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地質災害風險區
中圖分類號:P69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5168(2025)12-0110-04
DOI: 10.19968/j.cnki.hnkj.1003-5168.2025.12.021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 Risk in Huyi District,ShaanxiProvince
MA JiqiJIANG Lei XU Shizhao GUO Min (Xi'anMunicipal EnvironmentalMonitoringStation,Xi'an71Oooo,China)
Abstract:[Purposes] This study aims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geological hazards and their development trends in Huyi District,and enhance the ability to prevent and control geological disasters.[Methods] Through 1:50,000 geological hazard risk assessment,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drilling were conducted to identifythe type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geological hazards in the region,and the distribution pattem of geological hazards was summarized.[Findings] According to the slope unit, the geological hazard risk area is clasified into 34 zones,and the geological hazard investigation spatial database is established,among them,there are 11 extremely high risk areas,17high risk areas,3 medium risk areas and 3low risk areas.[Conclusions]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geological hazard risk areas,fully consider the factors of extremely high geological hazard and high-risk areas in the preparation of national spatial planning,and strictly regulate land use.
Keywords:geological hazard; risk assessment;geological hazard risk area
0 引言
質災害局勢,降低地質災害導致的損失[1。本研究通過鄠邑區1:5萬地質災害風險評價項目,統籌考慮地形地貌、地質構造、斜坡單元、水文地質、人類工程活動等影響因素,進行風險區劃定。
西安市鄠邑區地處關中平原中部,主要由北部平原、山前洪積扇裙和南部秦嶺山地等3種地貌單元組成。地質災害主要分布在秦嶺山前洪積扇斜坡地帶和秦嶺山區,是西安市地質災害重點防范區縣。開展地質災害風險評價能夠及時研判地區地
1 研究區概況
鄠邑區地處陜西關中平原中部地區,行政上隸屬于西安市,處于秦嶺北麓地段,具有重要的生態屏障功能,轄區內礦產、水資源豐富。鄠邑區內戶籍人口約60.41萬,常住人口約59.52萬,人口密度約為461人 /km2 ,地理坐標為東經 108° 22′ 至 108°46′ ,北緯 33°46′ 至 34°16′ ,南北最大距離約 53km ,東西最大距離約 30km ,轄區面積為1 282km2 。
1.1氣候條件
鄠邑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冷暖分明,多年平均氣溫 13°C ,年平均降水量602.4mm ,降水量年際變化大。近20年來,年最大降水量為 908.5mm ,最小降水量為 424.8mm ,相差近2倍,主要降雨階段集中于7月至9月。近年來極端降雨頻發,遠遠超出地質環境的承載能力,是造成地質災害頻發的主要原因。
1.2 地質情況
鄠邑區地形主要分為基巖山區、山前坡地和北部平原區。基巖山區受構造作用影響,形成高山深谷,區內巖性主要是片巖、石英巖、大理巖、花崗巖、粉砂巖、千枚巖組成,在風化作用下,在坡體形成一定厚度的坡積物,地質環境復雜。北部為平原地帶,地質災害不發育。
按照地層由老到新的次序,主要由下一中元古界寬坪群、中元古界秦嶺群、下古生界丹鳳群、下古生界斜峪關群、古生界二郎坪群、泥盆系池溝組、泥盆系青石埡組、第四系等不同類型地層構成。區內主要由北秦嶺加里東褶皺帶和渭河斷陷2個構造單元組成,區內褶皺和斷層較為發育。在秦嶺北麓山前大斷裂及紙房斷裂構造的影響作用下,區域內巖體破碎,工程地質及物理力學性能指標均較低,在強降雨和人類工程活動作用下,極易誘發滑坡、崩塌,泥石流。鄠邑區歷史上未發生大的地震,地震峰值加速度在 0.1~0.2g ,秦嶺高山區為 0.1g ,北部平原區為 0.2g ,地質災害受地震影響較小。
1.3水文地質情況
地表水:鄠邑區境內主要由澇峪河、新河、太平河、高冠河4條水系組成,為水資源富集地區,貫穿全區南北,均屬于黃河流域。各條河流形成水網補給平原地下水,用于日常生產生活。按照中等年計,地表水總量約為31850萬 m3 ,占全年降雨量的34% ,地表水徑流深度由南到北逐步遞減,深山區徑流深度為 450mm ,中低山區 350mm ,平原區低至40mm ,僅為深山區徑流深度的十分之一。秦嶺山區段河流縱坡降較大,汛期強降雨期間極易誘發山洪泥石流災害。
地下水:鄠邑區含水層主要由秦嶺山區基巖裂隙水、第四系松散層潛水、深層承壓水組成。第四系松散層潛水層主要徑流補給方式為降雨,水位受降雨影響大,主要分布在山前洪積扇,地下水是誘發滑坡、崩塌的主要因素。
1.4地質災害歷史發生情況
據統計,鄂邑區近年來累計發生地質災害災險情16起,造成人員傷亡的有2起(澇峪教場水石流造成10人死亡2人失蹤,太平森林公園崩塌造成2人死亡1人受傷)。按照災害類型,發生崩塌8起、滑坡4起、泥石流3起、水石流1起,根據統計結果崩塌、泥石流屬于該地區多發性地質災害, 80% 的地質災害多發于6月至9月,而且多為非在冊地質災害隱患點,降雨是誘發地質災害的主要因素。具體情況見表1。
2 地質災害風險評價
地質災害風險性評價工作主要是指某一區段和時期內,各類承災體因遭受地質災害而造成損失的可能性。結合分析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危險性評價、易損性評價,利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地質災害風險評價,依據矩陣分析法,按照極高、高、中、低4個等級,劃定不同級別的地質災害風險等級[3-4],主要有以下影響因素。
① 地形地貌:確定地貌單元的形態、成因、類型,分析斜坡的高度、坡度、坡向等特征對地質災害
發育的影響。
② 地質構造:確定區域性活動斷裂發育情況、規模、活動強度等。
③ 工程地質巖組:確定區域內巖土體工程地質性質特征、風化程度、第四系覆蓋層厚度等,確定王體的分布、成因類型、厚度,巖體的巖性和產狀、節理裂隙、結構面強度等。
④ 人類工程活動:調查區內人類工程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城鎮基礎建設開發、水庫建設、農村切坡建房、旅游風景區開發、礦產資源開發等。
2.1 工作內容
風險調查工作的目的是解決“結構是什么\"和“隱患在哪里”的問題,查明區域孕災背景情況和風險隱患底數。現場調查時要充分利用高分辨衛星遙感、合成孔徑雷達、三維激光雷達等技術手段,開展空天地一體化的地質災害調查,動態掌握地質災害隱患變化特征,不斷提升地質災害隱患識別發現能力。統籌考慮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進行地質災害易發性、危險性、易損性評價,最終按照4個不同等級(極高、高、中、低)進行地質災害風險劃分。劃定結果可用于日常防災工作,不斷健全防災工作體系,加強地質災害風險區管理,編制國土空間規劃時應充分考慮地質災害極高、高風險區因素,嚴格進行用途管制。
第一階段編制設計書,將調查區分為重點調查區1:1萬比例尺和一般調查區1:5萬比例尺,開展地質災害野外調查和孕災地質條件調查、承災體調查,選取典型隱患點,按照 1:2 000 比例尺進行測圖,布設鉆探和物探工程,編制斜坡工程地質坡面圖,并進行野外驗收;第二階段編制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成果報告和數據庫,主要包括地質災害及隱患分布圖,孕災地質條件圖,地質災害易發性、危險性、易損性評價圖,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圖、風險區劃圖,地質災害防治區劃圖;第三階段成果驗收及資料匯交,主要包括空間數據庫驗收、圖件及說明書驗收、成果報告驗收、匯交資料。
2.2 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
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是指分析某個地區遭受地質災害的嚴重程度,并且預測將來一段時間內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本研究選取了地貌、坡度、坡向、高差、坡型、地層、巖性、水系、構造、植被、道路等11個評價因子,劃分了8188908個柵格單元,將研究區內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為高、中、低、非易發區4個等級,結果如圖1所示。
2.3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
在充分考慮地質災害易發性的影響下,綜合考慮鄠邑區累計年降水量、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等因素,與地質災害易發性結果疊加分析后,生成鄂邑區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圖,劃分為極高、高、中、低危險區4個等級,結果如圖2所示。
2.4地質災害易損性評價
地質災害易損性評價定義為承災體可能遭受地質災害的嚴重程度。本次研究將承災體分為人口、建筑、交通和其他等4類,按照不同承災體類型和等級進行易損性賦值[5-7],分為極高、高、中和低易損性4個等級,通過疊加分析,得到鄠邑區承災體易損性分析結果,如圖3所示。
2.5地質災害風險性評價結果
在統籌考慮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危險性評價和易損性評價的基礎上,按照技術要求中風險等級劃分原則,將鄠邑區地質災害風險區分為極高、高、中、低4個等級,如圖4所示。
鄂邑區地質災害風險性評價共劃分出34個分區,總面積為 1282km2 。其中地質災害極高風險區11個、高風險區17個、中風險區3個、低風險區3個,具體見表2。
3結論
① 通過前期資料收集、遙感數據解譯、野外現場調查,建立規模等級中型以上隱患點的三維數字模型,并對典型隱患點開展了鉆探工程,分析了穩定性,對全區的孕災環境進行了分析和地質災害風險區進行了劃定。建立了鄠邑區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數據庫,今后應及時更新群測群防系統,落實各級防災責任。
② 鄠邑區地質災害隱患共有29處,按照類型崩塌14處、滑坡10處、泥石流5處;按照規模等級分為大型2處、中型11處、小型16處。地質災害隱患主要分布在秦嶺山前老洪積扇區、太平峪和澇峪溝、秦嶺低山區,秦嶺中高山區地質災害發育較弱。
③ 地質災害分布規律滑坡如下:主要分布在秦嶺山前沖洪積扇邊緣斜坡地帶,一般為中小型土質滑坡;崩塌類型主要為巖質崩塌,主要分布在基巖山區,沿澇峪、太平峪沿線受紙房斷裂和臨一長斷裂控制的破碎帶分布;泥石流主要發育在溝谷流域面積較小、物源豐富、坡降較大的溝谷內,主要分布于澇峪河、太平河支溝及秦嶺北麓中低山區的沖溝內。
參考文獻:
[1]張茂省,唐亞明.地質災害風險調查的方法與實踐[J].地質通報,2008,27(8):1205-1216.
[2]田垚,周少偉,阮征,等.陜西省志丹縣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研究[J].水利水電快報,2023,44(9):35-44.
[3]王鵬,羅銀花,高世緣,等遼寧西部地區地質災害風險評價[J].防災減災學報,2023(4):88-92.
[4]童金山.商南縣地質災害綜合防治初步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22.
[5]李力濤.基于GIS的黃土地區地質災害風險評價研究-以山西省中陽縣為例[D].石家莊:河北地質大學,2022.
[6]蘭鳳銳.淺談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方法及成果[J].華北自然資源,2022(1):44-46.
[7]何濤.應用信息量模型法評價分析地質災害易發性和危險性分區[J].華北自然資源,2021(4):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