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鄉村振興,人才先行。在此背景下,鄉建人才成為關鍵要素。柳州市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下轄的地級市,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區域。該地區的少數民族古村落蘊含著獨特且豐富的文化價值。然而,在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這些古村落面臨著諸多挑戰。高職教育憑借其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優勢,為柳州少數民族古村落的活化和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將圍繞這一議題展開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標志著我國農村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該戰略是破解“三農”難題,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村繁榮、農民富裕的治本之策。2017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人才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高職教育在培養鄉村建設人才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古村落作為民族身份和歷史記憶的重要載體,在城鎮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出現了鄉村人口大規模向城市轉移的現象。隨之而來的是,古村落面臨著古建筑等物質文化遺產因年久失修而逐漸衰敗,傳統技藝等非物質文化傳承因后繼乏人而瀕臨失傳的雙重困境。面對這些現實挑戰,長期以來,職業教育在推動非物質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2013年,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民委聯合下發了《關于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的意見》,對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進行了部署,要求職業院校把“授業”與“育人”有效結合,推動民族文化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深化地方職業院校專業設置調整及專業內涵建設,助力民族地區特色產業轉型升級與發展。
柳州地區擁有豐富的物質形態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柳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文化振興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合理利用并創新發展區域內古村落的文化遺產,助力這些古村落的“活化”與更新,不僅是文化領域的重大課題,也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時必須直面的問題。在此背景下,柳州城市職業學院建筑設計專業師生依托自身專業特色,積極探索高職院校服務古村落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方面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培養路徑,逐步發展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振興傳統民族工藝的重要基地。
高職院校在鄉建人才培養中的角色
鄉村振興背景下,職業院校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對鄉建人才的培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柳州城市職業學院與當地政府部門及企業建立緊密合作關系,明確建立培養符合鄉村振興與地域發展需求的鄉建人才培養模式。秉持“產教融合”的基本理念,創新構建“校村融通、文化傳承、項目驅動”的地域性高素質復合型鄉建人才培養模式,攜手地方政府、企業和村寨,共同構建多方合作機制,打造協同共生的人才培養生態系統,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實踐教學,確保教育內容與本地需求能夠緊密對接,使學生在真實項目環境中得以歷練與成長。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積極鼓勵學生參與鄉村振興實踐活動,使其成為推動鄉村發展的中堅力量。柳州城市職業學院建筑設計專業的師生通過校企合作,依托實際項目案例,從專業建設、課程設計、教師教學、社會服務等方面進行多維度教學體系打造,開設具有地方特色的“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傳統村落保護規劃設計”“民居建筑設計實務”等課程,培養兼具傳統文化與專業技能服務鄉村振興的鄉建人才,助力古村落的“活化”與振興。
柳州民族古村落保護與鄉建人才培養研究
柳州地區少數民族古村落背景
柳州作為我國西南部的一個多民族地區,擁有眾多歷史悠久、文化價值豐富的少數民族古村落,其歷史可追溯至宋朝,截至第六批國家級傳統村落名錄統計,柳州入選該名錄的村落有35個。這些古村落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民族文化的寶庫。在古村落中迄今仍保留著傳統的吊腳樓、民族服飾、傳統技藝和獨具特色的民族節日,為研究中國少數民族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保護和振興活化這些古村落尤為重要,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傳承。通過將職業教育與鄉建人才培養相結合,為古村落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成為鄉村振興的亮點。
古村落面臨的挑戰與鄉建人才需求現狀
少數民族古村落作為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文化遺產保護與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古村落的傳統生活方式和建筑風格正逐漸趨于邊緣化。年輕一代的外流導致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和傳統知識面臨消失的風險,部分古村落不恰當的旅游開發,也使其原生態文化遭到破壞,諸多傳統建筑被泛商業化改造,失去了原有歷史和文化價值。在此情況下,培養適合柳州鄉村發展情況、具有服務鄉村建設相關工作能力的高質素技術技能人才顯得尤為關鍵。其不僅要掌握古村落保護的相關專業知識,還需具備將傳統文化與現代需求相結合的能力。通過開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實踐與探索,為古村落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鄉建人才培養的理念與實踐框架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高職教育需培養復合型鄉建人才,以保護古村落優秀傳統文化并推動其經濟發展,可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古村落“活化”與高職教育結合的過程中,鄉建人才不但要掌握建筑設計與規劃設計方面的知識,還需了解當地鄉村文化、社會結構和經濟情況。以柳州地區為例,少數民族古村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但也面臨鄉村人口流失和傳統技藝失傳的問題。所以,在培養鄉建人才時,要在著重保護傳統文化的同時,推動古村落經濟發展,讓古村落重新煥發新生活力。高職院校可通過開展教育和案例研究,形成理實一體的鄉建人才培養模式。例如,采用“村落參與式發展”模型,這樣既能保證項目符合村落的需求,又能得到村落的支持。鄉建人才應該創造出既體現地方特色又具備現代功能的建筑,讓古村落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點。
高等職業院校聯合多方挖掘古村落歷史文化價值,培養適應地區古村落發展的人才。為確保高職教育與鄉建實踐能夠緊密相連,柳州城市職業學院建筑設計專業師生強調學生、老師、村民、非遺技藝傳承人、政府及企業等多方利益相關者一起參與和合作,深入挖掘柳州地區古村落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以實際的鄉建項目為實踐對象,結合高職教育的特色與優勢,建立了“校村融通、文化傳承、項目驅動”的多元互動、動態發展的鄉建人才培養框架,以適應柳州地區古村落發展的人才需求。
鄉建人才培養的策略與建議
高職院校鄉建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優化
在鄉村振興與高等職業教育融合的領域,高職院校通過構建和優化鄉建相關的課程體系,著力培養能夠滿足少數民族古村落保護與傳承的專業人才。課程體系不僅要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和實際需求,還需將多學科知識和技能融會貫通。針對柳州少數民族古村落活化的需求,構建“文化傳承+技術賦能”的課程體系。例如,文化保護類課程模塊,可以開設“侗族木構建筑技藝”“侗繡工藝”等類型的非遺課程,結合程陽八寨等傳統村落的實際案例進行教學。技術應用類課程模塊,可以加入數字化保護技術,如3D建模、VR虛擬修復以及生態旅游規劃課程。實踐創新類課程模塊,可以設立“古村落活化工作坊”,與當地的工匠共同開展風雨橋修復、吊腳樓改造等實訓項目。高職院校還應推進跨學科融合,將建筑學、文化遺產保護、旅游管理、民族學等學科的資源進行整合,開設交叉課程。同時,還需進行在地化教學改革,推行“雙導師制”,由校內教師和非遺傳承人共同指導學生,把課堂延伸到少數民族村落、古民居群等實地,加強沉浸式學習。
校企合作與地方政府協同的鄉建人才培養機制
對柳州地區少數民族古村落進行活化,同時進行鄉建人才的培養,需要構建創新的鄉建人才培養機制,可通過校、村、企多元合作的方式,并與地方政府協同運作。在探索鄉建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柳州城市職業學院建筑設計專業的師生可將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緊密結合,共同打造“鄉建人才孵化基地”,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使其能夠直接參與到古村落的保護和活化項目中。學生通過項目參與,不僅能夠學習古建筑修繕、文化傳承等專業知識,還能通過實際操作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可以進一步結合多學科特點與優勢,根據柳州“名片”產業和鄉村旅游融合的趨勢,定制“非遺IP運營”“鄉土電商”等定向班,輸送既懂文化又會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地方政府作為協調者和監管者,確保項目能順利進行,進而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通過這種協同機制,形成“校村融通、文化傳承、項目驅動”的民族古村落活化鄉建人才培養模式,為鄉村振興不斷輸送人才。
鄉建人才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與影響
鄉建人才在古村落活化與發展中的作用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柳州地區少數民族古村落的活化利用和經濟發展與鄉建人才的參與密不可分。結合當地古村落的歷史淵源、文化背景、民俗特色等元素,鄉建人才能夠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為古村落的保護與創新發展開辟出更為適合的創新思路,為古村落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也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例如,柳州城市職業學院師生共同參與了三江侗族自治縣程陽八寨的文旅項目,通過實地調研和規劃,成功地將傳統侗族建筑與現代旅游需求相結合,不僅保護了文化遺產,同時也間接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同時,柳州城市職業學院利用專業技術賦能古村落活化,參與“云上民族村寨”數字化平臺建設,借助VR全景技術,建成涵蓋整個場景的地理和建筑數字化信息模型,多維展現村寨的形象。利用虛擬仿真、三維建模、數字孿生等技術手段,將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建筑進行數字化呈現,顯著促進了傳統村落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網絡宣傳,有效推動了民族文化的傳承。
鄉建人才在鄉村振興中的社會價值與意義
鄉建人才是古村落活化的關鍵力量,他們通過自身努力,將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經濟建立有效鏈接。一方面,鄉建人才通過深入挖掘和利用民族文化資源,依據少數民族的傳統特色策劃獨特的節慶活動,激活村民對鄉土的認同感,有效緩解村寨“空心化”的困境。另一方面,鄉建人才將傳統治理與現代治理有機結合,構建“村民議事廳”,提升自治效率,并推行“低干預改造”策略,確保保護與發展實現動態平衡。在產業振興方面,引入可持續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等模式,既保留了文化的本真,又開辟了就業與增收的新途徑,推動古村落從“靜態保護”向“活態傳承”轉變,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這一系列舉措充分彰顯了鄉建人才的社會價值和深遠意義,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為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新思路與新方法。
結論與展望
柳州地區的鄉村振興與少數民族古村落的保護和人才培育密切相關。高職院校通過與政府、企業合作來推進項目實踐,構建產教融合體系。未來,仍需優化課程體系,將地方文化和技術創新有機結合,培養有“文化解碼 + 數字轉譯”雙技能的復合型鄉建人才、既有國際視野又有本土情懷的復合型人才,助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本文為2022年度柳州市職業教育課題“鄉村振興背景下高職院校鄉建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以柳州地區少數民族古村落活化為例”(項目編號:LZJ2022B033)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柳州城市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