕地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的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5(1):38-40.
[25] 王丑明,黃代中,張屹,等.1988-2021年洞庭湖大型底棲動物完整性評價及環境壓力影響分析[J].湖泊科學,2023,35(5) :1765-1773.
(編輯:李晗)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analysis and path to clear water in Dongting Lake
WANG Zhuoya1,2 ,MAO Dehua1,2,ZHENG Yunyou1,2 (1.CollgeofoacalcunalUesitghinaroialybto -Environmental Changes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the Dongting Lake Basin,Changsha 41oo81,China)
Abstract:Inrecent years,various projectsaimedat improving the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Dongting Lakehave alreadyachieved initial results,anditisdeveloping steadilyand well.However,therearestillsome problemsin Dongting lake,whichlimit the further improvementof the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Inorder to \"protect theclear waterof the Yangtze River\"and supportthe green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of theregional social economy,basedon literature research,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water environment evaluation methods,weanalyzed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securityof Dongting Lake,andputforwardaclearwaterpath to strengthenthe waterecologicalenvironment securityin Dongting Lake,taking into account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and multi-scale governance.The main measures were as folows:establishing a unified trans -administrative basin management mechanism,setting up a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with coordinated human and water,implementing sewage interception,sourcecontrol,andtreatmentrstorationsimultaneoslyptimizingelakereasindustrialtucture,uldingadigitaltwinotorand forewarning platform,strengthening greentechnologyinnovationandsoon,andademonstrationarea forclear water inthe basin would be established.The researchresults can provide areference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Dongting Lake.
Key words: Dongting Lake; water ecology; water environment; path to clear water; clear water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