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四驅并進,多渠道培育成效顯著
湖南省作為走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前列的龍頭省份,從2014年試點開始至今,已取得了良好的成績。至2018年末,湖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發展到9.7萬個,成員總數超過384萬人;家庭農場3.89萬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4.74萬個。這些經營主體涵蓋了種植、養殖、加工等各個環節,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鏈。更值得一提的是,湖南省已經累計培訓了16萬人次的新型職業農民,大大提高了農業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和實操能力。
湖南省關于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已經形成了“示范合作社”模式、“抱團發展”模式和“工學結合”模式三種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培育模式,立足于湖南省農業產業的實際情況并結合湖南省地方經濟與文化的特色不斷在實踐中進行優化,加快推動了農業產業鏈的整合升級,對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的建立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可借鑒的框架體系,對于加快湖南省農業轉型升級具有實踐意義和現實意義。
“示范合作社”模式,牽頭帶領
“示范合作社”模式是從同類型的、成功的專業合作社中選出一批具有鮮明特色和創新精神的合作社。通過具體的示范,可以很好地激勵農民按照自己的實際需求,主動積極地學習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農業經營、農產品銷售等方面的技術,充分發揮“示范合作社”的引領和榜樣示范作用,通過提高農民就業創業能力,從而帶動地區農產品整體品質的提升,使得農民收入得到提高[]。這樣的示范模式更具針對性,農民可以通過模仿身邊發展成功的“示范合作社”進行實踐,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抱團發展”模式,合作共贏
湖南省衡陽市新型職業農民協會于2018年成立,是由各縣、鄉參與的新型職業農民“聯盟”第一個市級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成員中既有農業企業代表,也有合作社負責人,既有“熱心”的家庭農場主,也有種糧大戶,還有職業經理人。這個協會為成員提供交流合作平臺,提供國家農業政策法規宣傳、組織外出參觀和學習、推廣應用新技術和新標準、建立網絡信息平臺、研究問題和提供建議、開展行業自律等服務。這種抱團發展、合作共贏的模式,能充分發揮各類新型職業農民的優勢,共同探討生產經營中的用工、用地、銷售等問題,將新型職業農民聯系起來、凝聚起來。
“工學結合”模式,全程幫扶
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更應該始終堅持工學結合的原則,尋求在“學”與“做”之間建立起一種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的有機統一關系,采用模塊化的設計方式,構建系統化、靈活性的課程模式,并保證學生每年擁有不少于20天的實訓時間,用于理論與實踐平衡培訓指導。通過課程研發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包,既包括農業生產技術理論知識與農業產業鏈知識等基本內容,又包括“三農”服務指南等實踐應用類核心內容,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示范和引領帶動作用的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教材與標準資源庫。
智能融入,創新培育方式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新時代解決“三農”問題的基本方針政策,而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必然道路[2]。在科技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農業與科技的結合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只有順應潮流,才能事半功倍,成功走向富強。隨著現代工業、現代服務業等技術不斷更新,湖南省智慧農業通過生產端智能化、經營端差異化、服務端全信息,全面促進農業產業的改造與升級,如溫室大棚智能化自動作業、無人機實時勘測、智能灌溉、智能收割等。
湖南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發展阻滯因素
盡管湖南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政策實施已經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效,但仍面臨著一些發展困境。本文通過對湖南省西北部一縣城進行調研,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面臨的困境進行匯總。此次問卷調查主要采取分層隨機抽樣方法,按層次共選取5鄉50村500人。調查對象為當地成年勞動力、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等(見表1)。

湖南省現有的以農業大戶為依托的培訓模式導致培訓資源分散,政府與農戶之間信息不對稱,在培訓資源供給上難以通過政府調控實現培訓資源不斷更新。

農民渴望的培訓內容主要是非農技術和農業技術兩方面(見圖1), 23% 和15%的農民渴望學會種植水稻和柑橘的技巧。由于該縣氣候適宜,有10%的農民希望接受蔬菜的蟲害防治培訓;富饒的水產資源使得16%的該縣農民對于水產養殖興趣頗大;19%的農民對于茶葉和灌木的種植技術也十分關注。只有 14% (建筑技能并獲得證書和農產品包裝與營銷)的農民表示對關于非農技術的培訓感興趣。當前湖南省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中存在較為突出的問題,即“既沒有滿足農業經營主體的需求,也沒有考慮當前農業現代化產業鏈延長所帶來的新需求”。在培養對象方面,湖南省目前的培訓重點主要集中在種糧大戶、養殖大戶、農機大戶及農機專業合作組織等四類人員,并基本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培育主體,但如果將其與農業現代化的現實需求相比,就會發現目前人才培養供給與需求之間還存在著不小的“剪刀差”。
供不應求,培訓模式仍需創新
調查結果顯示,有 32.7% 的新型職業農民想要接受以線下教學為主、線上學習為輔的學習方式(見表2)。選擇完全課堂教學和主要線上學習、輔以面對面學習的比例基本持平,分別是24.8%和 25.2% ,選擇完全線上學習且認同這一學習方式的只有 17.4% 。結果說明,新型職業農民樂于接受線上學習,在渴望參加具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培訓外,對線上學習新技能、新農學知識的態度較為開放。調查還表明,超過半數的調研對象愿意接受線上學習,甚至有近四分之三的調研對象愿意接受在線學習與混合式學習。同時,樣本群體已經具備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培育的基礎條件,且有一定的網上學習經歷。

調查發現,有很大一部分人特別是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等具有強烈的參與意愿,但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計劃與實際需求差距很大。當地有參加陽光培訓工程的意愿者占被調查人數的97. 4% ,但從來沒有接受過任何形式的農民培訓的占 90.2% 。在少數參加過培訓的人員中,自費參加的占 82.5% ,只有村干部、農民合作社負責人等少數幾個群體表示曾經接受過免費培訓。研究表明,現有的培訓模式還不能完全滿足農民的需求。隨著農民信息化學習形式的多樣化,推廣與新型職業農民群體信息化能力需求相匹配的農民信息化學習模式迫在眉睫[3]。
政企農職能不明,內生激勵不足
就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而言,市場和社會主體均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培育過程中仍然存在各方職能不明、內生激勵不足等問題。資本不充足是制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關鍵性“生產要素”。農民自身擁有的資金不多,支付能力有限。走訪調研該縣后發現,新型職業農民非農收入主要依靠打零工獲得(見表3),工資水平相對較低,男性每天能掙120元到150元,女性在80元到100元之間。

入呈現階段性特征:初期投入規模相對有限,后續支持力度有待加強,資金保障機制尚需完善。培訓單位因缺少政策支持運轉困難,積極性不高。金融部門對返鄉農民工創業的信心不足,導致返鄉農民工較難申請到貸款,絕大多數農民工只能靠自籌或親戚朋友提供資金[4]。
引人易、留人難,人才培養迫在眉睫
在農業人才建設中,一直都存在著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的問題,導致農村農業人才培養的效果大打折扣,農業人才后備軍缺乏。

根據調查數據可知,有專職教師進行授課的培訓機構有9家,僅占總數的 18% (見表4)。此外,有38家培訓機構聘請的培訓教師為從農業部門臨時講課的專業技術人員,占培訓機構總數的 76% 。其余兩類合計為 12% :科研院校的專業教師2家,占總數的 4% ;成功新型職業農民代表1家,占總量 2% 。從培訓教師的來源可以看出,培訓教學機構缺乏人才,農村人才匱乏導致農村社會“空殼化”,發展滯后。大量有能力的青壯年勞動力因為種種原因,離開農村到城市發展,進一步阻礙了農村發展。
人才的流失,主要原因是農村的待遇不高。雖然湖南省出臺了多項優惠政策吸引人才,但整體待遇水平較低。高校擴招吸引了很多農村生源進入大城市讀書,多數學生畢業之后選擇留在城市工作,返鄉發展的意愿普遍較低。
堅持“三個引領”促進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優化路徑
堅持創新引領,引進培育齊發展
創新完善培育方式,完善農業知識結構。要推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必須由農業農村部門牽頭,教育部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等相關方面聯動,把現有培育資源進行整合,形成具有湖南特色的“村社 + 園場 + 企業 ?+ 培育機構”的聯合體,根據湖南省不同區域特點和崗位要求進行分級分類精準施策,開展不同層次人才培訓。對生產經營型人才,開展全產業鏈的技能培訓,既進行生產管理培訓,也進行市場營銷培訓。對專業技能型人才和社會服務型人才,進行實際操作技能培訓,定期開展知識更新培訓、崗位練兵式培訓,確保人才跟得
上行業發展和產業變化。
堅持合作引領,構建教育共同體
要構建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養體系,需要動員各方力量參與其中。一是要充分匯聚社會力量。這既包括政府、院校、科研院所,也包括專業合作社、農技協會等,形成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強大合力。二是要充分發揮湖南省農業院校的優勢。湖南省農業院校集中了全國優秀的農業科研人才,掌握著前沿的農業科技成果。這些院校憑借學科優勢打造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基地,開展培訓,為農民帶來更具時代性的農業科技資訊。這些培訓基地不僅擁有先進的基礎設施,更擁有優秀的師資隊伍,既有實踐經驗,又有教授能力。他們能夠幫助高素質農民進一步提升專業能力,培養出真正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堅持項目引領,實現農企共贏
通過項目紐帶促進農業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共贏,通過打造農業科技入戶入村項目、基層農技推廣項目等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程,將科技融入鄉村,把專業與農業結合起來,把教學環節與生產環節結合起來,把教學內容與農時季節結合起來,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與現代農業發展結合起來。推動湖南省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對湖南省各鄉鎮企業經營管理者加強培訓和教育,同時配套出臺獎懲激勵機制,引導其加快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并將綠色低碳融入企業文化和企業發展當中。此外,增強湖南省新型職業農民的綠色科學發展意識,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綠色轉型。
參考文獻:
[1]邱雯雯.鄉村振興視角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2019(09):30-31.
[2]陳運平,黃小勇,成忠厚,等.基于系統基模的“互聯網+”驅動傳統農業創新發展路徑研究[J].管理評論,2019.31(06):113-122.
[3]單武雄.農業高職院校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路徑分析——以湖南省涉農高職院校為例[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36(04):590-594.
[4]孔韜.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06):80-85.
湖南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重點項目“基于CAS的鄉村卓越型公共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以‘三位一體’為主軸”(HNJG-2021-O082)。
(作者單位:湖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