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粵東山海交融處,海豐這片淬火成紅的熱土正書寫著新時代的楓橋故事。
當晨曦漫過彭湃故居的雕花窗欞,鏗鏘有力的紅色宣講在青磚黛瓦間回響;暮色籠罩數字鄉村指揮中心,云端解憂驛站正用數據絲線縫合鄰里心結。從老黨員驛站飄出的蓮花山茶香里,銀發智囊團用歲月沉淀的智慧破解治理密碼;到新業態紅色之家的玻璃幕墻內,外賣騎手在休憩間隙擦拭著安全頭盔,海豐縣以黨建為金梭、創新作銀線,在21世紀的經緯里織就一幅“繡花功夫”與“數字翅膀”交相輝映的治理畫卷。
紅色陣地扎根基層,黨群共筑“連心橋”
在聯安鎮坣頭村的榕樹蔭下,七旬老人黃伯正用智能手機掃描“紅色驛站”墻上的二維碼,預約次日的中醫理療服務。“以前辦事要爬三層樓找干部,現在遛彎時掃碼就能搞定。”他身后的黨群服務中心里,“銀齡調解室”里幾位老黨員正對著土地糾紛案卷討論,而頂樓的露天劇場正排練著方言版《彭湃》話劇—這座占地僅800平方米的建筑,承載著海豐縣300多個黨群陣地的治理巧思。
海豐縣精心培育的“陣地蝶變計劃”綻放出朵朵民生之花:城東鎮赤山人民禮堂廣場化身為“永不落幕的紅色舞臺”,非遺羅山拳、紅色故事宣講、“赤色旋律”廣場舞等多種活動輪番上陣,青石板地面上躍動著新時代的紅色脈搏;海城鎮南門社區則掀起“安全知識風暴”,用多場親子活動在寓教于樂中筑起堅不可摧的“家庭防護盾”;附城鎮云嶺山莊社區的“老黨員驛站”儼然成為銀發智慧的孵化器,通過每月授課的方式,使驛站成為老干部理想信念的“紅色加油站”……這些“小而美”的空間,全年開展紅色研學、技能培訓等活動2758場次,服務群眾12.5萬人次,讓群眾推門可見、觸手可及。
從磨破鞋底的“公章長征”,到指尖輕點的“智慧云窗”,從沉睡的辦公室蘇醒為沸騰的民生磁場—海豐的黨群陣地正演繹著黨群心連心的溫暖“變形記”。這場從單向奔赴到雙向互動的治理嬗變,已化作百姓家門口觸手可及的幸福年輪。
數字賦能織密網格,基層治理“耳聰目明”
春日的黃羌鎮,網格員老張騎著電動車穿梭在村巷中。手機里的“民情地圖”APP突然彈出一條預警:獨居老人李阿婆家的智能煙感器觸發報警。老張立刻調轉車頭,5分鐘后趕到現場,發現是廚房燒焦的飯菜引發誤報。他一邊幫阿婆清理灶臺,一邊叮囑:“灶火不離人,有事隨時按呼叫器。”
而幾年前,村干部巡查安全隱患要靠手寫記錄,重點人員管控全憑腦子記,臺風天轉移群眾得挨家挨戶敲門。如今,手機APP便可實時推送獨居老人居家報警信息,河道水位超過警戒線自動觸發應急廣播,危房改造進度在三維地圖上閃爍更新—這些場景,正是海豐縣推動數字化治理的具象投射。
該縣將全縣劃分為14個大網格、253個中網格、830個小網格,配備網格員 844名,在小網格上劃分微網格2635個,配置聯絡員2835名,依托“民情地圖”平臺,實現“人、事、地、物”一網統管。在附城鎮,“數字鄉村”平臺接入“雪亮工程”攝像頭,河道水位、山林火情實時監測;在公平鎮,聯勤指揮中心大屏上,網格事件處理進度一目了然,2024年累計辦結群眾訴求2064件。
“過去靠腿跑,現在靠數據跑。”黃羌鎮干部指著指揮中心的電子地圖介紹,鎮里44支“1+N”治理輕騎兵,由網格員、鄉賢、志愿者組成,2024年通過“隨手拍”上報隱患84件,全部當日處置。在臺風“海葵”登陸前,這支隊伍連夜轉移獨居老人23名,用“鐵腳板”筑牢安全防線。
從紙質臺賬上密密麻麻的勾畫,到電子地圖跳動的實時預警光點;從村干部扯著嗓子喊“快轉移”的焦急,到智能手機震動提醒的從容,海豐縣以數字技術激活基層治理“末梢神經”,讓曾經靠人海戰術死守的防線,化作一張無形卻無處不在的守護之網,讓風險隱患無處遁形,群眾安全感觸手可及。
咸茶桌前話家常,文化浸潤解心結
海城鎮南門社區的口袋公園里,石桌旁圍坐著七八位居民。社區工作人員拎起陶制擂缽,將茶葉、芝麻、花生細細研磨,茶香隨著擂槌的起落彌漫開來。“今天請大家來,是想商量小區停車棚改建的事。”她將咸茶分盛到青花碗中,話題在杯盞交錯間展開。
這種“咸茶說事”模式,已成為海豐化解矛盾的“金鑰匙”。黨員干部與群眾圍坐一桌,以鄉音俚語拉近距離,在茶香中共商共議。去年,公平鎮青圍村村民黃某因征地款分配糾紛五年未解,村干部連續三次組織“咸茶會”,請來律師釋法、鄉賢勸和,最終三方各退一步,矛盾迎刃而解。“一碗咸茶下肚,火氣消了一半。”黃某感慨道。
文化的浸潤不止于調解。在紅宮紅場舊址,小小講解員用稚嫩的聲音講述彭湃燒田契的故事;在聯安鎮“鷺影禾香”示范帶,藝術家陳訓成的雕塑《豐收》矗立田間,將農耕文化與現代藝術融合;大湖鎮高螺村的漆扇制作課上,游客將“國泰民安”的字樣印上扇面,非遺技藝與愛國情懷交織共生。
從祠堂里劍拔弩張的爭吵聲,到“咸茶說事”點茶碗碰撞的清脆響;從田間地頭的寸土必爭,到雕塑前握手言和的合影留念,海豐的文化如一劑良藥,將尖銳的矛盾浸泡出人情味的回甘,讓矛盾化解既有法度,更顯溫度。
入戶聯心叩開家門,精準服務直抵心門
凌晨五點的陶河鎮下邊村,聯戶干部老楊打著手電筒敲響養殖戶的門:“臺風要來了,您家蝦塘的增氧機得加固!”他手中的《聯心日志》密密麻麻記著包聯戶情況:獨居老人每日用藥量、留守兒童校車班次、養殖戶潮汐作業時間……
這樣的日常片段,源自海豐縣“入戶聯心”機制的深化。
過去的海豐縣,群眾訴求常如石子投入深潭,需層層上報才能激起回響。“之前辦事,少說跑個十幾趟!”幾年前,龍山村一位村民為辦理宅基地證明,輾轉鎮村十余次,耗時兩個月;而如今,同樣的事項在龍山村黨群服務中心的“一站式”窗口,僅需二十分鐘便能辦結。這種轉變的背后,是海豐縣推動治理模式從“坐等上門”到“主動敲門”的深層變革。
2024年,全縣3.2萬名聯戶干部帶著“入戶聯心”手冊走村串巷,發放“連心卡”超15萬張。在陶河鎮下邊村,聯戶干部摸底留守兒童“微心愿”,暑期送上書包、畫具;在赤坑鎮仁家村,針對老人“理發難”,每月組織義剪隊進村;在平東鎮,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全鎮,高血壓、糖尿病隨訪到戶;在公平鎮新城社區,背“移動服務包”的網格員能現場辦理12項高頻業務……通過“入戶聯心”活動,海豐縣全年解決屋頂漏水、田間引水等“疙瘩事”2934件,群眾滿意率高達98%。
從群眾跑斷腿的“求人辦事”,到干部主動上門的“送暖解難”;從投訴信塞滿意見箱的焦灼,到“微心愿”貼滿心愿墻的期待,海豐的民生服務如同春雨潤物,將“政府端菜”變為“群眾點單”,讓幸福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家門口的一盞新路燈、義診臺前的一杯熱茶、孩子放學后托管班里的歡聲笑語。
綠美生態賦能振興,紅色沃土煥新顏
驅車穿行在聯安鎮“鷺影禾香”鄉村振興示范帶,連片稻浪翻涌碧波,白鷺翩躚點水而過。暮色中的深聯文化廣場,晚霞為起舞的村民鍍上金邊,孩童在精心設計的\"四小園\"里追逐嬉鬧。這番詩畫景象,竟脫胎于三年前雜亂的自留地與荒廢豬舍的基底。
“建設初期,有村民舍不得讓地,我們開了38場動員會。”一名鎮干部回憶道,黨員干部率先推倒自家圍墻,鄉賢們解囊捐資1100萬元,在200畝整合土地上繪就現代版“歸園田居”—非遺展館與濕地公園相映成趣,農耕記憶與現代美學交融共生。如今這片土地已蝶變為網紅打卡地,更催生民宿集群與農家樂經濟圈,讓鄉愁變現為真金白銀。
這場綠色革命正以燎原之勢席卷海豐全域,2024年數據亮眼:城鄉“五邊四旁”新添綠植42萬株,436場植樹活動培育23片主題林,社會力量認捐超5150萬元;10個口袋公園點綴街巷,203處休憩空間重構城市肌理,3個生態示范點樹立標桿。更令人振奮的是綠色產業的崛起—3家省級林業龍頭企業和1個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帶動3000余農戶搭上“生態經濟”快車,森林康養、生態旅游等新業態破土萌發。
“游客追著綠意來,海產都趕不上趟!”民宿老板羅大姐忙著招呼客人,笑紋里漾著豐收的喜悅。從“環境美”到“產業興”,海豐正沿著這條青綠鋪就的富民大道,書寫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注腳。
從鏟車推倒殘垣斷壁的轟鳴,到白鷺振翅掠過濕地的輕響;從村民捂著鼻子繞道走的臭水溝,到城里人爭相奔赴的“詩與遠方”,海豐的山水田林悄然化作綠色銀行,存進去的是生態本錢,取出來的是百姓笑顏。
新業態融入治理,青春力量激活鄉村
夜幕降臨,海城鎮南門社區的“騎手之家”依然燈火通明。外賣員在“居民說事”平臺上寫下建議:“商業街路燈有兩處損壞。”次日,社區干部便聯系市政部門修復。作為全縣首批“兼職網格員”,截至目前,外賣員已上報井蓋破損、垃圾堆積等問題70余件,并全部妥善解決。“送餐路上順帶‘找茬’,挺有成就感!”一位騎手靦腆地說。
曾幾何時,快遞車、外賣箱、直播設備在海豐基層干部眼中,是“流動的治理盲區”—快遞小哥匆匆來去難管理,主播鏡頭下的鄉村問題可能被放大。而如今,這股“新”力量正在改變鄉村治理格局。
可塘鎮的珠寶主播通過直播間宣傳反詐知識;城東鎮的快遞網點化身“民情前哨”,快遞員曾及時發現獨居老人暈倒,救人一命。“新業態群體既是服務對象,更是治理力量。”一位基層干部表示,目前全縣已推動近千名新就業群體參與基層治理。
從外賣車穿梭街頭巷尾的“治理盲區”,到成為巡邏時記錄隱患的“移動探頭”;從主播鏡頭前吆喝的土特產,到直播間宣講的惠民政策,海豐的治理圖譜正在更迭—當新業態群體的職業特質轉化為治理優勢,這座城市的每條街巷都躍動著共建共治的青春脈搏。
守護“一老一小”,托起朝夕美好
盛夏的平東鎮黨群服務中心,童聲笑語穿透蟬鳴。30多名孩子圍坐在“科學實驗角”,盯著志愿者手中的試管,看著檸檬汁與蘇打粉碰撞出“火山噴發”的效果。“以前暑假只能在家看電視,現在每天都能學新知識!”小學生小林舉著親手制作的太陽能小車,興奮地展示給前來接他的爺爺看。
這樣的“官方帶娃”場景,正是海豐縣推進暑期公益課堂的縮影。開展“官方帶娃”以來,全縣14個鎮(場)依托黨群服務中心開設“假期托管班”,招募公益教師、社會組織成員、大學生等志愿者300余名,開設科學實驗、非遺手工、防溺水教育等課程750多場次,惠及留守兒童和雙職工家庭子女超2萬人。
而在赤坑鎮仁家村的樹蔭下,一支“銀發義診隊”正忙碌著。醫護人員為老人測量血壓、血糖,中醫師把脈問診,理療師現場演示頸椎保健操。“我有高血壓,醫生每月上門送藥,還教我做手指操。”78歲的陳阿婆邊說邊跟著節奏活動手指。2024年,海豐縣啟動“健康護老”行動,組織醫療隊進村入戶,累計為65歲以上老人免費體檢4.76萬人次,開展慢性病篩查5.12萬例,舉辦健康講座60場。針對獨居老人,社區還推出“愛心敲門”服務,黨員志愿者每日上門探望,送去降壓藥、代購生活物資,讓“空巢”變“暖巢”。
從孩子們在科學實驗中點亮求知的目光,到老人握著志愿者的手連聲道謝;從假期課堂里此起彼伏的歡笑聲,到義診臺前細致入微的健康叮囑,海豐的民生溫度在“一老一小”的牽掛中悄然流淌,化作城市最溫暖的底色。
賡續紅色血脈,書寫治理新篇
站在彭湃故居前,一位白發老人顫巍巍指向遠處的稻田:“當年彭湃在這發動農民,現在你們在這建設家鄉,都是為老百姓謀幸福啊!”從“六人農會”的星星之火,到“百千萬工程”的壯闊藍圖,海豐縣將紅色基因注入治理肌理,用初心使命回應群眾期盼。正如一位干部所言:“我們要讓每個基層黨組織都成為‘燈塔’,照亮基層治理的最后一米。”
在這片紅色熱土上,黨建引領的基層治理實踐正煥發新生機。當咸茶的香氣飄散在街頭巷尾,當數字化的觸角延伸至田間地頭,當青春的身影活躍在社區村居,海豐的故事,仍在續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