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我國農耕文明的歷史記憶與生態智慧,73%的非遺項目扎根于鄉村地區。非遺蘊含的文化價值,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延續千年的蜀道,為后世留下了諸多寶貴的遺產。其中,劍門蜀道沿線鄉村保留著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鄉村振興視域下,推動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對于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建設和美新農村具有重要意義。
劍門蜀道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現實意義
有助于劍門蜀道文化的傳承,堅定文化自信
“千載大蜀道,半部華夏史。”蜀道,是古代由人工開拓、穿越秦巴山脈的宏大的道路系統,它連接了關中平原與巴蜀大地,創造了中國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跡,推動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融合發展。隨著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蜀道所蘊含的各類資源正被進一步探索和挖掘。蜀道以其險峻著稱并流傳千年,在蜀道沿線,還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劍門蜀道沿線非遺賦能鄉村全面振興,可進一步找準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進而擴大劍門蜀道品牌的影響,有助于讓千年蜀道文化代代相傳,使其更富魅力、更顯張力,增強當地居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更加堅定文化自信。
有助于激發非遺活力,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傳承
非遺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無形間已然根植于人民的生產生活,探究非遺的現代化魅力,可從中尋找鄉村發展的歷史痕跡,領略古人的技藝智慧。劍門蜀道沿線鄉村蘊含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刺繡、雕刻、戲曲、民俗、傳統技藝等方面的傳統文化,是當地居民深厚的精神寄托,其傳承和發展能讓當地居民在現代化的喧囂中,更加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激發非遺的現代化活力。通過探索劍門蜀道沿線非遺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路徑,可進一步盤活劍門蜀道沿線的非遺資源,打造非遺品牌,激發非遺活力,有效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有助于激活鄉村振興活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劍門蜀道沿線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保護與傳承,是推進當地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遺項目的傳承和發展往往需要當地村民的共同參與,有助于加強村民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增進鄰里感情,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非遺文化產業的發展也為鄉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發展空間,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流創業,同時也培養了一批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鄉土人才;為更好地發展非遺文化旅游,鄉村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環境衛生,提升鄉村整體形象,為當地村民創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環境。通過建立劍門蜀道沿線鄉村非遺工作站,構建鄉村非遺研究團隊、革新鄉村非遺產銷環節等系列舉措,為鄉村文化、人才、產業等振興注入全新動力,走出劍門蜀道沿線鄉村獨具地域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助力加快建設大蜀道國際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康養度假勝地。
、劍門蜀道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現實困境
鄉村振興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推進鄉村發展的重要資源。但目前劍門蜀道沿線非遺賦能鄉村全面振興還面臨著諸多困境。
非遺理念:當地居民對非遺價值認識不足
科技的日新月異,物質財富的日漸充盈,現代化進程的快速發展,都使得傳統文化受到了當代文明的劇烈沖擊。在世代傳承實踐中形成的知識、經驗和價值觀等集合體的鄉村文化,也面臨著存續危機。傳統的鄉村生活方式、生產模式以及民俗文化逐漸被忽視、遺忘,非遺失去了生存的根基,它們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也隨之消散。人們更加“鐘情”于快節奏的現代化生活方式,對比之下,非遺往往被貼上“太傳統、太慢、太土”的標簽,其價值被嚴重低估,當地村民對于非遺價值的認識亟待提升。
人才支撐:非遺傳承人才短缺嚴重
人才缺乏、人口老齡化現象阻礙了鄉村發展,也使得非遺的傳承和發展缺乏人才支撐。一方面,由于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鄉村大量青壯年選擇外出發展,非遺傳承面臨后繼無人的難題。掌握劍門蜀道非遺知識和核心技藝的人越來越少。隨著老一輩傳承人的離世,部分技藝面臨失傳的風險。另一方面,一些非遺傳承人對互聯網工具不熟悉,限制了非遺傳播效果的廣度和深度;由于缺乏既懂非遺又懂市場運營和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鄉村非遺的品牌化建設和市場化運營不足。
資金投入:扶持力度還需加強
用于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的專項資金有限,社會資本參與度不高,導致非遺傳承、發展的資金支撐不足。例如,劍門蜀道一些傳統技藝類非遺難以轉化為經濟價值,部分非遺傳承人沒有穩定的收入,難以支撐基本生活開銷,轉而從事其他能夠維持生計的工作。
產業發展:創新不足與融合不深
非遺產業化程度不足,其經濟與社會效益不高,阻礙了非遺的創新與發展。非遺應與現代產業緊密結合,但非遺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又面臨著創新不足與融合不深的問題。非遺與旅游產業融合時,缺乏對非遺項目的深入理解與文化挖掘,只是將非遺作為一種文化展示或者表演的項目,導致非遺旅游產品的同質化現象嚴重。例如,開發形式單一的旅游紀念品,大多是簡單復制非遺產品,缺乏創意,沒有將劍門蜀道非遺的文化價值展現出來,無法有效傳遞產品的歷史信息,難以得到消費者的青睞。
劍門蜀道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現實路徑
劍門蜀道古稱金牛道。千百年來,在這條道路上流傳著五丁開山、姜維守險等眾多神話傳說和歷史典故。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四川省視察,其中第一站就來到了四川省北大門——廣元市,考察了劍門蜀道翠云廊,深入了解當地推進歷史文化傳承、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等情況。為突破劍門蜀道沿線非遺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困境,應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省廣元市視察時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引,以劍門蜀道沿線鄉村國家級非遺產品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為視角,聚焦強化黨建引領、堅持聯合攻關、秉持守正創新、推進文旅融合,探索鄉村振興背景下劍門蜀道沿線非遺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路徑。
活化傳承:建立劍門蜀道沿線鄉村非遺工作站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為傳承和弘揚劍門蜀道非物質文化遺產,需強化市、縣、村一體化黨建引領,提升鄉村基層干部及村民對非遺文化的認知。
一是以非遺工作站為依托,推動傳統工藝振興。加強黨建引領,提升村“兩委”對非遺價值的認知,做好劍門蜀道沿線鄉村非遺工作站建設的頂層設計,發揮一體化工作站的帶動作用。二是科學制訂鄉村非遺工作站建設方案,打造市、縣、村一體化的劍門蜀道非遺主題黨日活動,以特色文化活動吸引游客,提升大眾對非遺的認知度。三是嚴格開展非遺項目遴選工作,完善鄉村非遺工作站的組織、研究等一體化功能,從頂層統籌規劃、建設與實施,持續深化村民對非遺文化的理解。
聯合攻關:組建劍門蜀道沿線非遺研究團隊
在非遺傳承中,必須深度嵌入傳統文化,而推動非遺工作站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人才培養與智力引入,亟須組建劍門蜀道沿線專門的非遺研究團隊,為非遺傳承提供人才支撐。一是培養專業人才。實施非遺傳承人培訓計劃,邀請專家、老手藝人向年輕人傳授技藝,增設經營管理、產品設計等課程,培養既懂非遺技藝又懂市場經營的復合型傳承人才;同時與高校、職業院校合作,設立相關專業或課程,為劍門蜀道非遺產品的持續開發與運營提供人才保障。二是強化非遺“領頭羊”培養。首先完善非遺傳承人基礎信息統計(如人數、姓名、歸屬地等),繼而搭建技能交流、學習培訓平臺,提升其講述非遺故事的能力。三是激發非遺傳承“主力軍”——村民的活力。通過提升村民對非遺傳承價值的認知,推動其技藝水平與思想認知雙重提升,以非遺工作站為中心輻射更多區域,夯實非遺人才支撐體系。
要素整合:激發劍門蜀道沿線鄉村非遺新的生機和活力
了解是最好的保護,使用是最好的傳承,分享是最好的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要加強各類要素的供給。一是加大對非遺傳承人支持力度,加強幫扶激勵,為非遺傳承人提供專項資金支持,給予非遺傳承人政策上的傾斜,使其能夠安心投身非遺的研究和傳承。二是調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根據當地特點和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非遺保護、傳承與發展。三是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協會,為非遺搭建傳承與創新的平臺。通過開展非遺講座、培訓、宣傳推廣等方式,有效促進非遺的保護、傳承、傳播和發展。
守正創新:革新劍門蜀道沿線鄉村非遺產銷環節
優化非遺產業生產鏈條,秉持守正創新,加強各類要素供給,活化非遺產品,革新非遺產銷環節。一是制定扶持政策。鼓勵引導非遺傳承人創辦企業,在技術革新、設備投入、品牌打造方面進行“一對一”指導,幫助企業發展壯大,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將非遺傳承人聚集起來,成立非遺工作坊或專業合作社,抱團發展,拓展非遺的發展空間和經濟價值。二是加強產品創新設計。結合現代審美和生活需求對非遺進行改良,在劍門蜀道傳統手工藝品的基礎上,融入現代的簡約設計風格,開發出既具有傳統韻味又符合當代人喜好的產品,如帶有蜀道文化圖案的現代首飾、文具等。通過創新研發非遺產品,拓展非遺的應用場景,挖掘非遺的附加價值,實現非遺的產品增值。三是利用互聯網工具,拓寬銷售渠道。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營銷模式,打通產品與消費者“最后一公里”。通過淘寶、京東等主流電商平臺,搭建劍門蜀道非遺產品網點,既能開拓產品市場,又能拓展劍門蜀道非遺傳播維度,賦予非遺新的生命力。
產業融合:延伸劍門蜀道沿線鄉村非遺產業的鏈條
一是要將數字信息技術賦能非遺發展。通過數字平臺建立與其他領域的跨界融合,打造沉浸式體驗、數字媒體傳播、網絡直播銷售一體化的非遺產品發展系統。二是推進非遺在旅游、文創、影視、音樂、動漫等領域的應用。以非遺文化為基點,打造品牌IP,深入挖掘劍門蜀道非遺文化內涵,構建獨特的品牌故事和品牌形象。例如,以劍門蜀道的歷史傳說為背景,設計品牌標志和宣傳口號,提升非遺產品的文化附加值,形成一批“非遺+”新業態,讓非遺價值最大化釋放。三是推動產業融合。與農業融合,開發非遺農產品。例如,將劍門蜀道的傳統釀造技藝用于果酒、醋等農產品的制作,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農產品。與文創產業結合,制作以劍門蜀道非遺文化為主題的動漫、影視、游戲等文創產品,擴大非遺產品的影響力,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鄉村產業振興。
非遺賦能鄉村全面振興需要多方面合作推進,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相關制度支撐,吸引全社會關注并參與非遺的保護、傳承和發展,講好非遺故事,傳播好非遺技藝,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四川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文化產業發展研究中心”資助項目“劍門蜀道沿線鄉村國家級非遺產品賦能鄉村振興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WHCY2024C04);四川省農村發展研究中心資助“鄉村振興戰略下川東北農村人才回流路徑研究”(項目編號:CR2020)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