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為主題,探討庭院經濟的發展,對于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運用文獻分析、田野調查和行動研究等方法,對進行調查研究,指出當前仙游縣庭院經濟面臨人口流失、經濟效益偏低、微養殖發展滯后等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提高微種植土地利用率、推廣庭院式發酵床養雞等解決方案,并探討將庭院微種植與文旅產業結合、改進發酵床養雞技術、融合微種植與微養殖等發展方向,強調需通過多方協作,激活庭院經濟活力,賦能鄉村振興。
調查背景
鄉村振興對和美鄉村建設的要求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需“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202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重點是硬件、軟件兩手抓,逐步讓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著力塑造人心和善、和睦安寧的鄉村精神風貌等。由此,在硬件建設方面,根據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規劃的重點領域,要逐步使農村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包括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能力提升等。在軟件建設方面,要把“和”的理念貫穿鄉村建設始終。一是整合載體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提高治理效能。二是創新抓手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從農民需求著手,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
庭院經濟是建設和美鄉村的抓手
庭院經濟是一種獨特的經濟形式,它以農戶自家的住宅院落以及周邊場域為主要生產空間,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進行小規模生產經營,主要包括庭院微種植、微養殖、家庭手工業、加工業及小型商業服務等。同時,村民的庭院既是生活空間,也是生產空間。村民利用農閑的家庭勞動力和閑置的院落空間,以實現最高的生產效率。庭院經濟的特點為規模小、靈活性高、適應性強,可根據技能和興趣調整以適應市場需求等。庭院經濟產品既可以滿足家庭的需求,也可以是外部市場供應的來源。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背景下,一方面,庭院經濟為村民提供了家門口的就業機會,提升了村民收入,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庭院經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促進了村莊的和諧穩定發展,是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典型抓手。
調查實施
調研對象
2022年,仙游縣鄉村振興研究院在仙游縣鐘山鎮朗橋村正式成立,其工作人員通過長期的實地走訪與深入調研,精準調查了當地鄉村發展存在的問題,并創造性地提出了以庭院微種植與發酵床養雞技術為代表的新庭院經濟,以期能有效提升農民的經濟收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激發鄉村的創新發展活力。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當前鄉村振興工作所面臨的挑戰,學習借鑒仙游縣鄉村振興研究院的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筆者先后走訪了臨水新村、朗橋村、南興村、西南村等地,深入了解了當地村民庭院經濟的開展情況,同時到仙游縣鄉村振興研究院拜訪,學習了庭院微種植與發酵床養殖技術,參與了研究院“新庭院經濟”等示范項目的推廣工作等。
調查方法
1.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法是學術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主要用于收集、整理、分析和評價某一主題或問題的相關信息和資料。通過對各種書籍、期刊、報告、論文等文獻的閱讀、歸納、總結和評價等,研究者可以從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為解決研究問題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2.田野調查法
田野調查法是一種通過實地觀察、訪談和問卷調查等方式,深入研究對象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獲取真實、準確和全面信息的研究方法。田野調查法在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地理學等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本文采用定性調查手段,以訪談和實地走訪記錄為主。
3.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以實踐為基礎,強調在實踐中的反思、探索和改進,以獲得更好的研究成果的研究方法。它的核心理念是“做中學”,通過實際操作
和體驗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該方法采用循環反饋模式,包括問題定義、計劃設計、實施與反思等步驟。本文在發酵床建設與禽類養殖時,運用了此項方法。
仙游縣鄉村振興研究院的調查結果
庭院經濟的現狀與面臨的問題
1.人才流失與治理短板雙重制約庭院經濟
仙游縣鄉村振興研究院通過對仙游縣相關村落的走訪調查發現,庭院經濟發展面臨人才與勞動力流失的問題。據研究院黃老師介紹,青年群體(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 62% )及青壯年勞動力( 18~45 歲)加速向城市集聚,導致山區行政村留守人口老齡化率達71% ,庭院經濟主體嚴重缺失。此外,村“兩委”作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其作用至關重要。村“兩委”通過需求反饋系統(收集村民意見327條/年)精準對接鄉村建設資源,協調土地流轉、項目申報等事務。例如,2022年,朗橋村在“兩委”的推動下實現庭院經濟覆蓋率提升 40% 。但調查發現,部分村“兩委”成員存在“三低現象”,即戰略視野低、資源整合能力低、創新意識低。例如,西南村因村“兩委”缺乏產業規劃經驗,導致引進的食用菌種植項目因技術斷層而天折。
2.庭院經濟低效運行的現實困境
研究院通過對仙游縣鐘山鎮南興村等山區村落進行實地調研后發現,人口外流導致大量院落閑置,庭院經濟難以開展。現有種植以茄果類等初級農產品為主,缺乏微養殖及食品加工、農旅融合等高附加值業態,經濟效益有限,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生產管理粗放。農戶缺乏科學規劃,資源利用率不足 30% 0單一作物種植模式導致抗風險能力弱。二是產業鏈條斷裂。種植規模小且未與加工、文旅產業銜接,市場輻射半徑不足5千米,產品溢價率低于 20% 。三是要素成本倒掛。分散化生產使單位成本較規模企業高出40%~60% ,難以形成競爭優勢。
破局庭院經濟發展,可從三方面發力:一是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構建“生產一加工一銷售”一體化產業鏈,打通產業全鏈條;二是推廣智慧農業技術,引入水肥一體化設備等,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生產效率;三是創新“庭院經濟+”模式,開發民宿、研學等衍生業態,拓寬增收渠道,提升產業附加值。
3.庭院經濟中微養殖的發展滯后
研究院調研顯示,庭院微養殖尚未普及,主要原因包括:其一,傳統散養模式存在顯著的糞便處理難題,個體農戶缺乏專業處理設施,導致糞便堆積引發環境污染和健康風險。具體表現為,露天糞污堆放導致 NH3 (氨氣)揮發量超標 40% ,蠅蛆滋生率上升 65% A進而誘發腸道傳染病傳播,養殖效益下降 20%~30% 。其二,生態敏感區域實施嚴格限養政策,水源保護區等一類管控區禁止任何形式的庭院養殖,壓縮了農戶發展空間。盡管如此,留守村民訪談顯示, 76% 的農戶仍希望發展庭院家禽養殖,以滿足自給需求,并獲取額外收入。
研究院的解決方案
1.提高微種植的土地利用率
在當前的經濟價值體系中,常見的蔬果作物價格較低,且庭院種植空間不大,種植量少,成本高,使得它們難以與企業或農場生產的產品競爭。為此,仙游縣鄉村振興研究院嘗試多品種、多形式地進行庭院微種植的示范,提供了一系列附加值高的新品種作物進行試種,如多寶果樹、美國甜玉米和貝貝南瓜等。研究院還嘗試在閑置的一些小空間內種植紫蘇、百里香和仙草等特色經濟作物。這些作物的市場價格較高,能為村民提供更多的經濟收入。根據不同的作物特性,研究院還提出了不同的種植方式,如有些作物可以種植在布料或其他材質的土盆或是培養箱中,有些則可以種植在墻上的掛式土盆中,還有一些可以種植在花壇或是地里。這些種植方式不僅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也能增加有效的種植面積,充分打開村民發展庭院經濟的視野。
2.庭院式小型發酵床養雞
與傳統散養相比,發酵床技術通過微生物降解實現糞污零污染,可顯著降低農戶處理成本。作為重點推廣技術,其核心改進包括三方面:一是結構設計。雞舍按3只/平方米的標準建造,采用樹脂瓦防雨、竹木框架(4根立柱 +8 根梁)支撐,四面設置養殖網墻保障通風采光。二是菌群構建。從林緣采集土著微生物培養耐高溫菌株,與乳酸菌、稻草等混合制成十層有機墊料(底層30厘米竹葉土 + 九層10厘米菌層),形成微生態循環系統。三是功能創新。發酵床底部溫度可達 70°C ,維持菌群活性并供暖雞舍,實測糞便轉化率達 90% ,氨氣濃度低于國標 50% 。雞群活動空間方正,通過配套養殖網墻,可優化通風采光條件。
相關思考與討論
問題分析
1.傳統庭院經濟效益低
傳統庭院經濟以自給型模式為主,庭院面積小、功能單一,主要滿足農戶基本生活需求。MendezV.E
(2001)將尼加拉瓜庭院經濟分為觀賞型、手工制作型等四類。相關研究表明我國庭院經濟同樣呈現類似特征,但普遍缺乏市場化導向。從效益分析看,傳統庭院經濟存在三方面缺陷:其一,產業結構單一,局限于第一產業,以茄果類種植為主,缺少高附加值的畜牧加工和文化旅游產品;其二,康文峰(2020)指出其存在開發不足、技術落后、產業鏈斷裂等問題,石麗琴(2022)對江蘇省南京市大山村的調研也證實人才匱乏和營銷缺失是主要瓶頸;其三,規模化程度不足導致生產成本高企,產品缺乏競爭力,市場化進程受阻。
2.傳統庭院經濟的高污染與農民增收的矛盾
城市消費升級催生了庭院生態農牧產品市場,電商平臺數據顯示,生態養殖“土雞”單價達50元~100元/只,較普通養殖溢價 30%~50% ,庭院養殖可為農戶創造2000元 ~5 000 元/年增收空間。然而,現行環保政策對庭院散養實施禁令,導致傳統養殖模式與生態治理目標產生根本沖突。矛盾根源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末端治理成本過高。傳統庭院養殖缺乏糞污集中處理設施,畜禽糞便年產生量達1.2噸/戶 ~1.8 噸/戶,露天堆放導致NH3揮發量超標 40% 、COD(化學需氧量)排放強度超農田3倍;二是生物安全風險突出。散養家畜活動半徑超50米,攜帶的寄生蟲卵囊污染周邊水體概率達 67% 與《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條例》要求存在顯著差距。這一矛盾的本質是生態約束與傳統生產方式的沖突,散養模式雖契合小農戶生產習慣,但無法滿足污染物總量控制要求。規模化養殖雖能降低單位污染負荷,卻與庭院經濟“小而美”的特征相悖。
解決方案
1.將庭院微種植與文旅產業結合
鄉村庭院經濟面臨發展瓶頸的根本癥結在于人口外流。要激活鄉村經濟活力,亟須構建高附加值產業支撐體系。鐘山鎮南興村的實踐表明,通過打造農旅融合示范項目,將傳統水稻田改造為集觀光、休閑于一體的生態景觀帶,可有效吸引人才回流。村民依托庭院空間延伸出餐飲住宿、農事體驗等業態,既為游客提供有機果蔬直供餐廳、開設農業科普研學課堂,又設置果蔬采摘工坊和烹飪實踐項目,形成“生產—體驗一消費”閉環產業鏈,使庭院經濟兼具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
2.發酵床養雞技術的改進與拓展
研究院的發酵床養雞技術雖已通過一期試驗驗證可行性,但在實際推廣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
首先,技術適應性亟待深化研究。庭院微養殖場景下,雞舍面積與承載量的關系、菌種地域適配性及環境差異影響等關鍵參數尚未明確。為此,需組建由微生物學、養殖學等多學科專家構成的研究團隊,依據仙游縣不同村落的氣候、地形等條件,開展分區對比試驗,建立精準數據模型篩選本地優勢菌種,制定因地制宜的技術標準。其次,工業化體系尚未建立。當前缺乏標準化雞舍建設方案與運維管理模式,導致成本難控、風險不可測。可聯合建筑企業、養殖專家共同繪制標準化雞舍圖紙,細化施工流程與材料清單;同時開發數字化運維平臺,實時監測溫濕度、氨氣濃度等關鍵指標,實現智能預警。再者,經濟性制約顯著。試點工程439元/平方米的建造成本遠超農戶承受能力。可通過采用竹編墊料等本地廉價材料、爭取政府專項補貼、引入社會資本等方式降低成本,同時開發發酵床產出的有機肥等附加產品,拓展盈利渠道。最后,技術推廣存在壁壘。農民應急處理能力不足,需聯合職業院校、農技站開展定期培訓,編制圖文操作手冊,組建線上線下技術指導小組,并設立應急服務熱線,為農戶提供全方位支持。
3.庭院微種植和微養殖的融合
要想充分發展庭院經濟,單獨進行庭院的微種植與微養殖還不夠,還需要嘗試將微種植與微養殖充分融合,以貫徹循環農業的生態精神,并進一步降低成本和提高生態產品的附加值。庭院微種植生產的食材在文旅產業的餐飲活動中產生的廢棄物,可以作為微養殖發酵床中雞的飼料。與此同時,微養殖中雞在發酵床上排泄的糞便也能轉變為天然酵素,經過分類篩檢后,可用作微種植的天然肥料回土,促發庭院果蔬的生態種植。這兩者在庭院經濟中能夠形成生態閉環,進一步助推和美鄉村庭院經濟的發展。
鄉村振興背景下,庭院經濟作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重要抓手,展現了其在促進農民增收、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推動農村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潛力。然而,通過調研發現,當前庭院經濟的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如人口外流、經濟效益低、技術門檻高以及環保問題等。仙游縣鄉村振興研究院的創新實踐,如庭院微種植與發酵床養雞技術,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示范。未來,只有通過多方協作、創新實踐和持續優化,庭院經濟才能真正成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重要引擎,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