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的起點,我將把深地鉆探第一軍的紅旗一直扛下去,帶領團隊在深地鉆探領域不斷前行,創造不負時代的業績,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貢獻力量”
沙海茫茫,一望無際。一臺紅白相間的鉆機靜靜佇立,指向藍天。井場兩旁矗立著36個黃色大字格外醒目——“進軍深地挺民族脊梁 挑戰禁區鑄大國重器 當好深地科技種子隊 爭做能源保供頂梁柱”。
這里,是塔克拉瑪干沙漠,中國首口超萬米科探井——中國石油深地塔科1井所在地,也是林楠和同事們日夜兼程奮斗了600多天的“主陣地”。
2025年5月,作為120001鉆井隊平臺經理,林楠榮獲第十三屆中國石油集團公司“十大杰出青年”。頒獎詞寫道:他們立足崗位、苦練本領,錨定建設世界一流目標,在重大工程建設、重要項目攻堅、重點改革突破等“急難險重新”領域爭當排頭兵和生力軍,為集團公司全力奮進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這是林楠投身石油行業17年來的真實寫照。
到廣闊的西部去
位于四川省東北部的小縣城蓬安是林楠的家鄉,他的父親是一名中學教師。由于學校與家距離較遠,加之工作繁忙,父親一周才能回家兩三次,因此林楠童年時的回憶更多來自與母親的相處。
高中畢業時,林楠考入西南石油大學石油工程專業。當談及為何選擇這個專業時,他坦言一是離家近,二是考慮了未來就業前景。在相對寬松的家庭氛圍中長大,他從小就比較有主見。對未來的職業規劃,林楠認為,需要通過自身奮斗來獲取人生價值。因此,他沒有采納父母的建議,“報考工作條件相對好一點的油氣儲運專業”,而是選擇了更為艱苦的石油工程專業和該專業中最艱苦的鉆井方向。“工科偏實操,更適合我們這種成績不算好也不算差的去闖。”
大學時期,林楠的學習生活豐富多彩。大三開始的地質實習,讓他體驗了很多個“人生第一次”。他回憶到,去采集巖石的山路很不好走,遇到泥濘狹窄的小路則需要大家手牽手,通常一走就是五六個小時。盡管十分疲勞,但這段經歷令他對石油精神、專業理念、工作性質產生初步的認知和理解。
2009年,林楠畢業后入職中國石油西部鉆探公司(以下簡稱“西部鉆探”),帶著“我為祖國獻石油”的夢想,離開巴蜀大地前往廣闊無垠的戈壁腹地。
作為職場新人,林楠被安排到南疆塔里木鉆井隊進行實習。踏上塔克拉瑪干沙漠的瞬間,眼前的景象令他震撼,心情久久難以平靜——一座座矗立在連綿沙丘中巍峨的井架,一個個在荒原大漠中辛勤忙碌的石油人,此刻都真真切切地呈現在面前。他心中涌起無盡的豪情壯志,暗自立下誓言:一定要在這片人跡罕至的土地上,“鉆”出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扎根沙漠,努力生長”
現實通往理想的路常常荊棘遍布,石油鉆井工作的艱辛與挑戰遠遠超乎林楠的想象。
鉆井工人常年身處人跡罕至的野外,長時間風吹日曬、霜打雨淋。南疆的鉆井工作更為不易,夏季沙漠的條件格外艱苦:高溫難耐、風沙肆虐、毒蚊蟲不計其數、信號不通。“地表溫度最高達七八十攝氏度,白堿灘的毒蚊子能咬透我們的長袖工服,沙塵暴隨時都能感受。最厲害的那種就像電影《木乃伊》里的一樣,看著一堵沙墻就過來了,然后遮天蔽日什么都看不見。”尤其難耐的是,沙漠中水源難覓,有時因拉水車故障,他和同事一連幾天都無法洗澡,汗水與沙塵混合著黏在身上……這些常人難以想象的情形卻是石油工人在沙漠生活的常態。
面對一望無際的戈壁,林楠坦陳,也曾經有過退縮的念頭。但母校“下基層、干實事、早成材”、“為祖國加油,為民族爭氣”的諄諄教誨,以及老一輩石油工人的事跡,仿佛黑暗中的指路明燈,每當想起便可驅散一時的迷茫。他明白,人生的每一步都不白走,走好這條自己選擇的道路,就是對人生的一種磨礪。
實習期間,林楠除了做好“打大鉗、起下鉆”等工人崗的本職工作,還充分利用空閑時間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像鉆研復雜的鉆井原理、地質構造等。他努力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積極投身到工程實踐之中。
2011年,林楠所在的井隊接到了克深102井的施工任務。當來到庫車山前井時,他發現超深井提速遠比想象中更復雜更艱巨。井下作業高風險、地面設備高負荷、地層構造高壓力這三座風險復雜的“大山”,讓擔任技術員的林楠倍感前所未有的挑戰。“那時候庫車山前井應該屬于國內最難打的幾個區域之一。我從北疆剛過來,以前打的淺井就三四千米,到南疆來打最難打的7000米井。每一個區塊,地層構造、鉆井的泥漿等等都不一樣。之前沒干過,就要重新學習,快速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去適應。”于是,他主動向塔里木油田優秀的鉆井監督學習深井井下復雜事故預防及處理方法;沒見過的工具請教廠家技術人員了解原理、收集資料、鉆研使用方法;工具入井前無論多晚都要在鉆臺盯防,保障工具安全順利接入。
面對山前井鹽層縮徑、泥巖段垮塌、薄弱層漏失、高壓鹽水溢流、巨厚礫石層卡鉆等復雜難題,林楠積極與技術、設備骨干共同商討對策。每一趟起下鉆40個小時,他都全程堅守在司鉆操作室監護,記錄下包括套管內每五柱記錄上提下放懸重、裸眼段每三柱記錄上提下放懸重、每500米測試旋轉扭矩等100多頁的參數資料。不大的井場,林楠每天上下鉆臺、巡檢設備和崗位超過1.5萬步,短短一個月就瘦了近20斤。
林楠常說,學習沒有止境,技術永遠在革新,隨著承鉆的井深不斷加深,面臨的問題不斷變化,作為工程技術人員,在施工中遇上井下復雜,不僅要對井下情況要清楚,遇到突發情況還要判斷準確,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因此,在日積月累中,他養成了每做完一項工作都要仔細總結,找出成功經驗和存在不足的習慣,儲備了大量的專業知識,一路成長為鉆探領域的“內行人”。
2013年,在克深806井施工中,作為平臺副經理兼工程師的林楠和同事們用行動克服了施工現場的惡劣天氣,全隊精益施工,全力推進鉆井提速,最終以日進尺801米、月進尺3169.75米的最好成績創當時塔里木油田庫車山前區塊日進尺、月進尺紀錄,并榮獲自治區重點工程油氣勘探三大陣地戰勞動競賽“鉆井杯(庫車山前)”。而后完工的克深131井、博孜901井、大北302井等一批重點井,創下10余項油田和區塊鉆井紀錄,而且每口井都獲得高產油氣流,為塔里木盆地克拉-克深、博孜-大北兩個萬億方大氣區建設和西氣東輸保供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爭當開拓創新“扛旗人”
在工程師崗位經過6年的歷練后,2018年,林楠迎來了職業生涯的新起點——擔任西部鉆探巴州分公司90008鉆井隊平臺經理。得知自己即將負責這支名聲在外的標桿隊,深感重任在肩的他告誡自己:身為黨員,一定要扛起這面光榮的旗幟,絕不能讓它在自己手中有褪色。
就在林楠走馬上任的第二個月,一個超高的目標意外降臨:承鉆中國石油集團重點風險預探井——輪探1井的重任,沉甸甸地交到了他和團隊手中。
輪探1井設計深度8500米,是2018年塔里木油田設計井深最深的井。林楠介紹,國際上一般將超過4500米的井稱為深井,超過6000米的井稱為超深井,輪探1井正屬于超深井。鉆井到達一定深度后,每向下一米,其難度都會呈幾何倍數增長。隨著深度的增加,地層內部溫度不斷上升,平均深入100米就上升2.5℃至3℃;地下7000米的巖層中還隱藏著1000個大氣壓,非“利器”不能克服。“上天容易入地難,地球內部情況太復雜了。每隔100米,地質構造完全不一樣,因為地層經過了復雜的地質變化和上億年的沉積才得以形成。”在塔里木盆地鉆井,面臨的都是世界級鉆井難題——全世界衡量鉆井難度的13項指標中,塔里木盆地就有7項名列第一。這個任務將是一次巨大的挑戰,也是對團隊整體實力的重大考驗。林楠和團隊心中既緊張忐忑,又涌動著昂揚的斗志。
經過一周緊鑼密鼓的設備安裝,2018年6月30日,輪探1井開鉆的號角如期吹響。正當全隊滿懷信心地投入在工作中,7月23日,一場意外不期而至。
“泵壓由22MPa下降至19MPa,懸重由196噸下降至180噸,扭矩由18.46千牛下降至5.11千牛!”聽到對講機中傳來急促的匯報聲,正在整理資料的林楠迅速向鉆臺跑去。他預測應該是鉆具斷了,事實印證了他的判斷。由于無法正常鉆進,工程被迫暫停。
在處理事故的20多天里,林楠一直堅守在鉆臺上,不敢有絲毫懈怠,特別疲勞時就隨便找個角落小憩片刻,短暫的休息后又立刻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7月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驕陽似火,他身上的工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如此反復,工服后背處被曬出一朵朵“鹽堿花”。經過夜以繼日的艱苦努力,此次事故終于順利解決。
2019年6月,歷經無數的艱難險阻,輪探1井終于鉆到當時的亞洲第一深度8882米,相當于在地層下鉆出了超越珠穆朗瑪峰的高度。
在井時間長達四個多月的林楠,終于長出了一口氣,準備回家休整一番,他心中滿是對家人的思念和愧疚。然而,這份寧靜僅僅持續了三天。同事打來電話,在鉆至井深8882米時,發生了卡鉆事故。林楠的心猛地一沉——鉆具卡住,這口打了300多天的超深井就有可能報廢!責任重于泰山,次日清晨他便告別妻女,以最快的速度踏上返程的航班。
7月19日,林楠帶領90008鉆井隊歷時408天,終于克服了重重困難,圓滿完成輪探1井的鉆探任務。輪探1井先后創下國內和國際鉆井紀錄9項,獲產超百立方米/日以上工業油氣流,首次確認了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鹽巖油氣的“母源”,將塔里木盆地油氣勘探“死亡線”延伸至8200米以深,使寒武系鹽下從探索研究對象轉變為勘探部署目標,開辟了中國西部超深層油氣勘探新領域。
“現在鉆8000多米的井,最快的不到100天,提速效果很明顯,突破很大。”林楠表示,此次鉆探對后續的超深井特別是萬米井起到至關重要的基礎性技術積累和支撐作用。
向深地萬米進軍
我國深層油氣資源豐富、潛力巨大,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占全國油氣資源總量的34%。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油氣勘探開發力度不斷加大,高質量發展體系日趨完善。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力度,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確保能源安全”。加快深層、超深層油氣勘探開發,已成為我國油氣接替戰略的重大需求。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向地球深部進軍、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中國石油集團公司黨組作出萬米深地科探工程的戰略部署,最終決定在塔里木盆地開鉆我國首口萬米井。而鉆探國內首口萬米深井的艱巨任務,再次光榮地交給了西部鉆探。
“打萬米超深井這是我們幾代石油人的夢想。”林楠深知這項任務的重大意義,毫不猶豫地主動請纓,渴望為國家的能源安全貢獻力量。
為切實保障萬米級特深井“打成、打快、打好”,中油技服、寶石機械及西部鉆探等企業集合精銳力量,聯合多輪次技術攻關,共同鍛造萬米深井鉆探“利器”——12000米特深井自動化鉆機,攻關研發智能控制一體化平臺、鉆井自主決策工控系統、超高重載井架底座、70兆帕循環系統等關鍵核心技術,為萬米深地工程科學探索研究架起“高速通道”。
在緊鑼密鼓地推進裝備制造進程的同時,西部鉆探也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精心選優配強萬米深井干部員工,成立了120001鉆井隊。林楠成為這個光榮集體的一員并擔任平臺經理。
在鉆機制造期間,林楠和同事們駐守寶石機械廠監造,依據設備監造清單緊盯設備生產進度,對標計劃時間節點,完成清單化日進度報表,確保質量零缺陷、安全零事故、工期零延誤目標實現。廠房午時的氣溫經常在30℃以上,為確保設備配套與預定的計劃時間相吻合,其他員工午休時,林楠經常獨自在廠房內測量各類數據、標注各種參數,不顧汗如雨下,日復一日地堅持。
他參與設計研發數十次,跟蹤生產進度80天,確保進度如期進行;組織工程師、電氣師、機械師等骨干力量三班倒,全過程參與鉆機的安裝、試驗,分工學習、協調、推進二層臺機械手、鐵鉆工、動力貓道、液壓吊卡等自動化設備的安裝、標定、調試及自動化聯調;積極與寶石機械等廠家溝通交流,確保鉆機如期發運。
2023年5月30日11時11分,深地塔科1井在塔里木盆地鳴笛開鉆。對林楠而言,120001鉆井隊面臨的挑戰也正式開始。“困難面前有我們,我們手下無困難。”他用簡潔的話語鼓舞全隊的士氣。
為把鉆井時效提上去,最大限度提高起下鉆、換鉆頭、中完作業等工作的效率,林楠手持秒表連續跟蹤幾個班,記錄下11道工序、60個工況的操作時間,深入分析每一個可能影響施工進度的環節,竟查出了200個時效浪費點。
他帶領隊班子成立攻關小組,從設備的維護保養入手,確保鉆機等關鍵設備始終處于最佳運行狀態,減少因設備故障而導致的停工時間;組織技術骨干成立專項攻關小組,對鉆井工藝進行優化改良——通過研究地層特性,選擇最合適的鉆頭和鉆具組合,提高鉆進效率;加強對員工的技術培訓,提升操作技能和應急處理能力,讓每一個員工都能在崗位上發揮出最大的效能。
最終,僅用時44天,深地塔科1井鉆井進尺便突破5000米,較設計周期提前2天,提速效果顯著。12月25日,深地塔科1井較設計周期提前49天突破9028米,刷新蓬深6井的亞洲最深直井紀錄,全面邁入高難地層鉆進階段。
2024年2月,正值春節前夕,林楠把探親的機會讓給其他同事,自己留守值班。此時,深地塔科1井正處于沖刺萬米的階段。尤其是鉆進到9800米后,因地層巖性硬度高、可鉆性差,有時一天的進尺只有幾米。生產任務緊、壓力大,讓他犯了胃病,熱敷、吃藥只能緩解片刻。林楠婉拒了工程師們勸他去治療的建議,直到探親的同事返崗才去醫院。“那時候所有人都著急,主要還是有心理壓力——所有人都在期待著沖刺萬米。關鍵時刻我必須堅守在這里,與大家一起為沖刺萬米的目標而努力拼搏。”他以實際行動彰顯著一名黨員的責任與擔當。
深地塔科1井開鉆前,全球陸上垂深超萬米的井只有蘇聯科拉SG-3井,這口井垂深12262米,鉆井過程歷時23年,其中艱難不言而喻。在9800米以下特深層缺乏同類鉆井資料供參考,也沒有技術參數指標可以借鑒的情況下,林楠和團隊只能在“科技無人區”摸索前行。
“2024年3月4日,我們用時279天就完成了萬米,但鉆到10910米卻用了586天,相當于最后這900多米,我們打了300多天。未知的東西太多了,特別是萬米過后,井下的巖石力學和以前的認知完全不一樣,包括液體的轉變都和以前不一樣了,沒見過。”他坦言。
林楠介紹,深度接近萬米時,井下不僅溫度和壓力越來越高,超過常規鉆井工具額定抗溫抗壓極限,還存在井漏、溢流、易斜以及高濃度硫化氫等劇毒、易燃氣體等風險,稍有處置不當,便容易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比如,鉆到寒武系下秋里塔格組時,井壁剝落的巖屑明顯增多,最大的如紅棗般大小——這是非常危險的信號,專家研究決定提高泥漿密度以增強封堵防踏能力,達到穩住井壁、撐住地層的目的。“但具體提高多少大家心里都沒底,提多了泥漿就會壓漏地層。”實踐出真知,他提出每次只提0.01米,“一點一點地嘗試,總能找到平衡點”。經過4輪調整、循環,剝落塊一點點變小,最終達到預期目標,鉆進作業得以安全進行。
2025年2月20日,中國石油集團宣布,中國首口超萬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在地下10910米勝利完鉆,創造了全球陸上鉆井突破萬米“最快”279天等五大工程紀錄,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垂深井。
與此同時,該井還成功鉆取我國首份萬米以下巖芯標本,首次取得萬米測井數據等地質資料,繪制出亞洲首套萬米深層古地質圖,填補了萬米地質理論認識空白。深地塔科1井的成功鉆探是我國在“深地”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進展,以“中國深度”助力我國石油事業邁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作為深地塔科1井的建設者,林楠表示,向地球深部進軍是一個長期、堅定的過程,他相信10910米井深的紀錄會被不斷突破,最多一兩年。
入職17年來,林楠親歷了行業由人工向機械化、智能化的飛速發展,連續攻克超深、超高溫、超高壓等諸多世界級難題,成功突破萬米鉆探關鍵技術,獲得中國石油集團公司油氣勘探重大發現特等獎,先后榮獲中國石油集團公司先進工作者、中國石油集團公司第二屆“感動石油人物”、中國石油集團公司“十大杰出青年”等稱號。
面對鮮花與掌聲,林楠說,這些榮譽是時代賦予的。“是時代造就了我們這些人。站在新的起點,我將把深地鉆探第一軍的紅旗一直扛下去——以鐵人精神為指引,牢記‘端牢能源飯碗’的使命,持續提升技術能力,勇于創新突破,帶領團隊在深地鉆探領域不斷前行,創造不負時代的業績,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 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