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90后\"媽媽,成長于一個非閱讀型家庭,從小不愛看書,甚至連四大名著都沒能讀完。但我的孩子,今年3歲,睡覺前、起床后都會看書。他甚至自然地把看書這件事,當成一個邀約媽媽參與的游戲,樂在其中。這有什么秘訣呢?
不帶任何目的最先拿起書
大部分家長會認為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就是買書遞給他們看。其實不然,啟蒙不是要求孩子做什么,而是讓孩子看見你在做什么,并受你影響去模仿。在兒子出生后,每天只要閑下來,我就會翻開書本。直到他七個月的時候,我才給他買第一本書。這本書主要用于我給他睡前閱讀的,他基本不會自己拿起來看。但這個時候的他,只要看到我在看書,他就好奇地湊過來用手摸摸我的書。從他十一個月大時開始,我開始與他一起閱讀。漸漸地,他成為了最先拿起書本的人,時不時地拿著他最喜歡的書來邀請我一起閱讀。當孩子發出閱讀邀約時,一定要積極展示對他書本的興致和好奇,和孩子緊緊靠在一起,多說、多做表情動作。相信我,你的孩子此時此刻,因為有你的輔助和參與,已經在感受著親子閱讀帶來的幸福。
不為孩子閱讀設太多規則
不規定閱讀時間、書目或姿勢。我們當然希望孩子多看故事書,英語繪本,但如果他暫時對此不感興趣,不必勉強。我的兒子從小很喜歡車,只要看到是關于車的圖書,他就會讓我買,我二話不說就會買下。有時候我自己看到關于車的書籍,都會買下來作為小禮物送給他。從喜歡車的書籍逐漸延伸到故事繪本,家里的書也因此堆得滿滿的。他每天都會自然地、隨心地挑選自己喜歡的幾本書,安靜地閱讀,或邀請我一起閱讀。他坐著看、躺著看或者趴著看,我都不干涉不調整他。只要他不需要我的參與,我就不打擾他,不主動講解。孩子在自己的閱讀世界里,就應該是自由的。正如對成年人而言,閱讀是我們可以主宰的事情。只要我們閱讀,我們就是自由的,與你閱讀的書籍無關。
在孩子面前,看孩子的書
這是我最常做的一件事,對于展開閱讀特別有用。我會偶爾在他玩玩具時,故意拿起他的書本,假裝閱讀。兒子看見了馬上丟下手中的玩具,跑過來坐在我旁邊,開始給我講解內容。我又接著一臉疑惑提問,他就會自信地給我解答。于是,我們就成功展開了親子閱讀的互動時間。家長學會裝不懂是非常重要的,讓孩子發現原來我們大人對他們的小書本也是充滿興趣,給孩子一個機會成為你的老師,激發孩子的思維,讓他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教懂我們,孩子會從中體會到閱讀帶來的自豪和成就感。學習最好的方式,就是成為一名老師。讓孩子成為老師,他就能夠對自己掌握的內容更加熟悉。
充分認同孩子對書本的理解
每個人看待事物的方式和角度都不同。只要是孩子的主場,他說蘋果是紫色的,那就是紫色的,他說魚會說話,那魚就是會說話的。記住,我們家長需要做的,不是立刻否定或者糾正,我們只需要帶著驚喜的目光和語氣表示認同。想起中國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的觀點:教育并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孩子的世界是天馬行空的,充滿一切可能,不要著急打破他們對世界的幻想。播客《巖中花述》某期節目中,作家七堇年說過:“我的母親告訴我,人生是艱難的,所以童年應該是金色的。我很認同這句話,我們都曾經歷童年,一個可以允許自己自由發揮自己想象力的童年,可以想象會有多璀璨奪目。閱讀是我們理解世界的途徑,相信孩子有快樂地閱讀,就一定會有屬于他美妙的奇想世界。”
一起做孩子的閱讀伙伴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都是一張白紙,對于閱讀這件事是快樂還是不快樂,是需要家長幫助的。我們應該選擇一個讓孩子感覺到充分自由的方式,開始這條啟蒙之路。尹建莉老師在《愛與自由》里說過:“有自由才有選擇,有選擇才有興趣,有興趣才愿意努力,努力了才會有成就,有成就了才會自信,自信了才會有幸福感。\"這是一個鏈條。自由的孩子最自覺,自覺的孩子才幸福。我們不需要走在孩子前面,坐下來,一起做孩子的閱讀伙伴。好的閱讀啟蒙,好的閱讀習慣,將是父母留給孩子的寶貴財富。
(源自“淘知\",故海薦稿)責編:黃舉鑫(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