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9.2 文獻標志碼:A
0 引言
科教融匯是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的創新性表述,與職普融通、產教融合一并成為服務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著力點[1]。科教融匯的提出,其實質是促進科技、教育、產業要素間的動態耦合與協調發展,旨在通過科研促進教學,發掘學生潛能,培養高質量人才,適應產業轉型升級要求。這一理念的提出,不僅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新方向,也為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的協同創新指明了路徑。
當前,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高度相關,科技在高等教育與產業之間起著中介效應,科教融匯已成為推進科產教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教融匯作為新時代社會發展的歷史命題,其研究熱點與趨勢日益受到學術界的關注[2]。為系統梳理黨的二十大以來科教融匯的研究熱點,展現近年來科教融匯相關研究成果,本文使用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對中國知網(CNKI)文獻庫收錄的有關科教融匯期刊論文進行可視化分析,總結當前科教融匯的研究熱點與發展趨勢,以期為本領域的研究者和實踐者提供有益的參考。
1數據來源及研究方法
1.1數據來源與文獻篩選
本文使用的研究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CNKI)文獻檢索平臺。具體檢索方式是在檢索框中輸人“科教融匯\"進行主題檢索,時間跨度選取2022-2024年,文獻檢索截止時間為2024年12月10日,共檢索到學術期刊文獻624篇,剔除會議報道、書評、期刊欄目選題等與主題不相關的文獻,最終篩選出有效文獻共537篇。
1.2分析工具及研究設計
本文運用CiteSpace6.3.R1可視化軟件對篩選出的537篇有效文獻進行處理與分析。為確保時間上的連續性和分段的精確度,實驗中將時間模塊設定為從2022年10月至2024年12月。在進行網絡分析時,選擇不實施任何形式的網絡裁剪策略,其他模塊參數均為默認設置。本文主要采用可視化分析工具對篩選的文獻數據進行作者、發文機構、關鍵詞共現圖譜及關鍵詞聚類圖譜的繪制與相關分析。
2科教融匯研究的可視化分析
2.1 文獻時間分布
本文主要基于中國知網文獻數據庫年發文量進行分析,梳理了2022年以來有關科教融匯主題的發文情基金項目: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課題;項目名稱:科教產融合背景下智能光電技術應用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3JSJG665。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高層次人才科研啟動基金項目;項目名稱:高導熱絕緣聚苯并噁嗪復合材料的制備、性能及導熱機理研究;項目編號:YB20212001。作者簡介:趙春寶(1973—),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職業教育,科研管理。
況。數據顯示,自2022年以來科教融匯相關文獻量呈快速增長趨勢,2022年發文6篇,2023年發文159篇,2024年(截至12月10日)發文量則增長到372篇。可以看出,自從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提出“科教融匯”一詞以來,科教融匯已成為實施教育、科技、人才強國戰略的時代之需,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由之路,受到了學者的高度關注,研究成果也出現爆發式增長。
2.2作者發文分析
以篩選的537篇文獻為樣本,利用可視化軟件繪制出作者合作共現圖譜(見圖1)。如圖1所示,可視化圖譜共有97個節點與63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135,表明發文作者分布比較分散。其中,發文量排名第一的作者是盧曉中和林克松,各發文6篇;發文3篇以上的作者有9人(見表1),絕大多數作者發文1\~2篇,說明該研究方向尚未形成較為完善的核心研究者體系。同時,作者間的連線也比較稀少,說明現有發文作者間的合作不夠緊密,尚未形成比較穩定的研究團隊[3]


2.3發文機構分析
根據可視化軟件繪制出的發文機構合作網絡圖譜分析可知,圖譜中共有106個節點與76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137,發文機構間的連線較少。在所有發文機構中,發文量在3篇以上的機構有17家,其他多數機構僅發表了1篇文獻。從發文機構類型來看,17家研究機構主要來自高校,具體包括8家本科院校、8家職業院校和1家政府機構,共發文80篇,其中發文較多的是西南大學教育學部(14篇),天津大學教育學院(7篇),西南大學、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華南師范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高等研究院、西南大學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和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各發文5篇。可以看出,目前有關科教融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說明科教融匯作為當前重要的教育理念在推動人才培養改革創新方面受到了極大的關注,本科院校在理論方面具有較好的研究基礎,高職院校則在實踐探索方面擁有一定優勢
3科教融匯研究熱點與趨勢分析
3.1關鍵詞共現圖譜分析
關鍵詞共現圖譜共有198個節點,233條連接線,共現網絡密度為0.0119(見圖2)。可以看出,“科教融匯”“產教融合”“職業教育”等關鍵詞在圖譜中占據了顯著位置,且它們之間的連線緊密,表明這些關鍵詞在科教融匯研究中熱度較高,形成了該領域的研究核心。
根據圖譜分析數據,本文列出了頻次排名前12的關鍵詞(見表2)。其中,“科教融匯”作為核心關鍵詞,高頻次(260次)和高中心性(1.05)凸顯了其在整個研究領域的中心地位,不僅反映了學術界對這一創新性表述的高度關注,也顯示了其在推動科技、教育、產業融合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與此同時,“產教融合”和“職業教育”作為與“科教融匯”緊密相關的關鍵詞,分別出現了103次和97次,顯示出它們與科教融匯之間緊密的內在聯系。在頻次靠前的關鍵詞中還出現了“高職院校”“職業院校”“高職教育”等3個關鍵詞,這些關鍵詞與“職業教育”具有相似的內涵,可以看出,科教融匯在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中顯現出較大的影響力,受到了職教界的高度關注,相關研究在科教融匯的研究中占據了重要地位。


3.2關鍵詞聚類圖譜分析
在關鍵詞共現分析基礎上,進一步繪制關鍵詞聚類圖譜。通過聚類分析,共形成10個核心聚類區域(見圖3),聚類圖譜分析得到網絡模塊化評價指標Q值為0.7834,明顯大于0.3,說明圖譜聚類結構較好,同質性較高;網絡同質性平均值S為0.9329,大于0.7,表明聚類結果較為合理。
3.3研究熱點與趨勢分析
本文在結合科教融匯研究的相關文獻、關鍵詞共現及其聚類分析的基礎上,總結了當前國內科教融匯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可以歸納為以下4個方面。
3.3.1科教融匯的內涵與理論研究
科教融匯作為新時代教育發展的重要理念,其內涵豐富且深遠。科教融匯不僅是科研與教育的簡單結合,更是科技、教育與產業等多方面資源的深度融合與匯聚,是新時代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特征[2]。它強調通過科技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發展,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科教融匯被視為實現教育、科技、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4]。科教融匯是實現創新型人才協同培養的重要形式,對提高人才科學素養及創新創業能力具有一定促進作用。
近兩年,針對科教融匯的理論探討較多,實踐研究較少,其中基于職業教育科教融匯的研究較多。例如,李陽[5]從職業教育視角出發,分析了科教融匯的理論內涵、生成邏輯與發展路徑;董剛[6則強調了科教融匯在推動高職院校科研工作轉型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危貴茂[7]和林克松[8]等學者也分別從內涵價值、現實困境與推進策略等方面對科教融匯進行了系統闡述。未來,隨著相關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和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科教融匯將在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3.3.2科教融匯與人才培養研究
當前,科教融匯已成為高校科研過程與教育教學、人才培養過程融會貫通,解決教育教學與科研相分離現象的重要舉措之一。其對人才培養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反映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課堂教學、教學質量評價等各環節的改革創新上。科教融匯是促進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路徑,四川大學通過構建“科教融匯、產教融合”的高分子材料類“本碩博”貫通式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實踐技能[9]。科教融匯強調課程內容的跨學科整合和前沿知識的融入,如山東科技大學圍繞海洋技術特色專業構建“藍菁”一體化育人體系,通過開設海洋通識類教育課程,普及人文素養,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10]。科教融匯的推進也必將推動課堂教學的變革,沙洲職業工學院在“路由與交換技術\"課程中采用項目案例式教學、團隊協作式教學等多元化方法,顯著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11]。在實踐教學環節設計上,科教融匯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校企之間的通力協作,如通過校企合作共建科研平臺、建立高水平的實習實踐基地等方式,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鍛煉和提升自己,取得了顯著的人才培養效果[12]
3.3.3科教融匯與產教融合關系研究
“產教融合”和“科教融匯”作為二十大報告提出的“三融”之中的“兩融”,是推進科產教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路徑。現有研究表明,二者之間能夠相互依存、彼此促進。李劍萍[13認為,高職教育的科教融匯要走產教融合之路,在與產業、行業、企業的合作中,提升學校的科技能級和科教融匯能力。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則創造性地提出“以科教融匯引領產教融合”的新思路[14]。孟鑫[15]認為,高職院校可通過產業學校、協同創新中心建設以及有組織培養高技術人才等方式實現科教融匯進而促進產教融合。藍潔[16]提出,產教融合與科教融匯應構建協同治理機制,形成利益與層級多元化的“中心治理 + 外圍協同”結構,才能更好地助力教育強國建設。高繡葉等[17]研究發現,高職院校科教融匯與產教融合的雙向賦能與互促關系構成了二者耦合發展機制。
3.3.4科教融匯與科技創新研究
科教融匯在推動區域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轉型升級中能夠發揮積極作用。寧培淋等[18認為,科教融匯是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科技創新和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密鑰;職業院校應打破職教界與科技界的壁壘,政校企共建跨行業、跨區域、跨領域的科教融匯共同體、科創聯盟、技術轉化及孵化平臺。然而,科教融匯在推動科技創新的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如科研實踐平臺建設滯后、產學研合作緊密度不足、科技創新活動支持不夠、成果轉化機制不暢等[19]。龔盛昭等[20]認為要提升企業參與科教融匯育人的積極性,關鍵是做好產業科技服務,積極探索實踐將科技成果轉化為企業生產力,開展技術服務解決企業難題。
4結論與展望
4.1 研究結論
本文基于2022—2024年中國知網數據庫關于“科教融匯\"研究領域的相關文獻,運用CiteSpace軟件進行了可視化分析,探討了當前科教融匯研究熱點與趨勢。研究結果顯示:(1)自2022年以來,科教融匯相關研究文獻數量呈現快速增長趨勢,表明科教融匯的研究受學者高度關注。(2)從發文作者和研究機構共被引情況看,科教融匯的研究總體比較分散,尚未形成穩定研究團隊,研究機構主要來源于高職院校和綜合性大學,且作者或機構間的合作力度均較弱。(3)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科教融匯的內涵與相關理論、科教融匯對人才培養的作用、科教融匯與產教融合的關系以及科教融匯推動科技創新等4個方面,核心關鍵詞共形成10大聚類。目前,科教融匯研究大多集中于內涵、價值意蘊、基本理論以及實踐路徑假設等方面,實證研究相關成果較少,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
4.2 研究展望
根據當前科教融匯的研究現狀分析,本文對未來科教融匯的相關研究提出以下3個方面的建議。(1)深化內涵研究,構建理論體系。未來學者可以從教育、科技、人才的“三位一體”角度,從服務國家戰略高度,多學科、多視角理解科教融匯的理論內涵,研究其在新時代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等方面的作用,形成更高質量、更加系統的研究成果,構建更為完善的理論體系。(2)加強實證研究,指導應用實踐。目前,科教融匯還處在理論研究、實踐探索的起步階段,未來可從科教融匯在不同類型教育中的實踐路徑、影響因素及評價體系等方面開展實證研究,形成一些應用性成果,服務教育高質量發展,也為理論研究提供支撐。(3)創新體制機制,促進科教融匯。未來學者可以深入分析制約科教融匯的相關因素,研究如何在科產教一體化發展中充分發揮各主體的作用,提出具有針對性的策略與建議,持續完善科教融匯協同育人的體制機制。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EB/OL].(2022-10-16)[2025-05-19].http://cpc.people.c0m.cn/n1/2022/1025/c64094-32551583.html.
[2]孟凡華,王斯迪.推進科教融匯:新視野、新領域、新賽道[J].職業技術教育,2022(33):30-34.
[3]蔣倩雯.國內外數字素養研究可視化分析[J].江蘇科技信息,2024(16):71-81.
[4]張學英,聶爭艷,張麗珺.職業教育科教融匯的本體論、價值論和方法論[J].現代教育管理,2024(11):116-128.
[5]李陽.職業教育科教融匯的理論內涵、生成邏輯與發展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16):51-60.
[6]董剛.深刻把握科教融匯內涵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筆談)[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4):5-11.
[7]危貴茂,曲茹,王文.職業教育科教融匯:內涵價值、現實困境與推進策略[J].教育與職業,2024(16):1-10.
[8]林克松,席小靈.職業教育科教融匯的出場語境、價值意蘊及實踐維度[J].教育與職業,2023(22):5-11.
[9]木肖玉,徐源廷,劉丹,等“科教融匯、產教融合”的高分子材料類“本碩博”貫通式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高分子通報,2024(11):1670-1675.
[10]付曉,王珉,陳永磊,等.經略海洋背景下海洋人才科教融匯培養體系研究:以山東科技大學“藍菁”一體化育人體系為例[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2):92-99.
[11]董袁泉.科教融匯背景下高職院校課程教學改革的建設[J].沙洲職業工學院學報,2023(4):1-4.
[12]盧曉中,王婧.新質生產力發展視域下科教融匯促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J].江蘇高教,2024(8):13-24.
[13]李劍萍.高等職業教育“三融”改革的實踐難題與發展[J].教育研究,2023(3):13-18.
[14]劉增輝.職業教育要以科教融匯引領產教融合[J].在線學習,2023(11):69-72.
[15]孟鑫.產教融合視角下高職院校推進科教融匯的路徑與對策[J].職教論苑,2024(13):145-148.
[16]藍潔.協同治理視域下產教融合與科教融匯助力教育強國建設[J].當代職業教育,2023(5):40-48.[17]高繡葉,裴書蕾.“一統三融”背景下高職院校科教融匯與產教融合耦合發展機制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24(25):47-52.
[18]寧培淋,佛朝暉.科教融匯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J].決策,2024(4):59-61.
[19]吳璽玟,宋志敏.科教融匯新方向下高職院校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水平路徑研究[J].河南工學學報,2023(4) :55-60.
[20]龔盛昭,鄭丹陽,朱永闖,等.科教融匯視域下創新創業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報,2024(1) :27-31.
(編輯 張碧雪)
Hotspots and trends in science-education integration research: a CiteSpace-based visual analysis
ZHAO Chunbao, ZHANG Jun, CHEN Hexiang, ZHAO Wei (School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Nanjing Vocational Coll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The integrationof scienceandeducation isanewconceptproposed inthereport to the 2O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of China.It serves as acrucial pathway for achiev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and technology,andtalent.Analyzing the hotspotsand trends in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helps grasp the direction ofits researchand development,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Using CiteSpace software,a knowledge map was created and visualized based on a sample of 537 documentsselected from the CNKI database from 2022 to2024.The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number of research papers on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educationisrapidly increasing;collaboration among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isrelativelyweak;curentresearchhas formedfour hotspots:theconnotationandrelatedtheoriesof the integrationof scienceandeducation,theroleofthisintegration intalentcultivation,the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andeducationand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andthepromotionof scientific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hrough the integrationof science and education.Future research should delve deeply into three keyaspects: deepening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strengthening empirical studies,and innovating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Key words:integrationof scienceandeducation;visualization analysis;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talent cultiva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