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 Global AI 如同當年 Discuz! 賦能無數站長一樣,成為千萬創業者的普惠工具。
在硅谷、東京、深圳等全球創新中心的屏幕上,創業者通過元宇宙路演艙向分布各地的投資人展示 AI 創意—這是李明順打造的 Global AI 投資平臺即將上演的日常場景。這位連續創業者最新押注的賽道,正在顛覆傳統風險投資的游戲規則。

從“技術平權者”到 AI 投資范式革新者
李明順的創業軌跡始終圍繞“賦能”展開 :2004 年,他聯合戴志康創辦了中國最大的互聯網社區軟件平臺 Discuz!,讓不懂技術的普通人也能建站 ;2013 年創立好貸網,成為金融行業的“滴滴平臺”;2023 年創立順福資本與行行 AI,致力于為 AI 和跨境供應鏈領域的創業者賦能。如今,他創立的行行 AI 推出 Global AI 超早期投資平臺,試圖將 AI 應用創業的門檻降至前所未有的程度。
“這一波不是怕投錯,而是怕錯過。”李明順在接受《商界》專訪時強調。基于二十年見證三輪技術浪潮的經驗,他深知時代性機遇的稀缺性。在他展示的運營模型中,10 萬元人民幣即可參與天使輪投資,72 小時內就能完成從路演到 TS 簽約的全過程,單個項目僅需“1 名創始人 +1 個想法”即可啟動。這種極致簡化的機制,正是為了最大程度捕捉 AI 應用爆發的早期紅利。
“大部分投資人都會想抓住這波 AI 浪潮,捕獲時代級機會。”李明順道出了行業的普遍心態。但隨即話鋒一轉,將討論引向核心 :光有熱情和速度還不夠,關鍵在于“找到強場景中的好應用”。他犀利地指出,當前不少創業者正陷入“賦能”的誤區,只關注流程優化,卻忽視了終端用戶的真實需求。成功的 AI 應用必須深入行業肌理,精準錨定高價值場景作為切口,實現漸進式滲透。最終,“一切必須回歸用戶價值,直擊痛點。”
三級火箭驅動 1 000 個項目
Global AI 以獨創的“3×3×1 000”模型,構建了區別于傳統投資機構的高速投資閉環。該模型的核心在于 :“3”位頂級天使護航—每個入選項目均由三位經驗豐富的頂級天使投資人聯合投資,并提供涵蓋技術架構支持、商業模式設計及全球化落地的深度輔導;“3”天閃電決策—借助高效在線路演機制,項目能在 72 小時內面向數百位早期天使投資人完成后續融資決策 ;“1 000”家規模愿景—平臺目標在未來三年內投資并賦能總計 1 000 家超早期 AI 應用企業。
為最大化提升項目成功概率,Global AI 同步啟動了“AI 導師顧問計劃”,截至目前已集結 80 余位頂級投資人擔任決策導師,形成強大的行業領袖背書網絡。針對早期項目高失敗率的質疑,李明順著重闡述了平臺的“動態淘汰機制”。該機制將對連續 3 個月無實質進展的項目啟動強制退出程序。“我們投的是人而非項目,”李明順強調,“因此,即使項目方向發生轉變,只要創始人仍在創業且在新項目中持股超30%,我們的投資權益就會自動平移,繼續做創業者前行的伙伴。”
對于“如何為千個項目設計退出路徑”的疑問,李明順系統拆解了戰略部署。退出機制包含靈活的“6 個月回購權”,賦予創始人以“2 倍溢價回購 50% 股權”的選擇 ;同時建立專屬的流動性解決方案,通過搭建 AI 應用項目股權轉讓交易平臺,促進項目股權的流動與價值發現 ;此外,還開辟了生態并購通道,平臺將與戰略合作伙伴建立長期合作,為優質 AI 項目提供優先收購機會,顯著提升其潛在價值。
中國 AI 出海的“信任密碼”
在東京 RobotBank 總部,社長趙德鵬,一位在日本車企工作 20 余年的中國人向李明順展示了其合作客戶名單 :松下、東芝、三菱赫然在列。這家由 Global AI 投資的機器人公司,正助力越來越多的中國機器人企業拓展日本市場。
RobotBank 融合人工智能、物聯網與機器人技術,提供涵蓋清潔、引導、福利及服務等多場景的機器人解決方案。在CB Insights 的相關分析中,該公司在服務機器人領域被定位為“挑戰者”,與 Bear Robotics、Miso Robotics 和 Pudu 等公司實力相當。合伙人鈴木向李明順指出,當前日本機器人商業化程度相對較低,而中國企業憑借更貼近市場的策略,展現出開發成本低、響應速度快等顯著優勢。“中國廠商行動更快,經驗也更豐富。”他總結道。
另一家由 Global AI 投資的建筑公司,正將中國智能建造技術引入美國。“我們通過集裝箱將預制的輕鋼結構構件從上海工廠運至舊金山灣區,再以模塊化方式進行現場組裝,顯著縮短了建造周期。”李明順介紹道。
這一模式契合了加州 ADU(附屬住宅單元)建設的政策紅利。據加州財政部(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Finance) 統 計,2023 年加州新建 ADU 數量達 2 761 個,較 2020 年的 1 179 個實現了翻倍增長。
該公司的核心團隊同樣極具互補性 :一位中國合伙人深耕鋼結構出海領域 20年 ;另一位美籍華人合伙人則在美國擁有近 30 年經驗,其出身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后專注于地產投資與創業,精通 LEED 綠色建筑認證、AZ150 標準等專業體系標準,確保項目合規落地。
這種跨境能力背后是深度本地化網絡。在行行 AI 的基礎上,Global AI 在啟動的同時就完成了 10 大全球創新樞紐的戰略布局。例如深圳樞紐依托李澤湘教授創立的深圳科創學院,深度融合珠三角電子產業鏈與 AI 硬件生態,入選項目有機會申領深圳政府最高 40 萬元數字化轉型補貼。杭州樞紐背靠浙大人才池與電商供應鏈網絡,行行 AI 合伙人趙楠曾主導投資本地獨角獸宇樹科技,生態協同優勢顯著。海外布局也在同步縱深推進。硅谷樞紐覆蓋數萬科技精英社群,已孵化本土智能建造企業 ;悉尼樞紐深耕澳洲市場三十載,搭建中澳技術橋梁 ;東京樞紐專注華人創新項目跨境孵化,打通中國技術落地日本的快車道……
“ 中 國 正 在 經 歷 從 Made-in-China轉向 Made-by-Chinese。”李明順引用DeepSeek 案例強調,“當中國大模型打破 OpenAI 神話,全球市場已經開始重新評估中國技術品牌。”
下一個 YC 還是新物種?
當 被 問 及 Global AI 是 否 對 標 Y Combinator(YC)時,李明順展現出更宏大的愿景 :“我們要做 YC 的前置孵化器—一種去中心化的投資模式。”這種開放生態模式精準切中了兩類核心群體的需求 :急于接入 AI 轉型通道的傳統企業家,以及手握技術卻苦于缺乏落地場景的工程師。
自 2025 年 6 月 6 日平臺正式啟動后,其首批項目將于 8 月 8 日全球路演正式亮相。在 AI 應用創業門檻降至 10 萬元量級的背景下,李明順的終極目標愈發清晰 :讓 Global AI 如同當年 Discuz! 賦能無數站長一樣,成為千萬創業者的普惠工具。這場規模實驗能否孕育出下一個張一鳴或王興?至少資本已開始投票 :平臺首批認證的 80 多名投資人中,既有微光吳宵光、藍馳朱天宇、華創王道平等創投先鋒,創業黑馬牛文文、CSDN 蔣濤、鉛筆道王方等科技先鋒,也有獵豹移動傅盛、明源云高宇、京東前 CTO 李大學等明星高管。“聰明的創始人會讓投資人付費當顧問—這比單純融資更有價值。”
Global AI 的創新內核在于風險結構的重塑 :通過小額分散投資降低單一項目風險,以規模化布局對沖早期不確定性。成功的關鍵,在于能否構建起強大的正向循環—讓更多項目吸引更多投資人,進而催生更優質項目。當傳統 VC 機構仍深陷于單個項目長達數月的盡職調查時,李明順引領的這場與時間競速的創新實驗,已然全速啟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