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霧漸漸散去,謝厚芝拄著拐杖向衛生室走去。山霧裹著零星的細雨打濕她灰白的鬢角,拐杖在地面敲出規律的響聲。33年來,謝厚芝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新時代雷鋒精神,她使用過的拐杖“底圓”,在大地上刻畫出無數印記,構成了一條從家到衛生室、從衛生室到村民家中的路,路上凸起的每一塊鵝卵石銘記著她蹣跚的足跡。
1972年8月,謝厚芝出生于黔西縣(今黔西市)林泉鎮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兩歲時,她因患小兒麻痹癥導致下肢無法正常站立行走;7歲之前,她只能用雙手支撐著身體爬行,時間久了,膝蓋在粗糙的地面上磨出厚厚的血痂,父親謝登學和母親劉應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為了給謝厚芝治病,謝登學和劉應飛拿出積攢多年準備建房的錢,走上了漫長而艱辛的求醫之路。他們只要聽說哪個地方的醫生厲害,就會背著女兒前去求醫,只要有一絲希望,他們都會全力以赴。
謝登學記憶深刻的是去黔西城區治療的經歷。那時候出村入城的路還是泥巴路,為了省幾毛錢的車費,他背著謝厚芝足足走了兩個小時才到醫院,當時累得癱坐在地上。后來,謝登學聽說六盤水市的醫院能治療,又背著謝厚芝去六盤水醫治了三個月。
一晃到了上學的年紀,經過幾年的治療,謝厚芝的腳雖然還是不能正常行走,但較之前有所好轉。謝登學親手做了一副竹拐杖遞給女兒說:“厚芝,不讀書是不行的。來,拿著試試,爸爸相信你能行!”就這樣,在父親的鼓勵下,謝厚芝慢慢地能借助拐杖行走了。
8歲時,謝厚芝上一年級。從她的家到學校大約有一公里,這一段路程,留下她許多心酸的往事。劉應飛回憶說,通往學校的路需要穿過一片梯田,那是一條狹窄的小路,平日里這條路都非常濕滑,一到雨季,濕滑更嚴重。有一次,謝厚芝拄的拐杖陷入爛泥中,在往外拔的時候拐杖從底部折了,她的身體失去重心,一下摔倒在水田里,無論怎么掙扎,都不能爬起來。幸好這一幕被路過的鄰居看見,才把謝厚芝從水田里抱出來并背回家。“回到家時全身都是泥漿,這娃小時候吃盡了苦頭。”劉應飛哽咽著說。
面對困難,謝厚芝并未退縮,就這樣堅持了一個學期。第二個學期,劉應飛想著妹妹家住的地方離學校近,她便和妹妹商量,每年給妹妹家一點糧食,把謝厚芝寄宿在她家讀書。
小學、初中,謝厚芝在求學的道路上磕磕絆絆、咬牙堅持。自幼經歷農村尋醫問藥艱難的謝厚芝,從小便立下誓言:長大后要當一名醫生,讓老百姓看病不再難。于是,初中畢業后,謝厚芝果斷選擇就讀黔西縣衛生職業技術學校。
1992年,謝厚芝從黔西縣衛生職業技術學校畢業。一畢業,她便帶著滿腔激情迫不及待地回老家開辦診所。“開業的第一天,給村民看病后,內心感到好激動。”謝厚芝說,永遠忘不了那一天,因為這意味著終于能像正常人一樣通過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價值。
33年來,由于謝厚芝醫術精湛,加上親人般的服務,她的名聲越傳越遠,除了黔西市林泉鎮海子社區的居民,鄰近的很多鄉鎮、村寨的群眾都慕名而來。
記者采訪時看到,在海子社區衛生室外面的廣場上,停滿了越野車、轎車、三輪車、摩托車,診室內看病的群眾有序地排隊候診,他們有感冒的、有肚子疼的、有頭昏的……謝厚芝耐心地挨個詢問、做記錄、量體溫、打針、開藥。每次開好藥方,她都會用兩手撐著桌角從凳子上緩緩起身,然后一步一步挪到藥房,為病人拿藥,寫清楚用藥說明后,又反復叮囑他們吃藥的時間和劑量。
看病的人走了一撥又來一撥,采訪始終斷斷續續地進行著。據記者估算,采訪當日截止到下午5時25分,謝厚芝共接診近40人。“今天算少的了,多的時候一天有百余人。”謝厚芝說。
“開了3天的藥,只花了不到20元。”70多歲的劉漢英老人說,“在海子社區,大家感到身體不舒服,就想到找謝醫生。她人品好,遇到經濟困難的,她都盡量減免費用。”“鄉親們賺錢不容易,能讓他們花最少的錢把病治好是我最大的心愿。”謝厚芝說。
“謝嬢,先把飯吃了再看。”海子社區居民楊在秀勸謝厚芝。“先打針,這樣等我吃完飯燒就退了。”謝厚芝回答。謝厚芝在衛生室的日常,如陀螺般忙碌于藥房與病房之間,有的時候忙到下午四五點才想起吃中午飯。
行醫33年來,有這么幾段經歷,讓謝厚芝和村民們刻骨銘心—
1995年秋,謝厚芝到黔西城里進藥,她雇了一輛板車運藥去車站,自己拄著拐杖跟在后面。剛走一段路程,一位壯漢光天化日之下從板車上搶走了她的藥品。這可是群眾的救命藥,謝厚芝拄著拐杖追出數十米,最后摔了一跤,眼睜睜看著壞人消失在巷子盡頭。“我摔在石頭上,指甲摳進泥土里,滲出血來,當時感到很無助。”謝厚芝說。
2016年冬天的一個晚上,凜冽的寒風裹著鵝毛大雪。為了趕去給村民周玉芳接生,謝厚芝冒著嚴寒拄著拐仗前往,途中由于路面濕滑摔進溝渠,棉褲凍成冰殼仍咬牙堅持前往村民家中,幫助其完成分娩。“整個接生過程,我看到謝醫生冷得發抖,可她的手卻穩如定海神針。”周玉芳的丈夫王建國回憶說。
2019年2月15日,謝厚芝因病住院,前來看病的村民們發現衛生室罕見關門,紛紛焦急地撥打謝厚芝的電話。得知實情后,村民們想結伴去醫院探望,卻被謝厚芝一一婉拒。那幾天,謝厚芝陸陸續續接到幾十個電話,全是村民們的噓寒問暖,謝厚芝很感動,原來自己多年的付出,全被鄉親們記在心里。“鄉親們早把我當成家人,這份情誼比什么都珍貴。”謝厚芝說。
33年來,謝厚芝接診、出診20余萬次,她已經記不清用壞了多少副拐杖、穿破了多少雙鞋和摔過多少次跤。
偌大的海子社區,那些牽牛花開了又謝、謝了又開;而謝厚芝守護2700多名群眾健康的那份初心和情懷從未“凋零”。33年來,謝厚芝以殘疾之軀筑起群眾的“健康長城”。
2019年,謝厚芝入選“中國好人榜”“貴州省脫貧攻堅群英譜”;2020年,獲評畢節市道德模范;2022年,榮獲第八屆貴州省道德模范稱號;2023年,獲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稱號;2025年,被命名為第十批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
“人的一生就像花開花落,完美也好,殘缺也罷,生命的意義就是要精彩綻放,力所能及地為社會做一些有意義的事。”謝厚芝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