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梅雨季,白天黑夜都是濕答答的,渾身沒一點干爽勁。正是賞荷時節,驅車到一號公路旁的張繼故里張家湖村。這里大面積種植的蓮藕,此刻在開花孕蓮蓬。蝴蝶成雙成對地在田頭嬉戲,偶有雨落。摘一片荷葉當傘,連呼吸都沁著蓮藕的味道。
再過兩天就是一年中最好時節,夏至。這是陽氣最旺盛的一天,因此古人將其視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節點。年年賞荷年年新,是嶄新的心情,是對夏天的禮贊。一種植物能如此厚植于世人心上,由古沿襲至今,皆因它被賦予的意義。城市一些機關單位的門口車閘上,印一荷,然后寫上“人因廉而正,蓮因潔而尊”。進進出出的人,會以此觀照自己的言行。
我認真記錄著當下,它終將被歲月的浪花層層掩蓋,瞬間成為過去。夏至將至,果實們呈現出一堆堆碩果。紅的,黃的,粉的,白的,應有盡有。夏至也是農人們擁有豐富果蔬的時節,黃瓜,番茄,豆角層出不窮,西瓜捧著紅心一顆日日相伴,甜蜜蜜的夏天從口腹中溢出。
在飽滿的夏至里,梅雨是點綴。雨打鮮荷的聲響,正在彈奏著夏日樂章。塘邊人家的樹下,一人一桌,品著鮮茶。他靜靜地看著眼前的荷葉如蓋,一陣陣雨打在樹稍,他沒有撐傘,把自己放逐于自然。這必是高人,心智之高。

忽然,一曲二胡輕聲響起。若是夜間就著荷香聽阿炳的《二泉映月》,不知會不會淚流滿面。那不容易走過的,那些值得懷念的,那些曾經向往的,一一融入在荷葉上的水珠里,晶體透亮又神秘難測。
藝術的最高境界是接近自然的部分,我們的內在剔除掉一些欲望溝渠,余下的大概就是平坦與平靜了吧,也就更接近自然的生命內核。
“靜時讀書,閑時喝茶。”茶是曬紫金茯茶,湯色呈現出彩霞漫天,有種美出天際之氣象。清晰的層次感,讓人可以想出許多種開端與結局。品茶,賞字,觀石,讀書,其道是相通的。無外乎是通過一件事物的抵達,悟觀自性的內在。用它們所呈現出的精神面貌,構建出屬于自己的獨立的精神家園。
我從不去附和某種事物的追捧與評價,而是正視自己內心映射出的直感。因此近些年,極少會用某個固定的評論去看待一些人和事的存在與發生。除了事物的本質,其余的附加值皆是由觀它的人決定的。
重讀一些舊書,也品一些新茶,偶爾想起一些故人往事,讓它們對著一窗夏風入懷。在持續的平靜里,去感受巨大與細微的變化。我知道自己正走在一條靜觀內修的路上,從而自在且喜悅著。因為我聽到了回響,明白了虛無,理解了當下,擁有著活著的生命體感。
家門口的艾草散發出悠悠的香味,一出電梯就能聞到。它是端午節當天被放置在門口的,時間把它們從新鮮變成干枯。過節過的是人情味,是人與人之間有溫度的情感,這是人工智能永遠替代不了的。
以前過端午,會花一兩塊錢去路邊買兩束艾草置于門口。從去年開始,社區就用紅繩把艾草扎成一束束放在進出口,然后在業主群里通知免費領取。科技也確實方便了我們的生活,而那根捆艾草的紅繩,才是心上鮮活的朱砂。
端午假期第二天,酒店生意特別紅火。現在的人們更愿意在酒店訂一間包廂,有的是家人燈火相親,有的是朋友相聚,還有一些樂意與山水親近。人們在沙灘邊的樹林里露營,簡易折疊桌椅上擺著色澤豐富的食物。有人騎車遠足獨尋幽處,有人在農家飯里尋味。對綠色生活方式的倡導和引導,讓人們能夠在忙碌且庸常的生活中,學會了尋找生活的另一種味道。
市場上賣得很好的,是包裝精美的端午禮物,花店里的艾草花束,便宜又美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端午節,從粽葉和福袋里,攜著一籃子的祝福走來,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內涵融入日常生活。
讀了一篇作家與AI同寫的高考作文,關于人工智能。文章寫一個通過人工智能塑造的爸爸幫著照顧一個小女孩,小女孩不接受,是因為她感受不到爸爸撫摸著頭時的溫柔,感受不到爸爸抱起她時的快樂。作家的切入點就是有溫度的情感,這也是我們更加重視節日的原因。
夏至時的雨時不時地下一陣,淅淅瀝瀝好長時間。翻開《田野花信風》一書,上面記載著關于夏至的民俗:“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確定的一個節氣。夏至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節氣,還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古時又稱夏至節。”
讀到后面一段才明白為什么最近雨水比較多,農諺說“大旱不過五月十三”,這是人們對天時與農時規律的總結。因為在農歷五月十三前后,正值太平洋高氣壓加強北推,其帶來的水汽在華北上空與北方冷空氣交鋒,從而形成東北、華北降雨季節的到來。
諸葛亮廣場的游樂場前赫然立著一個拿著大刀的關公像,這些年,我好多次經過都沒有注意它的存在,就在昨天(農歷五月十三),我看見了這座雕塑。是因緣巧合,也是應了夏至節的意趣。
我帶著摘下的一片荷葉回城,點一份奶酪炸薯條,搭配一個西冷拼盤,滋味在味覺與嗅覺中歡騰著。計劃著用這一片荷葉煲湯,喝下一口夏天的滋味。城郊與城區之間往返已很是方便,驅車十幾分鐘就能從郊外的荷塘回到喧囂的都市。我時常在這種轉換中浮動,以此來沉淀雅俗交融的情懷。
這種情懷也是人工智能無法替代的吧。我筆下這些帶著溫度的生活現場,正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生命痕跡。它不只屬于我一個人,也是屬于所有閱讀過它的人。
文字穿過一些零零碎碎的片段構架成一條屬于自己的長梯,我通過梯子的延伸看見了許多不曾看見的風景,也尋找到了屬于自己心靈歸宿的路徑。
通過對內在的梳理與盤存,再結合外在自然與情感的組合,我對生命喜悅的感悟已經不難。不再依賴他人與外界,求來安撫與肯定,有了股自然生出的力量,它蓬勃于我的每一寸光陰里,如夏至般熱烈。
(源自“香襲書卷”,有刪節)
責編:黃舉鑫(見習)