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背景下,研究城鄉融合發展模式及其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在闡述城市化與城鄉發展的理論基礎上,本文以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研究、實地調查和案例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分析城河村特色產業的發展現狀,探討城市化進程中城河村產業發展優化策略,揭示了城鄉融合發展對產業結構優化和農村經濟振興的重要意義。研究發現,城河村在城市化背景下,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和創新教育模式,實現了城鄉經濟的良性互動,旨在推動城河村產業發展,并為同類區域城鄉融合發展提供學理支撐與實踐范本。
城市化與城鄉發展的理論基礎
城市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其核心是人口、經濟、社會和文化等要素向城市集聚的過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鄉關系經歷了從二元對立到融合發展的轉變。城鄉融合發展理論強調城市與鄉村的互動共生,通過要素流動、產業協同和空間重構,實現城鄉優勢互補和共同繁榮。
城市化理論的發展與內涵
城市化理論自20世紀初興起以來,經歷了從單一維度到多維度的演變過程。早期城市化理論主要關注人口向城市的集中過程,以城市社會學的創始人路易斯·沃斯(LouisWirth)的“城市性”理論為代表。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逐漸認識到城市化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經濟過程,涉及人口、經濟、空間和社會文化等多個維度。
當代城市化理論強調城市化的多元性和動態性。美國社會學家曼紐爾·卡斯特(ManuelCastells)的“流動空間”理論指出,信息化時代的城市化突破了傳統的地理界限,形成了以信息網絡為基礎的新型城市空間。芝加哥大學著名城市理論學者尼爾·博任納(NeilBrenner)的“行星城市化”理論進一步提出,城市化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現象,城市與鄉村的界限日益模糊。這些理論為我們理解當代城市化進程提供了新的視角。
在中國語境下,城市化理論還特別關注城鄉二元結構的轉型。費孝通提出的“鄉土中國”理論強調了我國農村社會的特殊性,為理解我國城鄉關系提供了重要基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加速,城鄉關系從二元分割逐步向融合發展轉變。
城鄉融合發展理論的演進與實踐
城鄉融合發展理論源于對傳統城鄉二元結構的反思。早期的城鄉關系理論,如英國經濟學家劉易斯Lewis的二元經濟理論,強調城市與鄉村的對立和差異。隨著發展理念的轉變,學者們開始關注城鄉互動和協同發展。約翰·弗里德曼(JohnFriedmann)的“城鄉連續體”理論提出,城市與鄉村是一個連續的統一體,應該實現協調發展。
在我國,城鄉融合發展理論經歷了從“城鄉統籌”到“城鄉融合”的演進過程。黨的十六大報告首次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思想,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明確了“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目標。這一理論演進反映了我國對城鄉關系認識的深化和實踐的推進。
城鄉融合發展理論的核心在于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實現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這包括人口、土地、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流動,以及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等領域的協調發展。通過城鄉融合發展,可以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產業的協同發展和社會的公平正義。
產業結構理論及其在城鄉發展中的應用
產業結構理論是研究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之間的關系及其演變規律的理論體系。“配第一克拉克定理”(Petty-ClarkTheorem)揭示了勞動力在三次產業間轉移的規律,為理解產業結構演變提供了基礎。西蒙·庫茲涅茨(SimonKuznets)進一步研究了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指出產業結構升級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產業結構理論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通過分析城鄉產業結構的差異,識別城鄉發展的優勢和短板,為制定產業政策提供依據。二是產業結構理論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如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等。三是產業結構理論有助于理解城鄉要素流動的規律,為優化資源配置提供思路。
教育學理論對城鄉發展的啟示
教育學理論在城鄉發展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人力資源開發和知識傳播兩個方面。人力資本理論強調教育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終身教育理論則強調教育在個人和社會發展中的持續作用,為構建城鄉一體化的教育體系提供了指導。
在城鄉融合發展背景下,教育學理論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首先,通過教育可以提升農村人力資本質量,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其次,教育可以促進城鄉文化交流,縮小城鄉觀念差距。再次,教育創新可以推動農村產業升級,如通過職業教育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最后,教育公平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基礎,需要特別關注農村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
這些理論的綜合應用,為分析城河村的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框架。城市化理論幫助我們理解城河村在蘭州城市化進程中的定位和機遇;城鄉融合發展理論為分析城河村的產業發展模式提供了指導;產業結構理論有助于理解城河村產業結構的演變和優化路徑;教育學理論則為城河村的人力資源開發和產業升級提供了思路。
甘肅省蘭州市城河村產業發展現狀
城河村概況與區位優勢
城河村位于蘭州市近郊,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作為典型的中國傳統村落,城河村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優美的自然風光。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河村充分利用其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形成了以傳統水煙為文化IP品牌、小吊瓜種植為農業標桿、陳醋生產為手工業特色和鄉村旅游為主導的產業格局。
小吊瓜種植:傳統優勢產業的現代化轉型
小吊瓜種植是城河村的傳統優勢產業。得益于青城地區獨特的自然條件,這里的土地疏松多沙,透氣性好,土質優良,富含多種微量元素,極利于西瓜生長和糖分積累。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使得城河村的小吊瓜品質出眾、口感甜美,深受消費者喜愛。
近年來,城河村通過引進新品種、推廣標準化種植技術,不斷提高小吊瓜的產量和質量。同時,通過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確保產品的安全和可追溯性。這些措施不僅提高了小吊瓜的市場競爭力,還顯著增加了農民收入,使小吊瓜種植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
陳醋生產: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的融合
陳醋生產是城河村的另一特色產業。青城陳醋以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和優良品質而聞名,堪稱醋中上品,可與山西老陳醋媲美。青城陳醋色澤棕黃,味道酸濃,回味醇香,深受消費者喜愛。正如張成林老師所贊:“非醬非油亦非酒,晶瑩剔透黑玉流。醋仙三選條城地,農家婦輩麥豆稠。”
城河村在保持傳統陳醋制作工藝的同時,積極引入現代生產技術和管理理念。通過建立標準化生產車間,改進發酵工藝,提高生產效率,確保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同時,注重品牌建設和市場營銷,通過參加各類農產品展銷會、建立電商平臺等方式,不斷擴大城河陳醋的市場影響力。這些舉措使得城河陳醋在市場上享有較高聲譽,成為當地特色農產品的一張亮麗名片。
鄉村旅游:文化資源與自然風光的有機結合
城河村充分利用其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文化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作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城河村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青城水煙文化。青城水煙以味香質優而著稱,明朝歷代鎮守金城的藩王曾將其作為“八寶珍品”之一進貢朝廷,被譽為“銀絲”。雖然青城古鎮的水煙生產已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停止,但其獨特的文化品牌仍然是城河村發展文化旅游的優勢資源。
圍繞水煙文化,城河村盤活了古建筑資源,打造了主題文化空間,向游客講述獨特的水煙故事(見圖1);通過復原傳統水煙制作工藝,展示水煙文化歷史,讓游客親身體驗水煙文化的魅力;同時,結合當地的自然風光,開發了集觀光、休閑、體驗于一體的旅游產品體系。在這里,游客不僅可以欣賞到美麗的田園風光,還可以參與農事體驗、品嘗特色美食、購買當地特產,享受全方位的鄉村旅游體驗。

城河村產業發展優化策略
城河村的實踐表明,城鄉融合發展應立足于本地資源優勢,通過產業協同和教育創新,實現城鄉優勢互補和共同繁榮。
立足本地資源,發展特色產業
各地區應充分挖掘本地資源優勢,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例如,城河村通過發展小吊瓜種植、陳醋生產和鄉村旅游等特色產業,實現了城鄉要素的良性互動,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應通過品牌建設和市場營銷,提高特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實現農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例如,城河村通過打造“青城水煙”文化IP品牌,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產業相結合,形成
了獨特的競爭優勢。
通過產業協同,優化產業結構
城河村通過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和促進產業協同發展,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小吊瓜種植、陳醋生產和鄉村旅游等特色產業的發展,不僅提高了農民收入,還促進了城鄉文化交流和要素流動。這種產業結構優化增強了農村經濟的競爭力,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產業基礎。在城鄉融合發展中,應注重產業鏈的延伸和產業間的協同。例如,城河村的小吊瓜種植為鄉村旅游提供了特色農產品,豐富了旅游體驗內容;陳醋生產不僅增加了農產品附加值,還成為文化旅游的重要元素;鄉村旅游則為小吊瓜和陳醋等特色產品提供了展示和銷售平臺,擴大了市場影響力。這種產業協同發展的模式,不僅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還增強了經濟的抗風險能力。
注重文化傳承,促進城鄉文化交流
在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城河村注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依托文化旅游、文化創意等路徑,深度挖掘和利用本土文化資源,推動城鄉文化交互融合。例如,城河村圍繞“青城水煙”文化打造了主題文化空間,向游客講述獨特的水煙故事,形成了集觀光、休閑、體驗于一體的旅游產業體系。因此,城鄉融合發展應注重文化資源的挖掘與利用,通過發展文化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促進城鄉文化交流。這不僅有助于保護本地文化遺產,還能為特色產業發展提供文化支撐,增強城鄉融合的深度和廣度。
注重創新教育模式,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教育在城鄉融合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城河村通過創新教育模式,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具體來說:一是開展職業培訓。與當地職業院校合作,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和鄉村旅游服務培訓,提高農民的專業技能。二是注重文化傳承教育。開設傳統工藝課程,培養年輕一代對本地文化的認同感和傳承意識。三是城鄉融合發展需要教育創新的支持。通過職業培訓、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和文化傳承教育,可以提高農村人力資本水平,促進城鄉文化交流,為城鄉融合發展奠定社會基礎。
城河村的實踐證明,立足本地資源、優化產業結構、注重文化傳承、推進教育創新,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有效舉措,為其他地區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城鄉共同繁榮提供了寶貴經驗與范例,具有廣泛的推廣價值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作者單位:燕京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