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復興近平社書在黨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實現鄉村振興,不僅需要資金、技術等物質層面的支持,還需要在思想層面加大教育力度。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同時也是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手段、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在融入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能夠不斷激勵指引廣大農民群眾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接續奮斗。
新時代鄉村振興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意義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在新時代的征程中,鄉村振興依然是需要長期艱苦努力奮斗才能啃下的“硬骨頭”,鄉村振興的實現不單需要經濟上的扶持,還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促進。
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認識來源于實踐,最終要指導實踐,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帶有鮮明的無產階級屬性,教育內容主要包括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等先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能夠使人們明確鄉村振興在社會主義現代化中的重要地位,樹立起樂于奉獻的人生價值信念,進而對鄉村振興形成積極、正確的認識,投入到鄉村振興的實踐中,具體地講,鄉村振興的積極意義包括但不限于激發農民主人翁意識,推動打造良好生態文明環境等。
塑造廣大農民主人翁意識,激發農民參與活力
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的無產階級政黨,最終要實現的是全體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2022年我國鄉村常住人口約為5億人,占14億總人口的 36% 左右,可見此群體數量之多。因此,實現中華民族的共同富裕,發展農業、建設農村,實現鄉村振興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新時代背景下實現鄉村振興,不僅需要廣大黨員干部身先士卒,發揮帶頭作用,奮斗于一線,更需要廣大農民群眾的配合響應。農民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下,一方面能夠認識到鄉村振興最終發展成果是直接惠及到自身的,只有投身于鄉村建設當中,才能真切地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農民能夠意識到黨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定,符合我國國情,具有切實的可行性,由此便堅定不移響應黨的政策,積極投身于鄉村振興的實踐中。
思想政治工作正是從這一角度發揮其積極意義的,農民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到鄉村振興是與自己切身相關、切實可行的宏偉藍圖,便會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更積極地投入到鄉村振興工作實踐當中,從而加快鄉村振興計劃的完成。
推進打造良好生態文明環境,實現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
習總書記指出:“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
歷史已經告訴我們,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不顧環境受到的影響,最終只會受到更沉重的代價,生態環境不僅是所有人賴以維系生存的基本條件,也是發展綠色清潔產業的必要前提,實現鄉村振興,必須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前提下,穩步落實發展。離開良好的生態環境,鄉村振興便會成為無稽之談。
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廣大農民進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集中教育宣傳,能夠極大地激發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塑造農民生態倫理觀念,培養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和責任感,進而讓農民認識到生態環境對可持續發展、造福子孫后代的重要性,鼓勵他們自覺地融入環境治理的行動中,使其更加主動地參與到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中來,最終推動鄉村振興,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協調發展。
推動構建符合現代化發展要求的文明風尚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鄉村振興是多領域共同繁榮的興盛狀態,不僅體現在經濟水平的提高,還體現在社會風氣的文明與和諧。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中,本身包含了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馬克思主義;中華民族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等振奮人心的歷史一中國共產黨歷史;指導人們正確改造世界的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實踐論;以及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先進理論一科學社會主義。這些內容符合客觀發展規律,屬于先進的科學思想,在教育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受教育者,使廣大農民的思想認識在受教育過程中得到提升。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涉及哲學、經濟學、歷史學、法學等多種學科知識,不僅在政治層面上強化了農民的理想信念,還為農民傳授了其他有關現代化領域的科學知識、文明觀念。這有利于破除農民以往的陳舊觀念,豐富農民的知識體系、認識架構,讓農民認清法治、道德在當今社會的重要作用,形成更符合新時代社會的思想道德水平,從而真正發自內心地擁護黨的政策。
鄉村振興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當前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在鄉村振興中占據重要地位的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現實困境。我國人口規模巨大,國土遼闊,想讓全國 36% 左右的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顯著提高,是一項艱巨又宏偉的工程。當前我國大部分鄉村經濟水平還不是十分發達,受經濟水平影響,在鄉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仍面臨一些困境,這些問題需要加以正面審視,從而提出解決方案。
農村教育人才隊伍薄弱,教育質量參差不齊
在廣大農村地區,專門負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才數量少,質量不高,由此產生了廣大農村迫切需要思政人才同當前農村人才隊伍薄弱之間的矛盾。其主要原
因可以歸結為:
第一,農村地區收入水平普遍較低,生活條件與城市相差較大,這不僅導致村莊內部人才外流,也難以吸引和留住外來高素質思政人才。現有人才隊伍面對的受教育群體規模較大,難以分配足夠精力開展高質量教育,最終拉低了鄉村整體教育質量。此外,部分人員的理論素養和專業知識亟待提升。
第二,農村地區基礎設施水平較低,留守在村莊中的農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需要有便于理解的直觀教育手段輔助教學,但一些已經在發達城市大規模使用的直觀教具,在農村,大多因資金匱乏而無法投入使用,導致農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單一,往往以傳統的宣講、講座為主,缺乏創新性和吸引力,教育工作效率較低。
第三,廣大農民文化素養較低,難以形成全面的高層次認知體系。當前我國互聯網普及率不斷提升,許多農民已更換智能手機,而網絡上各種思想魚龍混雜,認知水平較低的農民群體極易受不良思想影響,偏離思政教育的正確軌道,進而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
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復雜
農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文化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等多種因素,這些環境或直接或間接都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過程造成影響:
第一,文化環境方面,與城市相比,農村保留、傳承了更多傳統文化,這些文化既有優秀的、值得繼承的部分,如體現尊師重道的民間手藝文化、強調實踐過程的農耕文化等;也有落后的、不符合時代要求的一面。其中消極的部分,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力圖改善的部分,也是當前阻礙思想政治教育順利實施的部分,它們與現代社會的思想觀念產生一定沖突,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不良影響,影響教學進度。
第二,經濟環境方面,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普遍滯后于城市地區,收入來源以務農為主,受限于生活品質保障不足,鄉村地區在發展過程中往往忽視了價值觀的培養,導致實用主義、經驗主義等價值取向盛行,這些與唯物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相悖,成為開展思想教育工作的現實阻礙。
第三,社會環境方面,鄉村是中國步入封建社會以來便產生并延續至今的主要聚落形態。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穩定的鄉村社會運轉模式,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發展,廣大鄉村已經發生了符合現代化要求的積極變化,但在我國許多偏遠地區的鄉村,依然存在著較為封建保守的社會環境,人們的思想無疑會與現代文明理念產生一定距離。在這些地區要想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讓他們適應時代的變遷。
農村思想教育環境的復雜性,共同決定了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持續性,要想思政教育不斷實現良性循環,必須處理好農村環境帶來的復雜局面。
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鄉村振興的路徑啟示
新時代背景下,推進鄉村振興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必須為其順利實施拓展路徑:一是要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服務體系,完善思政教育人才生活保障,設立專職思政教育部門及人才培養機制,推動人才向專業化、實踐化方向發展;二是依托新教育載體豐富思政教育形式;三是挖掘當地教育資源,豐富各地思政教育內涵。
以政策保障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資源如果單純依靠市場宏觀調控的作用,那么將很難滿足農村對人才的實際需要,政治的手段正是為了彌補市場配置資源的短板。國家通過制定政策,能夠為農村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穩定發展提供政治保障,進而實現鄉村振興的穩步前行。
第一,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服務體系。結合農村在收入水平上的短板,加大對引進人才的社會保障力度,對鄉村人才給予薪資補助、住房補貼等切實保障。針對農村基礎設施薄弱狀況,提供相應的醫療保障、交通保障政策,用一系列的優待政策保證農村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既能“走進來”,也能“留得住”。
第二,健全人才培養機制。聚焦扎根農村意愿強烈的優秀人才,圍繞農村實際需求開展集中培訓,切實提升其基層工作能力。鄉村思政教育實踐性強,需緊密結合理論與實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因此,培養鄉村思政教育人才,不能局限于理論教學,更要立足農民關切的現實問題,增強其將思政教育深度融入農業生產、鄉村生活的實踐能力。
第三,設立鄉村專職思政教育部門,由專門的政府機構負責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提升鄉村思政教育的專業性和科學性,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清晰地傳遞到每家每戶。
以新教育載體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黨的十八大以來,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許多新的科技成果被運用于教育領域,這些成果往往能夠通過視覺、聽覺多種感官共同影響教育者,幫助教育者理解教育內容,特別是文化水平不高的群體,在面對抽象、規范的文字材料時,往往難以全面理解,因此更加需要這種教學輔助手段。
農民群體接受系統化、高層次教育的時間較少,難以理解單一的文字教育材料。新時代背景下,要想提高鄉村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應該增加教學工具上的資金投入,充分利用好現代教學輔助手段,如VR、電子投屏等,為鄉村營造多元化,現代化的教育環境。
深入挖掘地方教育資源,因地制宜豐富各地
思想政治教育內涵
結合黨的歷史、改革開放史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促進受教育者理解教育內容的良好途徑。無論是革命時期還是建國后的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各地都留下了令人動容的紅色故事與紅色遺址,不同地區的紅色文化有著獨特的具體內涵。
鄉村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充分利用這一特點,扎根基層,深入挖掘當地蘊藏的紅色感人故事。這些生動的具體事例,能夠給予受教育者情感上、理性上的雙重共鳴,提升教育效果。此外,挖掘地方教育資源能讓農民產生親切感和熟悉感,拉近其與黨的建設進程的距離,使農民更深入理解黨的政策中蘊含的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初心,進而豐富思政教育內涵。
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鄉村振興的時代主題當中,需要讓教育資源扎根于鄉村大地,用本地的鄉土人情培育出新時代好公民。
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最大特色和最大優勢,是黨的全部工作的生命線。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是傳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教育活動,而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有義務發揮引領組織作用,特別是作為黨的戰斗堡壘的基層黨組織。基層黨組織最了解農村基層狀況,在具體的鄉村建設中,也理應走在前列,擔當時代先鋒。
在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中,基層黨組織應強化政治素養,帶頭踐行黨章黨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黨員帶動群眾、群眾追隨黨員的良好氛圍,共同推進鄉村振興進程。
各地應立足實際發展,始終秉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切實為群眾利益開展工作。開展鄉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廣大黨員干部做好領頭人,帶動農民思想與現代化接軌,提高農民思想政治覺悟和文化素養,推動其全力投身鄉村和諧發展。
(作者單位:大連財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