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南雄是廣東省著名的革命老區,也是韶關唯一的中央蘇區縣,是一塊具有光榮革命歷史和優良革命傳統的“紅土地”。從1925年建立黨團組織到1949年南雄解放,南雄人民革命斗爭創造了24年紅旗不倒的奇跡,水口戰役留下了共和國七大元帥的戰斗足跡,《梅嶺三章》記錄了三年南方游擊戰的崢嶸歲月,新田戰役打響了紅軍長征入粵第一仗……從1929年11月到1936年1月,在這短短的6年間,先后有陳召南、曾昭秀、彭顯模、葉修林、李樂天等5位縣委書記前赴后繼,壯烈犧牲。他們所體現的一任接著一任干、革命不成功決不罷休的堅定信念和一往無前、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在今天依然是激勵新時代共產黨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
關鍵詞:
蘇區南雄;相繼犧牲;縣委書記
追求真理投身革命:
“此去敢云看熱鬧,今來慨嘆太蹉跎”
“為感朋濟盛意多,自慚下駟賦驪歌。西窗剪燭話聯榻,南浦揚帆別對河。此去敢云看熱鬧,今來慨嘆太蹉跎。如流歲月暫分手,爆竹聲傳再琢磨。”這位吟詩的青年,叫曾昭秀。1921年,受五四運動影響,在南雄中學讀書的曾昭秀不滿學校禁錮學生閱讀《新青年》雜志,接受新思想,發起學生運動。事后,曾昭秀、陳召南、彭顯模等16名進步學生被校方開除學籍。曾昭秀繼而轉赴廣州求學,遠赴廣州臨行之際作此詩贈別親友。“此去敢云看熱鬧,今來慨嘆太蹉跎”,表達了曾昭秀對過去歲月的感慨和反思,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和即將踏上征途的感慨,同時也透露出一種勇往直前的決心。
在廣州求學時,曾昭秀等人接受了馬列主義思想教育和革命斗爭的鍛煉,先后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南雄最早的一批共產黨員。之后,被廣東區委派回家鄉南雄工作,協助南雄縣黨支部書記傅恕,將南雄黨支部擴設為“中共南雄縣特別支部”,在縣城和農村組建黨支部或黨小組,成立農民協會,開展工農運動。1927年12月1日,中共南雄縣委成立,彭顯模任縣委書記,組織領導誘殺南雄縣團防局局長盧焜等反動豪紳行動,揭開了南雄農民暴動的序幕。1928年2月,隨著全縣黨員人數和黨支部的增加,中共南雄縣委按照省委要求進行調整充實,曾昭秀任縣委書記,陳召南、彭顯模等被選為縣委委員,全縣成立第二、三、五、六區4個區委。2月12日,新調整的縣委在珠璣靈潭鴛鴦圍召開緊急會議,決定13日晚舉行全縣武裝大暴動,并對暴動作出具體研究和部署。按預定計劃,13日晚上8時,全縣各地的廣大農民紛紛投入戰斗,共摧毀稅卡18處、處決土豪劣紳200余人、摧毀反動據點50余處,暴動取得了首戰勝利。2月18日,中共南雄縣委在黃坑圩召開群眾大會,由曾昭秀主持,宣告共產黨的主張,號召全縣各鄉舉行暴動。大會還成立了南雄縣蘇維埃政府,推選曾昭秀為主席,陳召南、彭顯模等為委員,縣蘇維埃政府機關設在上朔村洋樓。
1928年2月24日,暴動發生10天后,遭到了國民黨軍陳學順一四〇團二營的鎮壓,他們“進剿”珠璣里東、靈潭等地,殺害革命群眾100余人。曾昭秀組織赤衛隊和革命群眾與敵人浴血奮戰后,因敵強我弱而失敗,縣蘇維埃政府機關所在地上朔村被敵攻陷。3月14日,曾昭秀等被迫率領縣蘇維埃政府人員和赤衛隊員退出上朔,轉移到水口篛過村,據村拒敵,與敵激戰三晝夜,終因彈盡無援撤出篛過。接著,陳學順部繼續糾集地方反動武裝對革命村莊發起一次次猖狂進攻,一批革命群眾壯烈犧牲,曾昭秀等一批革命同志則轉移到江西省全南縣隱蔽。轉移到江西省全南縣后,曾昭秀繼續進行革命活動,建立全南縣第一個黨支部。不久轉移至尋烏任縣委書記,后又調安遠、會昌、尋烏、“三南”(全南、龍南、定南)任中心縣委書記。1930年開始,中央蘇區發動肅清“AB團”斗爭,并出現肅反擴大化的嚴重問題。曾昭秀于1930年春被誣為“AB團”,在江西安遠縣被殺害。新中國成立后平反昭雪,被追認為革命烈士。曾昭秀是南雄革命的“開創者”,學生時代就追求進步,早覺早悟,對革命事業忠貞不渝。
融入蘇區堅持革命:
“革命還有后來人,革命一定會勝利”
1928年6月,曾昭秀轉移到江西省全南縣隱蔽后,陳召南、彭顯模等在油山坪田坳組成中共南雄臨時縣委。10月,中共南雄縣委改選重建,由陳召南任書記,開展4個區委的恢復工作、黨員發展工作、反動豪紳懲治工作等。1929年1月,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為打破國民黨軍第三次“會剿”和解決紅軍給養問題,在寧岡縣柏露村召開柏露會議,決定采取“圍魏救趙”的攻勢防御戰略。會議結束后,毛澤東、朱德、陳毅率領紅四軍3600余人離開井岡山向贛南地區進軍,經過遂川、上猶、大余等地,于1月25日進入南雄,并在烏逕黃木嶺宿營。陳召南聞訊率赤衛隊趕來,與紅四軍接上頭,這是南雄縣委與中央紅軍首次取得聯系。5月,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紅五軍也離開井岡山,轉戰湘東、粵北,并于6月1日順利占領南雄城。紅五軍在南雄連續駐扎5天,召開群眾大會宣傳黨的政策、紅軍的宗旨,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罪行,引起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恐慌和仇視。國民黨反動武裝開始對南雄革命進行殘酷鎮壓,大肆捕殺革命群眾,燒毀革命村莊。7月,鑒于形勢嚴峻,縣委決定分散活動,避敵鋒芒,伺機再起。11月2日,隱蔽在江西大余縣吉村鄉沙村香菇棚里的縣委書記陳召南及委員周序龍、周群標、何新福等人,被國民黨軍警包圍,因寡不敵眾而被捕。國民黨軍把他們押到南雄縣城連夜進行威逼利誘、嚴刑拷打無果后,將四人刀殺于南雄城東門外五里山。陳召南被押赴刑場時高喊“陳召南死了,可南雄還有共產黨”“革命還有后來人,革命一定會勝利”等口號英勇就義,年僅22歲。擔任縣委書記期間,陳召南領導南雄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革命斗爭,面對敵人的屠刀和高官厚祿的誘惑始終堅定理想信念。
1929年11月,陳召南犧牲后,中共南雄縣委重新組建,彭顯模再次任縣委書記。彭顯模在廣州求學時,曾到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也到海陸豐考察過彭湃領導的農民運動。1925年8月,與堂弟彭顯善回到家鄉籌建了南雄縣最早的農會—朔溪鄉農民協會。農民暴動失敗后,因革命形勢的變化,南雄縣委多次改組,彭顯模都被選為委員。再次接任縣委書記時,南雄縣委已與廣東北江特委失去聯系,而與江西贛南特委接上關系,在其領導下開展革命活動。紅四軍轉戰贛南后,發動群眾,開展土地革命,贛南和閩西根據地初步形成。南雄地處粵贛交界,是中央蘇區的南大門。為了加強對贛粵邊革命武裝的統一指揮,中央蘇區決定將各地分散的游擊隊集中起來。于是,彭顯模按照中央蘇區的指示精神先后將南雄油山游擊隊整編為“北江紅軍南雄獨立營”“北江紅軍南雄獨立團”,使南雄游擊隊的力量進一步壯大。南雄紅軍游擊隊與贛南各地游擊隊緊密配合,開展中央蘇區反“圍剿”斗爭、建立粵贛交通聯絡線等,有效打破了國民黨反動派對中央蘇區的軍事“圍剿”、經濟和物資封鎖。經南雄往韶關下廣州出香港成為中央蘇區聯通內外的一條重要交通要道,為解決中央蘇區食鹽與藥品緊缺困難、護送同志進出蘇區等提供了很大幫助。1932年2月,彭顯模被誣為“AB團”,在江西安遠縣慘遭殺害。新中國成立后平反昭雪,被追認為革命烈士。從1925年加入革命開始,無論是擔任縣委委員還是縣委書記,彭顯模都盡心盡責,為南雄革命斗爭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在南雄革命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彭顯模犧牲后,南雄界址籍紅軍干部葉修林接任中共南雄縣委書記。葉修林曾任南雄烏逕小學校長,在南雄早期革命者彭顯倫等的啟發下走上了救國救民的革命道路,在烏逕、油山從事革命宣傳工作,發動組織群眾與地主豪紳作斗爭,農民暴動失敗后奔赴油山參加游擊隊,一直戰斗在第一線。國民黨對葉修林極其忌憚,1929年9月將葉修林的母親和妻子捉到烏逕關押當作人質,以此來脅迫葉修林“自新”。同年10月11日,葉修林的二弟葉修材為油山游擊隊送子彈時不幸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并殘忍殺害。敵人喪心病狂的暴行,絲毫沒有動搖葉修林的革命信念,他繼續堅持斗爭。1930年8月,葉修林被編入紅四軍十一師,轉戰粵贛湘閩各地。1932年3月初,受肅反擴大化的嚴重影響,南雄革命形勢陷入極大危機,葉修林被組織派回南雄整頓和重建南雄黨組織和游擊隊。此時,國民黨正謀劃對中央蘇區進行第四次“圍剿”,粵軍軍閥陳濟棠按照蔣介石的命令派部隊入贛“助剿”,直接威脅中央蘇區安全。為解除粵軍對中央蘇區的威脅,中央軍委命令紅一、五軍團回師贛粵邊。1932年6月下旬,到達贛南地區的紅一、五軍團接到戰斗部署,由信豐南部進窺南雄,在各路粵軍回援南雄時,相機在運動中于南雄附近給粵軍以最大打擊。1932年7月8日至10日,毛澤東、朱德、王稼祥等指揮中央紅軍與廣東軍閥陳濟棠部的十個團激戰于南雄水口一帶,史稱“水口戰役”。戰役期間,葉修林率領南雄游擊隊增援紅軍作戰,指揮南雄人民為紅軍送水、送飯、護送傷病員等等,給紅軍以極大支持。水口戰役后,葉修林調回部隊,轉戰于都、信豐等地。1934年4月,參加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南線著名戰斗—筠門嶺保衛戰,戰斗中葉修林與敵人血戰到底,激戰中不幸中彈,壯烈犧牲。葉修林在南雄革命形勢陷入低潮時臨危受命,面對敵人的威脅與殘忍暴行,將個人和家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忠誠于共產主義信仰,英勇斗爭。
游擊油山繼續革命:
“這筆賬一定要清算,血債一定要血來還”
農民暴動失敗后,南雄革命轉入低潮,李樂天把分散的赤衛軍聚集上油山,成立了油山游擊隊,建立起油山革命根據地。1929年1月和4月,他率游擊隊先后配合朱德、毛澤東率領的紅四軍和彭德懷率領的紅五軍攻打南雄縣城。紅軍回師井岡山后,敵人馬上瘋狂反撲,血洗革命村莊,殺害革命群眾,縣委書記陳召南等相繼犧牲。李樂天家的村子也被“抄剿”,叔叔李時濤和李時敏皆被敵人破肚殺死。眼看戰友和親人慘遭殺害,李樂天決心勇挑革命重擔為烈士報仇。但妹妹李秀英卻哭著勸他不要再去“爬山”(南雄方言“上山打游擊的意思”)。面對妹妹的勸說,李樂天回答道:“九九要還八十一,反動派殺害我們那么多人,這筆賬一定要清算,血債一定要血來還。”他留下一把刺刀,又回油山去領導革命斗爭了。
1930年4月,紅四軍再次占領南雄縣城時,李樂天參加紅軍,任紅軍二十六縱隊政治部干事,后又調至二十二軍軍政部工作。1932年7月,回到南雄參加水口戰役后,接任中共南雄縣委書記。李樂天以紅軍留下的十多名紅軍干部和150多支槍為基礎,將南雄游擊隊擴編為南雄游擊大隊。同時,在油山革命根據地加強黨組織建設,重建油山區委,成立南山、北山區委,建立南山、北山游擊隊,開辟了南山、北山游擊根據地。1934年6月,贛粵邊軍政委員會成立,李樂天任軍政委員會主席。1934年10月,中共信康贛雄(即信豐、南康、贛縣、南雄)特委和信康贛雄軍分區成立,李樂天任信康贛雄特委書記和信康贛雄軍分區司令員。1935年3月中旬的一個傍晚,李樂天在南雄大蘭廖地村的一片竹林里會見了從中央蘇區突圍出來的項英、陳毅,拉著他們的手高興地說:“你們來了,贛粵邊的斗爭就可以更好地開展了。”
1935年4月,針對斗爭形勢的變化,項英、陳毅分別在南雄油山大嶺下村和大余河洞長嶺村召開贛粵邊黨軍聯席會議和贛粵邊特委、軍分區干部會議,認真分析形勢,統一干部思想,明確斗爭方式等,為贛粵邊游擊戰爭奠定了思想、組織、軍事基礎。1935年夏至1936年夏,國民黨粵軍及地方反動武裝以數十倍于游擊隊的兵力,采取封山、燒山等各種險惡手段對贛粵邊游擊區連續進行大規模“清剿”,這是贛粵邊紅軍游擊隊在三年游擊戰爭中最艱苦的歲月。陳毅在《偷渡梅關》《梅嶺三章》《贛南游擊詞》中有十分生動形象的描述:“天將曉,隊員醒來早。露侵衣被夏猶寒,樹間唧唧鳴知了。滿身沾野草。天將午,饑腸響如鼓。糧食封鎖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數,野菜和水煮。……”在這艱難歲月,李樂天始終身先士卒,與干部戰士同甘共苦。在敵人封山時,糧食緊張,他就同戰士一起挖竹筍、采楊梅、拔野菜、掏馬蜂、捕蛇等充饑。條件允許時,可以住在山上的竹棚、杉皮棚、茅草棚里,和戰士睡二十幾個人的大通鋪,每人只有一條破毯子來抵御山區的寒冷。但在轉移的路上,在敵人搜山的日子里,只能露宿山頭,在大樹下、茅草中、山洞里持槍相靠而眠。
1936年1月底,李樂天率隊去“三南”開會,返回油山途中,在信豐縣小河鄉遭到敵人包圍。李樂天當即指揮突圍,但敵軍緊追不舍,用機槍猛烈掃射,李樂天大腿中彈負傷。眼看敵人越逼越近,李樂天將身上裝有文件的挎包和給女兒買的布交給了隊員,并命令:“你們快走,我來掩護!”李樂天強令隊友離開后,倚靠在石壁上繼續與敵人周旋。只剩下最后一顆子彈時,他從容舉起手槍,將最后一顆子彈射向了自己,壯烈犧牲。李樂天在艱苦的歲月中,堅定斗爭意志,英勇善戰、艱苦奮斗,是深受贛粵邊人民信賴的“游擊司令”。
結語
陳召南、曾昭秀、彭顯模、葉修林、李樂天等為南雄革命做出重要貢獻的早期5位縣委書記,在接受馬克思主義真理后積極投身革命洪流,在南雄革命轉入低潮時仍然以革命必勝之信念堅持革命,在革命斗爭中始終保持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與敵人血戰到底。他們犧牲時的平均年齡只有28歲,他們用信仰與忠誠、無私與無畏書寫了青春的華章。心有所信,方能行遠。習近平總書記在《復興文庫》序言中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回顧南雄早期5位縣委書記的革命故事,從中深刻感悟我們從哪里來、往哪里去,弄清楚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來的,進而做到知史愛黨,做到常懷憂黨之心、為黨之責、強黨之志,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繼續擔當歷史使命,掌握歷史主動,不斷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偉業推向前進。
參考文獻:
[1] 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南雄市史志辦公室編著.廣東中央蘇區南雄革命簡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21.
[2] 南雄市革命老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南雄市老區建設促進會編.蘇區南雄紅色人物[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22.
[3] 南雄市史志辦公室編.南雄市革命遺址大通覽[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