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加速人才創新資源向民營企業匯聚,近年來,遼寧在政策創新、產才融合、生態優化等方面多措并舉,大力推動民企人才隊伍建設,以人才驅動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政策創新,構筑人才“強磁場”。深入實施“興遼英才計劃”,重點支持企業高水平技術創新人才(團隊),對符合條件的人才(團隊)給予科研經費支持和個人獎勵。截至目前,共支持民營企業高層次人才(團隊)730名(個),資助經費3.96億元。制定出臺“興遼英才”90條政策措施,支持民營企業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對新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民營企業給予15萬元獎勵,對新進入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或企業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從事博士后研究的,給予每人10萬元獎勵;對新批準設立的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臺,按業績貢獻給予最高1000萬元科研經費。先后為新松機器人、芯源微電子、風馳軟件等民營企業,撥付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和博士后培養、產才融合等平臺建設獎勵資助經費8350萬元,以“真金白銀”支持民營企業人才創新發展。
產才融合,激活創新“動力源”。搭建人才與企業對接橋梁,貫通“科技創新、產業變革、金融賦能、人才集聚”的價值轉化鏈條,促進人才與產業融合發展。聚焦全省4個萬億級產業基地、22個重點產業集群建設,實施“雙百鏈接”活動,促進人才智力供給端和企業技術需求端深入對接,推動507名專家人才成功鏈接490家重點企業,達成合作事項585項,促進科技成果在遼轉化、產業化。開展“企業科技特派員”行動,構建企業點兵點將、人才毛遂自薦的人企對接機制,搭建產學研“立交橋”,向955家企業選派1003名企業科技特派員,幫助企業解決技術、平臺、人才及成果轉化等方面需求1546項。推進科技成果應用轉化,沈陽化工大學教授石磊領銜研發的“離子液體螯雙金屬”催化劑成功在大連恒力石化30萬噸/年碳酸乙烯酯裝置上應用,綜合成本降低達2億元/年以上。
生態優化,厚植發展“新沃土”。打造具有遼寧特色優勢的民營企業人才全鏈條保障體系。健全人才評價機制,支持民營企業申報備案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資質,開展技能人才自主評價,鼓勵實施“新八級工”制度。建立民營企業職稱評審“直通車”服務長效機制,組織專家評委走進企業生產一線開展高效便捷的職稱評審服務,開展頭部企業評審專車、中小科技企業服務專場、技術技能人才貫通專線等“三專”行動,實行“隨時申報、單獨評價、一年多評”的靈活機制,2024年共為103家民營企業、1912名人才申報“直通車”評審。強化科技金融支持,為科技型民營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2024年選派投融資方面專業人才擔任企業專員,全年幫助12家民營企業爭取科技貸款1.4億元。加強人才服務保障,推行住房安居、醫療服務、配偶安置等優惠政策,人才獲得感、幸福感和歸屬感顯著提升。
(遼寧省委組織部人才工作一處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