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古老的窯火仍在燃燒,而許澤榮和他的團隊,正用匠心與智慧,讓這千年窯火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在廣東潮州高厝塘的青石板路盡頭,白墻黛瓦間,一座以個人名字命名的窯變藝術館靜立如詩。晨霧漫過屋檐時,館內陳列的窯變瓷器泛著幽光,釉色里流動的云霞、山川與星河,似是將千年窯火的故事凝固在瓷胎之上。每當許澤榮推開雕花木門,指尖撫過那些紋理天成的作品,便能聽見泥土與火焰跨越時空的低語——這是傳承千年的技藝,在當代綻放的嶄新篇章。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窯變藝術館館長,許澤榮用十余載春秋,在傳承與創新的道路上篤定前行。從初入瓷
◎本刊記者 李菡丹
許澤榮 讓窯變藝術綻新光
在這里,古老的窯火仍在燃燒,而許澤榮和他的團隊,正用匠心與智慧,讓這千年窯火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泥廠時被窯變瓷器驚鴻一瞥的青年,到扛起非遺傳承大旗的行業領軍人;從滿腔熱血的青年藝術創業者,到為傳統工藝發聲的人大代表,他的人生軌跡始終與窯變藝術血脈相連。
“窯變藝術最獨特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不可復制性。每一件作品都是窯火與釉色的獨特對話,色彩和紋理自然天成。這門藝術承載著中國千年陶瓷文化的深厚底蘊,是傳統文化的瑰寶。它在傳統文化中,不僅是工藝傳承的結晶,更體現了古人對自然和藝術的深刻理解與探索,是中國傳統美學和智慧的象征。”在守護文化根脈的堅守中,在與時代脈搏同頻的創新里,許澤榮以匠人之心為墨、以創新思維為紙,讓古老的窯變藝術在新時代煥發蓬勃生機。
窯變藝術點燃傳承火種
2008年的一個清晨,潮州瓷泥廠的年輕工人許澤榮像往常一樣運送瓷泥樣本。當他路過一家陶瓷廠車間時,一件被玻璃罩精心保護的器物突然攫住了他的目光——那是一件窯變藝術瓷,斑斕的釉色如流霞映空,紋理似山水天成,在展廳的燈光下散發出神秘而瑰麗的光澤。“當時,我就像被磁石吸住了,腳根本挪不動。”許澤榮在回憶中仍難掩激動。然而,當他試圖靠近觀賞時,工作人員警惕地阻攔和“數十萬元”的售價標簽,像一道驚雷劈開了他對陶瓷工藝的認知。
自幼浸潤在潮州陶瓷文化氛圍中的許澤榮,從未想過家鄉的傳統工藝能達到如此價值高度。潮州作為 “中國瓷都”,制瓷歷史可追溯至唐代,而窯變藝術作為陶瓷燒制中的“偶然天成”,更是千年工藝的巔峰之作。這次邂逅如同一顆火種,點燃了他內心深處對傳統技藝的敬畏與向往。“為什么價值連城的窯變藝術,不能讓更多人了解?為什么傳統工藝的魅力,只能被少數人擁有?”帶著這樣的思考,他毅然辭去瓷泥廠工作,回到家鄉高厝塘,在家里的支持下,創辦了許澤榮窯變藝術館。
開館初期的日子充滿艱辛。為了掌握窯變技藝,許澤榮走遍全國各大陶瓷廠區,搜集散落民間的老釉方;他在廢棄的龍窯旁搭建簡陋工作室,反復試驗釉料配比與燒制溫度。
“窯變講究‘火的藝術’,溫度差1℃,窯位偏10厘米,出來的效果就天差地別。”許澤榮指著工作室墻上密密麻麻的試驗筆記說,“這十余年燒掉的瓷泥能填滿半個池塘,成功的作品卻不足百分之一”。這種近乎苛刻的追求,讓他逐漸掌握了窯變藝術“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奧秘,其創作的《流光瀲滟》、《湖光山色》等作品,因釉色流動如天然畫卷,被業內譽為“當代窯變活化石”。
千年窯火照亮現代生活
在許澤榮看來,窯變藝術的魅力不僅在于其工藝的不可復制性,更在于它承載著中國人“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古人說‘窯變無雙’,每一件作品都是火與土的即興創作,這種自然天成的美學,正是傳統文化最珍貴的基因。”他輕撫著一件剛出窯的《江山如畫》釉瓶,瓶身青藍色的紋理如云海翻涌,“你看這道流釉,完全是在窯內自然形成的,人力無法刻意模仿”。
為了讓這門千年技藝煥發新生,許澤榮走出了一條“傳統根基+現代表達”的創新之路。在工藝上,他將現代材料科學與傳統釉料配方結合,研發出耐高溫的環保釉料,使窯變作品既能保持古拙質感,又符合現代環保標準;在題材上,他從山川河流、星空宇宙中汲取靈感,創作的《潑墨畫江山》將祖國風光通過窯變釉色呈現,豐富的色彩與流動的紋理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在器型設計上,他打破“重觀賞輕實用”的傳統,開發出窯變杯子,讓藝術走進日常。
“有位深圳的設計師買了我的窯變咖啡杯,說每次倒咖啡都像在欣賞一場微型窯變,”許澤榮笑著說,“這就是我想要的——讓傳統藝術與現代生活產生化學反應”。
線下線上的立體傳播體系,是許澤榮推動窯變藝術破圈的關鍵舉措。線下藝術館內,每周都有“窯變體驗日”,年輕人可以親手捏制瓷坯、調配釉色,甚至參與小型窯爐的燒制過程。“上個月有個‘00后’女孩體驗后,回去就把微信頭像換成了自己做的窯變小碗。”許澤榮展示著手機里的照片,“這種親身參與感,比任何宣傳都有效”。
線上平臺則成為更廣闊的傳播舞臺,許澤榮的抖音賬號“十八先生!!!”有5000多位粉絲,雖然目前粉絲數量不多,但多條視頻的播放量都能達到數十萬甚至更高。他說,在一次直播中,當窯門打開,釉色在陽光下變幻的那一刻,彈幕里全是“老祖宗的智慧”、“太美了,好神奇啊”,這種文化認同讓人特別感動。
人大代表為傳統工藝代言
2023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后,許澤榮的工作室多了一個文件柜,里面整齊擺放著厚厚的調研筆記。“從藝術創作者到人大代表,身份變了,但初心沒變——都是為了讓窯變藝術更好地傳承下去。”他翻開其中一本,里面記錄著走訪潮州20多家陶瓷作坊的見聞:“老藝人林伯說,兒子不愿學手藝,嫌又臟又累;年輕陶藝師小陳反映,高校陶瓷專業課程與實踐脫節……”這些一線聲音,成為他提出議案的重要依據。
在全國兩會上,許澤榮提交的《關于搭建文化科技融合服務平臺,引導文化產業集聚發展的建議》引發廣泛關注。建議中提出的“大師工作室學徒制”、“鼓勵高校、職業院校與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合作”等舉措,直指當前傳統工藝人才斷層的痛點。
“培養一個合格的窯變工藝師,至少需要8年時間,期間要耗費大量材料和精力,很多年輕人根本等不起。”許澤榮算了一筆賬:“光燒制試驗品,每年就要花費幾十萬元,這還不包括場地和人工。”為了破解這一困境,他主動與華南理工大學達成合作,在藝術館設立就業與實習基地,由資深工藝師帶徒,學生不僅能免學費學習,還能獲得創作補貼。
“小朱現在已經能獨立完成基礎釉料配制了。”許澤榮指著正在藝術館忙碌的徒弟朱淑貞說道,眼神里滿是欣慰,“那個扎著長辮子的女孩,前不久剛燒制出一件釉色流動如霞的窯變作品。你看,釉面中紫藍交織的紋路自然暈染,就像把古城的晚霞封存在了瓷器里,連我都忍不住贊嘆后生可畏”!
鄉村振興也是許澤榮履職的重點方向。他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將自身藝術專長與家鄉實際結合,推動整村系統規劃,與村集體、村民建立合作社,以窯變藝術為產業帶動鄉村發展。目前,他正與村里共建村史館、窯變文化藝術展覽館等一系列鄉村振興項目,以文化、美食、藝術、旅游振興為方向,豐富鄉村旅游內容,增強其持續性。2024年,他的家鄉高厝塘被評為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此外,許澤榮還曾在全國兩會中提出《關于搭建國際藝術陶瓷交流平臺,促進世界陶瓷文化交流,提升中華文明軟實力的建議》。他建議,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整合國內如江西景德鎮、廣東潮州等地的藝術陶瓷資源,全力打造具有國際知名度與美譽度的國際藝術陶瓷交流平臺,并定期舉辦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陶瓷藝術節,邀請國際知名陶瓷藝術家、專家、學者、標桿企業參與其中,進一步強化國內、國際間的陶瓷文化藝術交流,積極探索藝術陶瓷與產業融合發展的創新路徑。同時,探索建立中國藝術陶瓷“藝術+科研”機構,構建產、學、研一體化模式,為我國藝術陶瓷發展創新提供堅實的人力支撐和技術支撐。
許澤榮強調,未來他會繼續關注文化產業和鄉村振興領域,推動相關政策更好地落地。同時,他也會關注新興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應用,為文化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貢獻力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讓窯變藝術走向世界
為了讓窯變藝術走出國門,許澤榮做了許多嘗試。除了在潮州、北京、廣州、深圳、上海等地設立自己的窯變藝術館之外,他先后在全國各地舉辦了數十場個人藝術作品展。比如,在河北舉辦的“窯火生輝——釉彩天成”個人藝術展,在深圳舉辦的“窯火圳情”高端作品沙龍,在廣州舉辦的“陶思釉語”高溫窯變釉陶藝作品展等,都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愛好者駐足觀看,贏得一致好評。他還參加亞洲青年藝術沙龍,與亞洲各地優秀人士分享交流行業學術。
“在北京的個人作品展上,一位來自意大利的設計師說,我們的窯變讓他想起威尼斯的玻璃藝術,但更具東方哲學意境。”這種文化認同讓許澤榮更加堅定了文化自信,“傳統工藝要走向世界,不能只靠老祖宗的東西,必須有當代的表達”。
公益事業也是許澤榮傳承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向全國各大高校捐贈窯變作品作為教學標本,在中小學開設“窯變藝術課堂”,還發起“窯火傳承計劃”,多次參與國內公益慈善拍賣會,所籌善款全部捐出,為偏遠地區的孩子提供藝術啟蒙。“去年在山區,一個小女孩用當地陶土做了件窯變小泥人,開心地說像她家后面的山。”他眼眶微濕說,“這就是文化的力量,它能讓相隔千里的人產生共鳴”。
站在藝術館的窯爐前,許澤榮凝視著熊熊燃燒的火焰。“每次開窯都是一場冒險,也是一次與千年窯火的對話。”他說,“作為傳承人,我們既要做窯火的守護者,也要做光的傳遞者”。如今的許澤榮窯變藝術館,不僅是潮州陶瓷文化的展示窗口,更是傳統工藝創新的試驗田。在這里,古老的窯火仍在燃燒,而許澤榮和他的團隊,正用匠心與智慧,讓這千年窯火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吸引青年投身嶺南文化
“傳承嶺南文化,挖掘與記錄是基礎。就像我專注的窯變藝術,這一嶺南傳統工藝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許澤榮提出,應系統梳理其歷史脈絡、工藝傳承體系,組織專業團隊深入調研,將每一道工序、每一項關鍵技術,以及前輩們的創作經驗、藝術感悟詳細記錄,建立全面且權威的技藝傳承數據庫。“這不僅是對傳統的保存,更是為后續創新提供堅實依據。”
想要創新,藝術交流平臺的搭建至關重要,許澤榮坦言:“我計劃在廣州和深圳建立多功能藝術綜合展館,旨在匯聚各方力量,吸引不同領域的藝術家與文化愛好者。”窯變藝術作為中國傳統陶瓷工藝中的瑰寶,以其獨特的釉色變化和不可控的自然美感著稱。嶺南文化以其開放包容、務實創新的特質,為窯變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豐厚的土壤。
“在這里,鼓勵跨界合作,將嶺南文化元素與現代科技、時尚設計等相融合。以窯變瓷器為例,從傳統的造型、圖案中提取靈感,結合現代審美與生活需求,創作出符合當代潮流的作品。”許澤榮表示,通過這個平臺,可以讓創新作品突破地域限制,走向國內外藝術舞臺,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并投身嶺南文化傳承,從而壯大傳承隊伍,拓寬傳承的廣度與深度,打造極具影響力的嶺南文化新名片。
傳統文化的復興,不僅增強了文化自信,更為產業升級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在許澤榮看來,文旅融合是激發廣東文化產業新動能的關鍵,通過整合文化與旅游資源,能推動二者協同發展,為經濟增長注入活力。
除了打造沉浸式文旅體驗,許澤榮建議舉辦文旅節慶活動,如“嶺南窯變文化節”,開展作品展覽、燒制表演、國際交流論壇等活動,同時結合嶺南美食文化,設置特色美食節,用窯變瓷器作餐具展示,提升文旅國際知名度。
回望自己走過的路,許澤榮建議青年創業者首先要有敢于創新的勇氣,打破傳統思維;還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創業路上困難重重,不能輕易放棄;要重視團隊建設,一個好的團隊能發揮出1+1gt;2的效果。青年創業者需要具備創新能力、領導力、溝通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工作,激勵更多青年投身文化產業和創新創業,為他們樹立榜樣;為青年提供更多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成長成才,實現自己的夢想,為社會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從百萬瓷藝的震撼到藝術館里的堅守,再到全國人大代表的履職擔當,許澤榮的人生如同一件窯變作品,在時代的窯爐中經歷著淬煉與升華。他用行動證明:傳統不是過去時,而是進行時,只要有匠心守護、創新賦能,千年窯變也能在當代綻放出最絢麗的光彩,為文化強國建設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責任編輯 王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