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為農村經濟注入了新動能。作為銜接城鄉資源、促進產業融合的重要載體,農民工返鄉創業已成為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與共同富裕目標的關鍵路徑。然而,在現實情境中,農民工返鄉創業行為仍面臨多重困境:一方面,對創業者內在心理資源的關注相對不足。研究表明,心理資本被定義為個體積極心理狀態的集合體,它包括自我效能感、韌性、希望、樂觀等四個維度,能夠顯著提升個體的創業意愿與創業績效。但當前研究多集中于大學生、城市創業者等高教育水平群體,對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的心理資本作用機制缺乏深入探討,尤其是返鄉農民工不同心理資本維度對創業行為的影響路徑仍不清晰。另一方面,外部政策支持對創業結果的指導性作用有待提高。諸多研究表明,政策支持可以積極促進創業行為的發生,但是政策支持對創業意愿的影響機理以及與心理資本的交互效應尚未得到充分驗證,導致理論與實踐層面對“如何通過心理干預與政策協同提升創業成功率”的指導性不足。因此,研究政策支持如何在心理資本視角下調節創業行為的發生更具有現實意義。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返鄉農民工為研究對象,引入心理資本的研究視角,以政策支持為調節變量,探尋心理資本對農民工返鄉創業行為的影響,以及政策支持在其中的調節作用。
概念界定與研究假設
心理資本與農民工創業行為
心理資本是包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物質資本在內的四大資本之一。心理資本是個體積極心理狀態的一種集合體,由自我效能感、韌性、希望和樂觀四個維度構成,這四個維度是個體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重要的心理資源儲備。心理資本不僅能夠幫助個體更好地應對工作與生活中的壓力,還在創業行為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研究表明,心理資本強的個體更傾向于主動識別創業機會、制訂詳細行動計劃,并在面對困難時表現出更強的堅持力和適應力,同時心理資本可以使個體更快的從創業失敗中走出來,并進行復盤學習。
在農民工群體中,心理資本的作用尤為重要。農民工作為從農村向城市流動的勞動力,普遍面臨城鄉二元結構帶來的身份認同危機、社會融入困難以及職業發展受限等問題。返鄉創業是農民工實現自身價值、改善家庭經濟狀況的重要途徑,但這一過程充滿不確定性與風險。心理資本能夠幫助農民工在創業過程中克服這些困難,心理資本強的農民工在創業過程中表現出更強的抗壓能力與資源整合能力,創業成功率顯著高于心理資本水平較低的個體。還有學者進一步指出,心理資本能夠通過緩解農民工的“鄉一城”文化適應沖突,增強其創業行為的持續性,進而保證創業績效的提高。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H1心理資本對農民工返鄉創業行為具有正向影響。
政策支持的調節作用
政策支持屬于農民工創業的外部創業環境因素之一,早期學界的研究把政策環境作為外部環境的維度變量之一,近幾年政策環境逐漸獨立出來。它一般指的是相關政策部門為減少由于制度環境或資源稟賦對創業群體產生的不利影響而提供的各種支持,一般認為包括物質支持、技術支持、信息支持、服務支持等內容。政策支持對創業氛圍有積極作用,可以構建更為良好的創業氛圍,進而幫助返鄉農民工消除創業過程中的負面壓力。同時,有研究表明農民工對政策的感知,會顯著影響其創業行為。有學者指出,如果農民工熟悉創業政策的支持力度,那么他在創業過程中就會有更大的熱情,并且會彌補心理資本水平較低群體的不足,使其在創業過程中更有信心。還有學者指出,在創業過程中,心理資本和政策支持會出現共同效應:當創業者心理資本水平越高時,其對政策支持的理解也越深入;當創業者心理資本水平較低時,其對政策支持的認知也越淺薄。還有學者通過實證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創業政策的調節作用。在創業過程中,農民工群體的各種資本水平是實現創業的基礎,不具備資本整合能力,創業活動就不會開啟。但是政策支持在此過程中會發揮調節作用,尤其是心理資本,農民工創業群體在創業過程中,其心理資本與創業政策支持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于創業意愿,進而影響該群體的創業行為。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H2政策支持在心理資本與農民工返鄉創業行為過程中具有調節作用(見圖1)。
研究設計
數據來源及樣本分析
本文的調查數據來源于2024年6月 ~7 月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衡水市、邢臺市等三個市進行的問卷調查。調查采用實地采訪調查和問卷星線上調查的方法,一共發放問卷515份,回收問卷數510份,問卷回收率 99.02% 0通過數據篩選,其中有效問卷數475份,問卷有效率92.2% 0
所調查的研究對象中,男性比例較高,占總體樣本的61. 2% ,女性占總體樣本的 38.8% ;年齡方面,25歲以下占 8.9% ,占比較小, 25~34 歲占比 40.2% , 35~44 歲占比 38.8% ,45歲以上占比 12.1% ;婚姻方面,農民工創業群體主要由已婚者組成,已婚占比 91.2% ;受教育程度方面,農民工創業者學歷整體較低,初中及以下占比47.3% ,高中占比28. 9% ,專科及以上占比 23.8% 。
問卷設計
研究問卷主要包括心理資本、政策支持、創業意愿三部分,采用Likert5點量表對變量進行測量。
自變量——農民工的心理資本:借鑒馬紅玉等、DeSilv的研究成果,測量指標包括“在創業過程中我會學習專業知識來提高競爭力”等16個題項。
因變量—返鄉農民工創業意愿:借鑒季文峰、Zhao等的研究成果,測量問題包括“我對于創業這件事進行過深入思考”等4個題項。
調節變量一一政策支持:借鑒許成磊、楊環等的研究成果,測量變量包括“創業過程中有相關技術信息支持”等5個題項。
如表1所示,信度檢驗結果顯示心理資本的信度系數為0.901,政策支持信度系數為0.895,創業意愿的信度系數為0.854,信度系數值均超過0.8,說明問卷通過信度檢驗。效度檢驗結果顯示心理資本KM0值為0.933且Bartlett檢驗值均為0.000,效度較高,適合做因子分析,政策支持和創業意愿的KM0值也均超過0.7,表明問卷通過效度檢驗。
變量因子分析
通過借鑒馬紅玉等、DeSilv的研究成果,對心理資本的16個題項進行因子分析,結果顯示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有四個,借鑒余樂等、劉洪銀等的成果,將四個因子命名為自我效能感、創業韌性、創業期望和樂觀,具體結果如表2所示。政策支持與創業意愿的題項較少,未進行因子分析。
假設檢驗
為進一步研究心理資本、政策支持和創業行為之間的關系假設,引入控制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具體結果如表3所示。模型1檢驗了控制變量對創業意愿的影響,其中受教育程度在0.01的顯著水平下正向影響創業行為(0.039*** ),說明受教育程度會影響創業行為的發生。模型2檢驗了自變量心理資本對創業意愿是否有直接作用,心理資本在0.01的顯著水平下正向影響創業行為(0.418***, ),假設H1得到驗證。模型3檢驗了政策支持的調節作用是否顯著,考慮到實證結果穩健性,將自變量心理資本、調節變量政策支持及二者交互項依次加入模型建立模型4,檢驗了交互項對創業行為的影響,其在0.01的顯著水平下正向影響創業行為( (0.171***) ),假設H2得到驗證,即政策支持強化了心理資本與創業行為之間的正向關系。
研究結論與啟示
本文基于河北省三市475名返鄉農民工調研數據,運用層次回歸分析法驗證了心理資本與返鄉農民工創業行為之間的關系以及政策支持在兩者之間的調節作用,具體結論如下:第一,心理資本對于農民工返鄉創業具有顯著正影響,自我效能感高的創業者可以更好地進入角色并順利完成創業活動,創業韌性則反映了創業者在面對困難時的抗壓能力,這兩個因素都有利于創業者完成創業行為。第二,政策支持在心理資本與創業行為之間起到調節作用,政策支持對創業行為的影響不顯著,可能與農民工的認知偏差有關,表明單純的政策無法促成農民工創業行為的轉化,但是政策支持在心理資本強大的農民工群體中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返鄉農民工創業已成為當前社會的一個重要現象,也是實現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有機組成。本文透過心理資本視角研究返鄉農民工創業行為,引入政策支持作為調節變量,進一步研究了農民工內在機理與外部環境對創業行為的影響。此次研究的現實意義包括:第一,著力提升農民工的心理素質,開發符合農民工特點的心理素質培訓項目,通過心理教育培訓提升其心理資本強度,從而促進其創業行為取得成功。第二,政策支持無疑會促進創業行為的發生,要著重對心理資本較強的群體給予支持,同時政府既要制定符合農民工實際情況的切實有效的政策,還應當通過政策宣傳,讓農民工群體看到政策支持的效果。
本文對心理資本影響農民工創業行為的過程及結果的相關研究具有一定補充作用,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其一,調查樣本范圍存在局限性,今后可適當擴大范圍,從而使研究更具代表性。其二,政策支持變量的引入可以更好地探究“個體一環境”交互作用的影響,但是政策支持具有一定的時滯性,今后可以嘗試采用跟蹤調查的研究方法,使研究結果更可靠。
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一般項目“基于心理資本視角的河北省農民工返鄉創業行為研究”(項目編號:JRS-2023-1038)。
(作者單位:河北地質大學法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