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法治鄉建設基實施鄉作,發擇著推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聯農帶農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和主抓手,能有效盤活農村資產資源,不斷提升農民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聯農帶農實踐,能有效維護政府、企業、農民、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主體的合法權益,規范各利益主體的行為,保障聯農帶農實踐出實效。《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一2027年)》明確指出,完善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引導企業與小農戶加強利益聯結,推動增值收益分配向農戶傾斜[1]。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健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同帶動農戶增收掛鉤機制,將聯農帶農作為政策傾斜的重要依據[2]。引導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與農戶等緊密聯合與合作,通過保底分紅、入股參股、服務帶動等方式,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在全面依法治國和鄉村全面振興的當下,法治賦能聯農帶農實踐是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保障,是實現我國農業鄉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法治賦能聯農帶農的現實意義
農業農村的發展離不開法治的保障,聯農帶農實踐的落地也需要法治強有力的支撐。法治規范了聯農帶農實踐中企業、農戶、政府、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主體的權利與義務,有效維護了各主體的合法權益,保障聯農帶農實踐行穩致遠。
有效保障農戶利益訴求
一是暢通銷售渠道。聯農帶農實踐中最主要的模式是合作聯結模式,將聯農帶農實踐納入法治化管理軌道,強化農戶與企業簽訂種養合同,明確規定企業為農戶提供技術支撐和銷售渠道,農戶種養的產品可直接出售給企業或通過企業進行銷售,避免因銷售不暢給農戶帶來損失。二是保證價格公正。價格的高低直接影響農戶的收益,聯農帶農實踐中,農戶與企業簽訂的合同明確規定了產品的收購價格,按照市場價且不低于最低保障的收購價,能有效避免惡意壓價以及市場價格的劇烈波動給農戶帶來的經濟損失。三是降低風險隱患。極端天氣頻發給農業生產帶來了一定風險隱患,完善的政策兜底和有效的企業、農戶、政府等主體風險分攤機制,最大限度地將農戶的損失降到最低,避免農戶因風險而致貧返貧,有效保障農戶基本收益。
有效維護企業利益訴求
一是保障企業產品供應。企業根據市場行情研判,確定需要推出的搶占市場的農副產品,通過訂單種養模式與農戶簽訂合同,農戶按照合同,種養企業所需的農副產品,保障企業所需產品的供應,助力企業搶占市場份額,提高企業經營收入。二是保障企業產品質量。農戶按照與企業簽訂的聯農帶農合同,不斷提升種養技能和種養水平,嚴格按照種養操作流程,定期做好質量鑒定,保證種養產品符合企業的質量標準,避免因產品質量不達標給企業造成的經濟損失。三是監督農戶履約合同。聯農帶農實踐中,有的農戶履約意識低,給企業造成了一定經濟損失,通過建立完善的聯農帶農機制,加大違約處罰力度,約束農戶依法依規履行合約,有效保障企業合法權益。
有效促進鄉村治理現代化
一是助力鄉村產業振興。完善的聯農帶農機制可以有效保障各主體的合法權益,激活企業和農戶利益聯結的積極性。聯農帶農機制可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帶動招商引資,盤活農村資源資產,促進鄉村產業發展。二是農民生活富裕。聯農帶農實踐可提升農民收入水平,相比于傳統的農業種植收入模式,入股分紅、經營收入、勞務收入等形式可增加農民的收入,提升農民的消費水平,改善其生活條件。三是提升鄉村治理水平。聯農帶農實踐可使農戶法治素養不斷提升,學法、守法、用法氛圍逐漸形成,依法依規辦事融入日常生產生活中,村“兩委”依法辦事能力顯著提升,法治在基層治理中的地位不斷彰顯,鄉村治理邁入法治軌道。
法治賦能聯農帶農的現實困境
聯農帶農聯結不緊密
一是企業與農戶合作不穩定。部分企業對種養產品質量要求過高,農戶種養規模小且多以農副產品為主,產品質量受氣候影響較大,農戶種養技能水平低,產品質量難以滿足企業的高標準要求;農副產品價格受市場供求影響較大,當價格較低時農戶無法承受損失,企業也無法保障農戶的基本利益,雙方合作關系較為脆弱。二是農戶利益保障不足。農戶作為聯農帶農產業鏈的基礎環節,在整個產業鏈的利益分配中占比最小,收入只有種養產品售賣和政策補貼,有時還需承擔一定的風險,而企業通過加工等環節獲得了較大利益分配,導致農戶與企業合作積極性低,影響了農戶的生產信心。三是政策支撐力度不足。雖然各地政府已經出臺了一系列關于聯農帶農的扶持政策,但實際操作中,政策宣傳、執行、監管等方面存在問題,不能有效支持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
企業帶動能力不足
在聯農帶農實踐中,企業一頭連著農戶,另一頭連著市場,發揮著重要的樞紐作用,企業帶動力強弱直接影響著聯農帶農的成效。一是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在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環境下,部分聯農帶農企業自身實力有限,規模小、研發投入少、抗風險能力弱,無法與科研院所等機構開展深度科研合作,導致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較弱,創新驅動不足,產品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難以跟上市場的發展步伐,限制了企業自身和農戶的發展[3]。二是企業對農戶的支持力度弱。在以科技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生產過程中,智慧農業、設施農業等業態不斷涌現,農戶的種養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對聯農帶農實踐具有重要影響,而企業對農戶的培訓和技術支持明顯不足。調研發現,大多數農戶未接受企業的培訓,也沒有技術專家現場指導,致使農戶生產過程中遇到問題無法及時解決,制約了產業的發展。
違約現象較突出
聯農帶農實踐中,企業、農戶等主體的違約行為頻發,嚴重損害了各主體的利益。一是農戶履約能力不足。在利益聯結合作過程中,部分農戶受種養技術、氣候、資金、政策等因素影響,不能按時向企業交付符合標準的種養產品。調研發現,約 40% 的農戶出現過違約情況,其中主要原因包括種養技術水平不足、惡劣天氣、資金周轉不暢等,這嚴重制約了聯農帶農的實踐效果。二是企業履約信用欠佳。部分企業因自身問題無法嚴格履行合同約定。部分企業因自身經營管理不善,資金鏈周轉不暢,不能按期支付農戶貨款,致使農戶資金周轉不暢。三是合同制度執行不力。農戶與企業之間簽訂的聯農帶農合同,由于缺乏合同制度執行、監督、懲罰等保障機制,導致企業、農戶等主體違約成本低,不能發揮合同的約束效能,違約現象頻頻發生。調查顯示,約45% 的農戶表示在簽訂合同過程中,沒有專業人員對合同進行審核和監管,雙方違約責任條款模糊不清,無法切實防范違約行為發生。
農企信息不對稱
在聯農帶農產業鏈中,農戶處于劣勢地位,利益分配難以得到充分保障,農戶與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在利益聯結中,農戶獲取種養技術、市場預期價格、支持政策等信息渠道有限,不能及時了解市場行情和政策信息,更難以對預期收益做出精準研判,而企業具備豐富的信息資源和市場預測能力,能充分利用市場和政策信息獲得優勢地位,使得聯農帶農合作中農戶處于劣勢地位[4]。
法治賦能聯農帶農的應對路徑
加強農企穩定聯結,保障雙方利益訴求
穩定且緊密的農企利益聯結能保證聯農帶農產業的健康發展,保障各主體的合法權益。加強農企利益聯結,需要用法治的穩定和約束力來保障。首先,建立穩定的農企合作機制。穩定的合作機制是確保農企穩定聯結的基礎,政府部門可以出臺聯農帶農合作規范,明確規定農企簽訂的聯農帶農合同期限不低于三年,特殊業態不低于五年,并完善合同的監督審核機制,促使農戶和企業簽訂中長期合同,增強雙方合作緊密性和信任度。此外,建立農企協同管理機制,明確信息共享、技能培訓、定期事務協商等內容,能有效促進雙方的溝通和協調,提高雙方合作的長期穩定性。其次,完善收購價格機制。公正合理的收購價格是保障農戶收益的關鍵,政府部門要設立價格監管機構,實時掌握市場價格波動信息并及時向農戶通報,嚴厲打擊企業價格壟斷行為,明確規定企業最低保障收購價。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帶動能力
聯農帶農實踐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對于農企利益聯結具有兜底保障和激勵作用,能有效促進聯農帶農產業的發展,提升企業的帶動能力。首先,出臺對企業的扶持政策,提升帶農惠農動力,包括稅收減免、用工補貼、創新研發支持等舉措。鼓勵企業與農業科研院所開展科研項目合作,共享資金、人才、資源等要素,深化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為農戶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調動農戶生產積極性,保障產品產量和質量,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其次,完善政策保險性制度,為農企利益聯結提供保險保障。政府可以聯合金融機構推出聯農帶農業態保險,根據不同業態抗風險能力和投資成本,提供不同的保額等級,鼓勵農企應保盡保,通過政策保險減輕農企風險壓力,既提升農企利益聯結的信心和積極性,又保障了農企的基本收益。最后,建立健全法治保障體系。健全的法治體系是保障農企利益聯結的有力手段,建立合法合規、權責明晰的合同條款至關重要。出臺完善相關法律,明確規定聯農帶農合同的基本內容、違約責任及爭議解決機制,村民委員會可設立法律服務專窗,為農企提供涉法事務咨詢、以案釋法等服務。
加強合同制度執行和監管,杜絕違約行為
合同能否執行以及執行的程度直接關系著農企合作權益能否實現,加強合同制度執行和監管能夠依法維護農企雙方的利益[5]。首先,建立合同違約懲罰機制,加大違約懲罰力度。政府應制定違約懲罰的法律法規,明確農企雙方的違約責任。例如,農戶違規使用非法添加物導致產品品質不合格、通過其他渠道售賣等,企業惡意壓低價格、未按期支付貨款、拒絕收購等,根據違約行為輕重,科學合理設定相應的違約責任和處罰措施。此外,應完善違約賠償機制,根據不同違約主體以及違約行為,明確違約行為賠償的金額大小、賠償方式和賠償的執行期限,堅決杜絕聯農帶農實踐中的不誠信行為,以法治強制力保障合同的正常執行。其次,完善監督約束機制,堅決遏制違約行為。以村民委員會和鄉鎮法務人員為主體,成立聯農帶農合同管理小組,負責參與合同起草、審核、執行、監督,同時應安排農戶代表參與農企合同執行情況的監督,并定期在村民委員會公示合同的執行情況。針對農企違約方,政府應定期召開溝通會,了解違約詳情,提供必要的協助,并督促違約方限期整改,整改情況定期在村民委員會公示,不斷提升農企履約意識。
強化合作組織職能,提高農戶主體地位
村集體經濟組織在農企利益聯結中承擔著橋梁和紐帶作用,通過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提高信息對稱性。首先,加強制度建設,提升履職能力。村集體經濟組織要建立完善的自身工作機制和組織結構,依法依規開展各項工作,組織成員包括農戶代表、相關政府工作人員、企業代表、領域專家等,定期召開聯農帶農研討會,為農戶提供專業咨詢服務,并及時向農戶通告相關信息,打破信息壁壘。其次,發揮利益聯結橋梁作用,村集體經濟組織要協調農企之間的利益分配和風險分擔,通過自身信用為農企提供融資擔保,保障農企資金鏈穩定,提升農企信心,促進聯農帶農產業健康發展。最后,充分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監督職能,不僅要協助農企簽訂合作協議,還要對合同的執行進行監督,建立農企雙方問題和糾紛反饋渠道,及時召開問題與糾紛協調會,維護農企合法權益,從而促進聯農帶農合作穩定和良性發展。
在當前全面依法治國、鄉村全面振興、大力提振消費的背景下,聯農帶農實踐對提升農村產業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水平、釋放消費潛能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現階段,各地聯農帶農實踐面臨著諸多挑戰,嚴重制約著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因此,法治的強制力能有效保障聯農帶農實踐穩定健康發展,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J].農機市場,2025(02):6.
[2]楊春華,劉俊杰,王慧敏.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學習貫徹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筆談[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5,24(02):157-164.
[3]蘇日賀,郭珊珊,尹麗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農帶農助農增收機制與路徑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4,(08):76-78.
[4]姚秋涵,于樂榮.鄉村產業振興中的聯農帶農實踐:類型、邏輯與成效[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45(06):202-208.
[5]陳鵬.農業企業聯農帶農:現實困境與應對路徑[J].社會主義論壇,2024(12):55-56.
(作者單位:中共固鎮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